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2009~2012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对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总体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影响力较低,且有下降的趋势.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必须凸显文化传承与载体功能,依托地域优势结合省文化发展目标,提高学报论文质量,才能更好地为河北文化强省服务.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初,学界和业界关于学报综合性和专业化发展的争论不断,没有形成共识。这个命题仍然是学界和业界关注和亟需解答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例示关系和体现关系两个维度对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性、渐变性、可行性、制约因素以及学报综合性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与学科的发展是同向的,其专业化发展是必然的,但学报专业化发展是渐变的;学报发展是沿着综合、专业、再综合、再专业的路线周而复始的;在学报发展某个特定阶段,学报综合性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学报专业化发展要想成功,一定要首先在政策、专业设定、人力、资金、学术资源、编辑配备等方面得到主办学校的大力支持;还需主管部门在具体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的支持;学报专业化发展一定要确立正确的政治导向,体现时代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社会影响力弱化原因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高校学报的社会影响力有所下降。近年来高校人文社科学报颇受社会指责,高校管理部门和学报界应当反躬自省。落后的文化教育体制是根本原因,重数量轻质量的数字化管理又直接造成学术评价机制的缺失。然而期望高校学报改革自身办刊模式来增强社会影响力是不现实的。高校学报社会影响力的提高有待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待社会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开放,并逐步建立公正权威的学术期刊评审机制。  相似文献   

4.
专题化运作是一种编辑策略或编辑模式的主要体现,在常规栏目基础上通过对学术栏目的优化,提升期刊的学术品位和竞争力。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一是笔谈栏目,二是专题栏目。专题化运作是提高学报学术品位、创造精品力作和开拓学术研究的生长点和增长点,强化学报的学术导向,促进编辑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专题化运作应注意:专题栏目定位要准确合理;建立和培育一个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专题化运作与办好常规栏目相结合;专题栏目要密切关注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为了加快福建省人文社科学报的发展,应提高对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6.
关于评选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核心学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学课题研究 ,并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文章分析了《要览》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与对学报的影响 ,提出由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组织评选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学报的建议 ,并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积极意义进行了论述 ,以利于更好地发挥高校学报对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文社科学报的主要读者群及其与学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读者群应定位于高校教师、专家及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在读研究生等。在立足高校的同时,尽可能兼顾和重视开发社会读者资源。  相似文献   

8.
9.
期刊的学术规范性一方面反映了期刊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也便于期刊开展学术交流、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文章从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的篇均引用文献数、期刊作者地区分布、基金论文占有比例、本机构论文比例以及作者机构标注比例入手,并分别列出各项指标的前100名进行分析,从而反映该领域内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所载论文学术含量、学术规范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2010年年会于2010年7月5日至9日在包头召开。会上,为荣获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的20余家学报颁发奖状。我校学报首次跻身其中。这次评奖活动采取自愿申请、专家评审、多项指标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北京市60多家高校社科学报参评,最后入选北京高校人文科学学报名刊的有《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等20家学报。  相似文献   

11.
政府奖是成果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获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近三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形式与作者构成、高校分布与地域分布、学科分布与优势学科的统计分析,能勾勒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产力分布情况,明确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生产力的优势及差距,进而给出提高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2008~2010年度评优活动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其“空间法”栏目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其常务副主编杨丹阳同志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主编”。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0月26日至29日,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六届二次理事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在重庆市召开。来自全国200多家高校学报的280余名学报负责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4.
随机挑选出了国内九所重点高校的人文社科学报开展英文编译质量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学报在英文编译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民族系统联络中心2005年学术年会暨高校学报编辑学研讨会于2005年7月17日到20日在贵阳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民族系统联络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贵州民族学院承办,贵州省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协办。与以往历次人文社科学报民族系统学报年会不同的是,以前的年会都是由人文社科学报民族系统联络中心召集,由各个民族高校单独承办,而今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作为主办单位之一,预示着人文社科学报民族系统联络中心工作的蓬勃开展。此次学报年会邀请了一些非民族系统的学报同仁参加,以此加强民族系统学报与全国高校学报的联系与交流,从而提高了民族系统学报界的影响力。此次年会参会人数达到了50多人,超过了以往的历次年会的代表人数。新华社贵州分社、贵州日报、贵州商报、贵州都市报等新闻媒体对会议的报道,也使此次年会倍受瞩目。17日上午9时大会开幕,会议由人文社科学报民族系统联络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社长覃录辉主持,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覃社长热情洋溢地介绍了与会的领导与嘉宾。贵州民族学院院长吴大华教授首先致开幕词,对各位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体现贵州民族学院领导对此次会议的高度重视和学报工作的支持。吴院长结合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的实际,就高校学报的发展做了精彩的发言。吴院长指出:一个学报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以及追求高层次的学术质量,有稳定的学者队伍,强大、优秀的作者群是非常关键的。而作为学报主体的编辑们,一定要具备神圣的使命感与高度的责任感,除了做好基本的编辑、校对工作,还必须充分了解本人所负责栏目的前沿问题以及最新的科研动态,要有主动精神,积极向专家、学者约稿、请教。高校学报作为严肃的学术刊物,持之以恒的学术追求不容忽视,应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探求广泛性、一致性的基础上,努力挖掘自身的优势与有利条件,发扬各学报的独特精神与风格特色。接着贵州民族学院副院长、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主编刘胜康教授对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的整体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对高校学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积极评价。刘副院长指出:高校学报对一个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水平的提高、科研能力的发掘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贵州民族学院学报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学院领导对学报工作大力支持、充分配合的结果。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在关注综合研究的同时,结合贵州省特殊的民族性、地域性等优势,多年来始终如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与栏目体系。  相似文献   

16.
学术论文的影响,一般来讲有几种:一种是引文,一种是转摘以及网络环境下的Web下载率.本文从二次文献转载、Web下载率的角度对2004-2006期间在CSSCI数据库中被引达10次以上,即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在2004-2006年期间为二次文献期刊全文转载的情况,以及Web环境下为网络用户下开载使用的情况进而进一步探讨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当前,评价高校人文社科教师的科研水平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主要是看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量,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获奖项目的级别和数量。这样的科研绩效评价标准使高校教师陷入到论文和科研经费“GDP崇拜”的旋涡之中。改革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对策是:强化质量指标,淡化数量指标;建立独立的学术组织,推进学术自评自律;取消期刊等级制,建立文章同行评价机制;学校每年召开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会,让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是展现优秀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然而,近年来专业性期刊的蓬勃发展、自身办刊体制弊端以及学术评价分类模糊等因素阻碍了其高质量发展。通过对现有评价体系下期刊分类特点、载文学科分布及定位调整的分析,发现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在实践中形成三种路径经验:一是继续保持学科大综合的发文选择,二是转变为专业性期刊,三是转向“问题集中+学科综合”的发展路径。基于外部条件短期内无法改变,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应在内部寻求破局,即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优势学科为侧重,形成协同办刊的集束效应,从而助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术信息交流,传播学术研究前沿成果。  相似文献   

19.
20.
高校社科版学报应抓住目前高校合并、调整的发展契机 ,根据实际情况 ,创办专刊专题 ;同时应紧扣主题 ,突出刊物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