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从城镇城镇化概念以及它与农村城镇化的异同,剖析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为实现这一伟大战略而必须实施的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从“城市化”向“城镇化”,以及从“城市发展方针”向“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三个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2.
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贵州城镇化水平在2010年越过了低速发展和高速发展的"分水岭",进入了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新阶段。贵州城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进一步推进贵州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谐有序的发展,不断完善城镇体系是战略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重组是内在动力;吸引外资和技术流入是外部动力;推进制度创新,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推进可持续的发展是长远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病”与“城市病”并存且相互影响。农业小规模经营。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相对贫困和部分群体绝对贫困;“空心村”的普遍存在是现阶段“农村病”的主要表现。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承载力薄弱、“城中村”环境和治安问题等为表征的“城市病”集中爆发,并向二、三线城镇蔓延。农业转移人口的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以及东中西各区域之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地方政府的治理理念与方式有悖于健康城镇化要求等等,这是导致“农村病”与“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化解城乡间与城市内部的双重二元矛盾;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治理“农村病”与“城市病”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城镇化发展的方略也各不相同。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中,在质量、城镇化率、统计方法和规模结构等方面问题突出。应制定符合省情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提高城镇化质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历史经验表明,“以城市群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为高质量城镇化提出新的要求。从“人的城镇化”出发,迈向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握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律及阶段性要求,以新发展理念科学地建设城市规模体系并改善人口空间分布,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动态地破除现阶段城镇化过程中粗放城市蔓延、规模体系失调、劣质空间形态、激进土地出让等问题,在协调发展过程中优化空间布局,在规模增长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深入推进中国式新型城镇发展模式,改善城市群结构,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国家大规模征地奠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也产生出农民失地、征地冲突等社会问题。人的城镇化本质上是农民脱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对比珠三角、苏南和浙江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不同的土地开发模式深刻地影响当地的城镇化形态。珠三角地区由农民主导的开发模式滞缓了农民的城镇化,苏南地区由政府主导的征地开发模式促进了农民的市民化。站在人的城镇化角度看,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农民消费空间转向及其对“人的城镇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改革后,农业劳动力外流和农村空间结构调整使农民消费空间出现“内萎缩”、“外转移”特点,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乡村消费空间,农民物质消费空间、文化消费空间、服务消费空间纷纷向城镇转移并使多数农民拥有城乡双重消费空间。农民消费空间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具有耦合关系,它是人的城镇化先决条件和实现手段。如此,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增加城市低端消费空间,开放城镇服务空间,不仅能推动农民消费空间城镇化发展,而且可以以此为引擎和纽带,促进城乡空间对接和居民互动,进而促进人的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梦雨 《延边大学学报》2022,(4):123-132+144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有效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以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为切入点,构建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2011-2018年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作用机理、城市差异和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从多个维度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对传导机制的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支持创新发展与共享发展的途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其在经济总量较大、融资可得性较强、人力资本较高的城市,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面影响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投资对数字普惠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建设"新农村"视角讨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若干有分歧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象是传统农村劳动者,而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谓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指向城镇的转移,也包括向现代化农村的转移;不仅指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也包括向现代化农业转移;不仅指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也包括传统农民向现代化农民的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不断随着工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现代化的渐进过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新农村建设,保证"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协同并进,是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稳步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2018年刑事诉讼法规定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标志着诉讼合作模式在我国正式确立。有别于传统对抗式诉讼,合作式诉讼模式下,控辩双方由对抗转变为合作,检察机关主导认罪认罚程序,诉讼重心由审判阶段转移至审查起诉阶段。控辩双方合意削弱了法庭调查,法庭审判成为“确认式庭审”,案件真实更多体现为控辩“合意性”,即合意真实。合意真实的诉讼观念蕴含了被告人主体理念,体现了对司法效率、司法权威和协商正义的时代价值追求,具有正当性基础。因对抗与合作二元诉讼程序变革,诉讼真实观应从传统一元的实质真实观向实质真实与合意真实并存的二元真实观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城镇化进入由速度型向质量型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实现"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新要求的三大路径.通过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的历史节点和特征事实分析、核心概念及其内在关联解析,建立基于"效率-公平-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阐释了低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政策机理.研究认为,推动低碳城市高质量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现形式,强调以城市为载体和行动平台,聚焦于城镇化建设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高质量推动城市低碳发展转型,关键在于:(1)推动低碳城市发展三大变革,提高城市系统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水平;(2)构建绿色低碳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3)以低碳的路径,推动低碳城市高质量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形态,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而对农民来说,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是他们为之苦苦追寻的梦想,而农村与城镇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民对城镇的向往之心越来越强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使进城农民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同时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和人的无差别发展,它不仅是农民“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农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助推城镇化,通过发展产业支撑城镇化,将文明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实现城镇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打造"经济升级版"是大同培养新的经济增长力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是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乡村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必将相互作用,产生诸多互动的机会和可能。在此背景下,探讨大同乡村旅游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途径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下行趋势存在、“稳中求进”政策导向的背景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传统城镇化已经衍生出大量问题,不具备可持续性,也不体现科学发展思想。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亦为中国推进城镇化敲响警钟。应该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提高整体经济增长质量的突破口,并通过深化理论和政策研究,形成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合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化向我国大量转移,大批外资企业纷纷人驻开发区;同时,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农民向工人转移。开发区承接这两大转移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就使得开发区不可避免地成为非公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集聚区,这场空前的“大聚会”,既为工会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工会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华人时刊》2006,(2):13-13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已是中国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呢? 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工业化需要集聚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才会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与乡村作为社会的“发展极”与“稳定极”,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时空背景,溯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是预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节点的依据;分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战略的实践进路,有助于优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维度上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确定协同发展的时间节点;空间维度上可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载体,把以城市群为主体、大城市为中心、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支点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与乡村连接,优化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200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实证探析了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影响力最大的为长江中游地区,影响力最小的为东北地区;同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时期差异,不同时间阶段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力不同,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出现了快速提升,而城镇化规模的作用出现了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从城镇化的发展背景来看,我国城镇化的“中国特色”突出表现为“双重转型”下的发展,城镇化发展不仅与工业化的结构转型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同时还深受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的影响。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结构转型路径对我国城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渐进式的经济体制转型路径对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当前,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吸引民间力量参与城镇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出现成为必然,这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农民在生活方式、职业、社会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向城市居民转化的过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桎梏使得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应深化户籍改革,使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权利;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法制观念,保障其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