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太宗《逍遥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逍遥咏》成书于淳化元年(990)七月,由臣属作注释的可能性更大。以五七律为多数。主旨是阐释道家义理。常用的典故是一些道家、道教概念,如“乾坤”、“阴阳”、“道德”、“大道”、“白然、”“无为”、“逍遥”、“修炼”。诗歌语言风格比较复杂,原文语言既有晦涩难懂的一面又有平易浅近的一面。注解语言则倾向于晦涩难懂。以诠释为主而缺乏形象。  相似文献   

2.
关于宋太宗诏修《太平广记》的意图,有消弥五代士怨与娱乐休闲两种主要观点.考察《广记》的内容和宋初的文化语境,则会发现宋太宗诏修《太平广记》实际还隐藏着更为重要的“神道设教”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3.
永嘉南渡之后,玄学在东晋时期产生了新的变化。反映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是玄释合流带给玄学原有概念的变化,以及对逍遥论的新解等方面,由此也揭示了东晋时期,玄学开始让位于佛学的趋势;反映在文学发展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所谓的佛理玄言诗。士人通过玄言诗这种形式,阐述佛理,其中僧人支遁是杰出的一位。他的佛理玄言诗,不仅宣扬佛理,而且在许多方面出现了诸如山水诗的一些描写特征,对后来谢灵运山水诗革新诗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王维的佛理评为主要研讨对象,分析佛教理会从东晋至唐时期的主要表现特征。认为在中国较早的僧诗里,佛教教义在诗歌中的表现显得生硬、不成熟,显示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交而未触的状况;至唐代,缘于佛教的极大发展,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广的影响,王维是最典型的代表者。佛教教义在其诗歌中的表现,就其内容而言,佛教的核心思想在作品中得到了准确而明晰的表达;在表现形式上,他将自然物像的审美表现与佛理的宣扬、体悟浑融为一,淡化了佛理诗的言理倾向,增强了诗歌的文学性,突破了早先佛理诗格局,使诗歌显示出另一种情致与景像。这种演变,显露出中印文化交流的文化事相,又明显地表露出佛教对大学的逐渐渗入及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礼"、"理"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持续数千年的话题。早期道家著作《老子》《庄子》中二字的用法,为二者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关系定下了基调。"礼"字已见于甲骨文,从春秋时期开始,"礼"被逐渐赋予了形而上的阐释。"理"字则罕见于战国以前的文字资料,直到战国中期,对"理"的理论化改造才展开。《老子》无"理"字。《老子》中的"礼"和"义"被分开,"礼"仅指外在仪式,属"下德"之末,距"道"最远。《庄子》继承了《老子》中"礼"字的用法,并沿着《老子》重视"礼"之内在情质的思路,抨击儒家拘守的"世俗之礼",主张安于"性命之情"。《庄子》引入了"理"概念,作为儒家式"礼"概念的对立面和替代品。《庄子》的"理"概念补足了老子"道"论缺环,从此"理"和"道"遂成为不同学派广泛采用的一对理论概念,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回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以儒为本 ,由朱入陆 ;以道为辅 ,崇尚自然 ;排斥佛理 ,合佛于儒”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元末明初文坛领袖杨维桢的哲学思想构成及其内涵 ,认为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他受陆九渊心学和道家自然观影响而形成的自然人性论 ,以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异端倾向。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陆学向王阳明心学嬗变和转递的环节之一 ,而且曾对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8.
章太炎对道家情有独钟,这在《检论》的修改成书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原拟收入《检论》的《原道》对道家学说作了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阐释,一方面以道家为先秦思想史的本源和主干,另一方面藉老、庄玄学语言阐发章氏新"齐物论"的政治理念。与《原道》几乎作于同时的《五朝学》极力为以"老庄为宗"的魏晋玄学辩护。《检论》虽最终未收入《原道》和《五朝学》,全书对道家的评论却与二者同一基调,并延伸到对于全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评论。因此,章太炎确实是一位深具道家情怀的现代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从李白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索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的政治思想、生活原则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李白诗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的层面.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道家思想本质上就是由"守静"的功夫,通过主体的修炼和自我的"反观",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心灵的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庄哲学中的"无为"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有为".李白"进"与"退"的不同态度与表现,正体现了老子哲学密切结合的两个方面.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深得老子哲学之体要,他是对老子哲学理解得较为准确、运用得较为有效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同性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玉台新咏》也收录了涉及同性恋的诗歌,涉及的都是男性同性恋,在吟咏模式、情感展现上虽较异性恋题材简单,但是有其独特性。这类诗歌收录于文学总集中,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现象的包容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隋炀帝儒、释、道三教并举,多元一体。在对三教的重视程度土,杨广重佛、道而轻儒学,这与其家族信仰有关,与当时民间信仰亦有关,适应了南北朝统一后统治的需要。因此,杨广对文中子王通和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态度截然不同,其本人在后世儒生与僧徒笔下形象亦迥异。  相似文献   

12.
回纥,又称回鹘①,今新疆维吾尔族与甘肃裕固族的祖先,属于铁勒诸部之一。隋末唐初,与其他铁勒各部散处于今蒙古 高原,西至天山,分别臣属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贞观二十年(646 年),唐太宗灭亡薛延陀汗国,漠北铁勒诸部开始散乱的各 自发展,回纥顺应时代潮流,选择亲近唐朝积极与唐朝交流互信,最终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漠北铁勒诸部,建立了强大的漠 北回鹘汗国。以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为时间段轴,梳理了回纥与铁勒诸部周旋,逐渐强盛以致为后来取代薛延陀建立强盛的 漠北回鹘汗国打下坚实基础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0,30(2):63-69
宫词类乐府是唐后乐府诗中新题乐府之一类。宋代的宫词创作,以大型连章体组诗最具代表性,其中,又尤以宋徽宗《宫词三百首》引人注目。宋代的宫词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反映帝王生活为主体,二是以宫中女性为描写重点,三是借对历史题材之"述古"以进行"风讽"。三类宫词,不仅各具个性与风采,而且影响深远。此外,宋代宫词还可入乐而唱,这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传"的情况下,实属乐府诗史上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4.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至唐朝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作为"明君"的唐太宗没有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看待佛教,而是从一种治国之策的维度对佛教进行合理的管控。玄奘法师对太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采取了更为和缓的佛教政策,正因如此唯识宗也在此期间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15.
梁武帝舍道事佛是中古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疑案,但此一说法真正被关注是在唐代。与其斤斤计较此说的真伪,不如从唐代宗教文化环境中考察其发生与功能。从现存文献来看,唐代帝王史臣在反思南北朝政教关系的潮流中,将梁武帝崇奉佛教与萧梁亡国联系起来,道教徒也乘势将此提升为佛教亡国论,但梁武帝舍道事佛并未被儒、道二教关注。唐初佛徒对儒家、道教的批判采取了不同的回应方式,梁武帝舍道事佛主要承担起了抨击道教的使命,但受儒、道联合批评佛教惯例的影响,此事同时具有了扬佛、抑儒、贬道的宗教功能。唐代佛徒对梁武帝舍道事佛的叙事突出了宗教对抗关系,这是对傅奕等道教信徒攻击佛教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贞观二年,唐太宗诏停周公为先圣而改立孔子,此举既与贞观初的政治背景紧密联系,其中特别是出于对周公的忌讳,又受释奠礼本身之传统及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和在道统中的崇高地位的影响。其决定因素,是以孔子为先圣,适应了唐初大一统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实现国家文化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宋理宗尊崇理学,凭借皇权把理学确立为统治思想.前人对理宗尊崇理学的历史过程和影响做过一定研究,但还不够全面、细致.宋理宗理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尊崇理学的阶段性以及理宗与理学和理学家对立统一、错综复杂的关系,值得探讨.宋理宗的理学与理学家的理学是不完全一样的,理宗对理学抱着实用主义态度,并非真践实履,同时理宗时代理学已暴露出较严重的空谈性命的弊病,预示着理学在走向顶峰之际就是走向衰落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在佛教世俗化的背景下,宋代各阶层有很多信仰佛教的妇女。她们信仰佛教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有出家为尼,虔诚参与各类佛教节日活动,营建佛寺、捐钱造像、饭养僧尼,烧香念佛、刻写经书,死后葬于佛寺、火葬,研佛书、通佛理等。这些佛教实践的原因有自己或至亲疾病和死亡、受家庭影响、弘法僧尼的引导、看破红尘、妇女守节、求子和求富贵等。她们信仰佛教给自身、周边人和社会带来了许多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学研究对宋孝宗缺乏关注,实际上他对宋代文学有着重大影响。他起用主战派发动北伐而他的诗歌以抒发昂扬的斗志为特色。他提倡读苏轼作品,使读书的范围突破了宋太祖强调的经史两部。他崇尚道学,召张栻与朱熹侍经筵讲习儒家经典,使经筵讲义走向兴盛。孝宗朝的戏剧和话本小说已经相当兴盛,而他对这些新兴的市民艺术不予关注。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作为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极盛的局面;在文学上,他又以特有的个人风度,从治国思想、文化视野和诗歌创作等方面对唐初诗歌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距盛唐还有一百多年,但唐太宗依然拥有着盛唐开创者和盛唐气象开拓人的双重身份,一手酝酿出有唐一代蓬勃自信的昂扬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