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Glucksberg、Haught等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在实证基础上提出了隐喻质量假说,即隐喻性表达的“合适度”制约着隐喻理解机制的选择和认知的难易程度.依据该假说,将“合适度”分为三个维度,即喻体为明显的隐喻性指称,具极高的合适度;喻体为双重指称,具较高的合适度;喻体为明显的本意指称,具较低的合适度,并进一步验证了该假说在汉语隐喻理解中的有效性,同时提出可通过在喻体前增加合适的形容词和兼顾本喻体搭配的策略来创造高合适度的隐喻.  相似文献   

2.
Vi+NP构式在国内外语言学界是一个探讨得比较多但又难以获得令人满意解释的问题。以去范畴化理论(Decategorization Theory)为指导,从认知视角深入探讨Vi+NP构式的三个问题:Vi+NP构式的本质特征,产生Vi+NP构式的动力和内在机制,Vi+NP构式的认知经济性和表达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谅+NP+VP"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分析"谅+NP+VP"构式的句法结构特点;从语义、语用视角考察其构式义、适用语境和话语功能;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探索该构式的成因理据,认为该结构的构式义是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很+NP"结构是一个典型的高程度性状义构式。构式的部分能产性基于范畴属性的归纳,其认知机制是非范畴化的。某个具体名词一旦进入"很+NP"构式,这个名词的意义就会遵循它所嵌入的构式的意义,条件是该名词具有可被激活的表示程度性状义的语义因子。构式指示语义类型、构式强制提供了词汇项产生语义类型转变的条件,以保证相应的语义因子获得合适的论元。进入"很+NP"构式的名词都含有该构式所在的具体语境的语义因子,整个过程是以认知语言学的凸显原则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6.
"NP中的NP"构式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结构,构式的功能接近但又不全同于名词性成分。"NP中的NP"构式表达的是一种主观极性量,构式的整体意义是"典型/超级/绝对的NP",具有认知凸显、极性评价和主观表态的语用价值。并非所有名词性成分都可以自由进入"NP中的NP"构式,构式要求构件NP一定不能是单音节名词,而且前一NP还必须是一个类概念。"NP中的NP"构式是在"NP中之NP"的类推作用下,受新文化运动的冲击而衍生的一种构式。  相似文献   

7.
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构成了一个转喻连续统一体。在这个连续统一体上,一端是构式压制造成的转喻义,一端是概念映射生成的转喻义。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在词义永久性、功能转移和语用效果方面有差异。对转喻连续统一体分析表明,视角、突显和心理扫描识解方式是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产生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8.
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以FROWN和LCMC为可比语料库,考察"NP1+give/给+NP2+NP3"的三个论元为典型或非典型形式时构成的英、汉语双及物构式句在实际语料中的分布并探讨其典型句式序列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英语双及物构式的典型句式序列为"仅NP3为非典型参与者NP1和NP3为非典型参与者NP1、NP2和NP3均为典型参与者",而汉语则为"NP1和NP3为非典型参与者NP1、NP2和NP3均为典型参与者仅NP3为非典型参与者"。分析比较英汉"给予类"双及物构式句式分布及其典型序列的异同旨在加深我们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的双及物构式"吃他三个苹果"结构的两个子类,A式和B式具有同形非同构的特点。A式是汉语双及物构式的一个子类,表"取得义",属于广义的致使范畴;B式变异为"V他+QM+NP"构式,和汉语"V了+QM+NP"构式范畴共有某些语用特征。从量词的同一性来分析,B式又包含了三个同构多义的子类。  相似文献   

10.
运用构式语法可以对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特殊句子(如“一锅饭吃十个人”)作出新的概括和解释。这类句子例示或详述的是双数量词构式。此构式的形式为 :含数量词的名词短语1 +动词 +含数量词的名词短语2 ,构式义为量供求平衡 ,即可供给量大于或等于需求量 ,供求相抵 ,需求得到满足。局部构式义的激活和表征涉及具体的转喻和隐喻 ,而构式的整体认知运作与容器概念隐喻有关。双数量词构式对进入其内的概念实体有约束和压制作用。构式凌驾于动词原义之上 ,对与构式义相违的动词实行禁入 ,对其他动词有一定的宽容和妥协。运用言语使用理论可对此构式的形成和使用加以解释。引入这一构式有助于解释汉语学界长期讨论的两个问题 :主宾的可易性和施事宾语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二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的使用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不仅丰富语言表达方式,而且也有利于创新思维、有助于语言习得。隐喻能力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二语学习中隐喻语言的使用及隐喻能力的培养应该也有必要作为二语学习的目标。隐喻能力是人们创造力迸发的诱导因素,关注学习者隐喻的使用就是在关注他的创造潜力。在二语教学中,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广泛阅读含有丰富隐喻表达的语言材料,进行含有隐喻表达的语言练习,以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高效的。  相似文献   

12.
语言指称的动态性是人类的认知与动态的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语言的认知性特征。隐喻指称现象是语言动态性的突出代表,在语篇中可以使语言表达简洁、流畅和连贯。隐喻指称的认知语用研究为人类理解语言符号意指过程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把字句和主动宾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两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句法方面,两句式结构成分的位序不同、介词“把”的有无不同、结构功能不同;在语义方面,两句式突显的关系不同、语义重心不同、动补结构表示的因果关系不同;在语用方面,两句式的焦点不同、视点不同、对NP2的指称性要求不同、出现的语境不同。  相似文献   

14.
隐喻能力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应从建构英语隐喻思维模式,积累常规隐喻词汇,加强目的语文化导入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全面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隐喻性表达的普遍性,证明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显示了隐喻性表达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就此而言,隐喻能力是提高语言能力的保证,而隐喻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习者对基本概念隐喻及其相应的概念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是使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Vi+NP意为不及物动词后接名词或名词词组,历年来已有众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尚未得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Vi+NP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Vi+NP句式的非范畴化的剖析,掌握Vi+NP句式的非范畴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Vi+NP非范畴化的语用特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分析,得出“语言规则的变化性和人类语言使用的心理认知动因是Vi+NP句式得以非范畴化的最根本机制和内在动力”这一结论,为Vi+NP句式的语用构建和解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隐喻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外语教师应树立教学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开辟提高诸如外语文化教学、词汇教学、篇章阅读等外语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汉语名词复现型同语反复格式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语反复是世界多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汉语名词(组)复现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同语格式具有各不相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但是,它们的底层形式都是"NP是NP"。"NP是NP"在表达精细化动因的驱动下呈现单项式、双项对举式、多项排比式等不同形态,从而形成五种语用类型:(1)解-反预期型;(2)有所保留的认同型;(3)不容混淆型;(4)不容类推型;(5)毫无保留的称赞型。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家们对隐喻的识解是基于隐喻形式能提升与隐喻对象相关特质而抑制不相关的特质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这种假设通过交叉知觉模式的词汇触发研究得到了证实。其中对不相关特质的抑制主要有类涵与关联论两种模式。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对比发现:意义选择与意义建构是二者主要的差异,前者注重的是隐喻载体的特征范畴,后者的理论亨心在于分析词汇的编码意义,为实现其交际意义如何在特定语境里进行概念调整的语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角色参照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对汉语名词短语分裂移位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阐释,研究发现,分裂移位是在语用交际功能的驱动下焦点结构转化的结果。前移位结构中,话题成分位于句首,需要加以强调的具体信息占据潜在焦点域;后移位结构中,提供背景信息的非核心成分位于句首,核心论元占据句末潜在焦点域。角色参照语法结合了语义和语用观点,对汉语名词短语分裂移位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