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有效降低国有企业的代理成本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基于我国十八大以来全面反腐倡廉这一准自然实验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腐败治理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的代理成本,并且这种效应在地区腐败程度较高、腐败治理力度较大的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腐败治理对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高管晋升预期较强的企业里,这说明了强化外部监督与优化晋升激励相互配合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委托—代理关系普遍存在于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中。在股东与企业家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着效用不一致,并由此引起代理成本问题。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使企业家的利益和企业有关各方的利益紧密相联,荣辱与共,才能使国有企业的种种“顽症”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尚玉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3):60-63
文章在已有的关于上市公司激励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激励的必要性。给出薪酬激励模型,并证明薪酬激励模式在我国是一种成熟的和应用广泛的激励办法,有助于企业价值的创造。在管理层持股分析的实证过程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偏低,说明股权激励不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首选,分析的结果可以为将要采用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提供重点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兵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60-62
扭曲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国有企业高昂的代理成本。本文从代理成本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指出国有企业代理成本高昂的根源,最后提出了降低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双重代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3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对高管薪酬管制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探讨在不同产权性质公司中多元治理主体对薪酬管制的调节效应及其差异.结果表明:薪酬管制利弊并存,表现为对高管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与对大股东防御效应的促进作用;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董事会行为对高管薪酬与在职消费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机构投资者治理对高管薪酬与大股东防御效应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在民营控股公司中,管理层权力对高管薪酬与在职消费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因此,理性权衡薪酬管制利弊并有效利用治理主体的制衡作用才是提高薪酬合理性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代理成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詹森和麦克林 (1976 )的分析框架 ,对上市公司管理者只拥有极少比例股权或根本不拥有股权时的代理成本进行了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 ,探讨了中国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情况。我们认为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由三部分组成 :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剩余损失 ,代理成本的大小决定于管理者的嗜好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约束管理者行为的效率。相对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而言 ,中国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要大得多 ,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失 (表现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和经理人员有效激励的匮乏 ) ,中国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中 ,剩余损失过大是代理成本高昂的症结所在 ,剩余损失不但表现为管理者倾向于更多的在职消费以及管理者因股权份额偏低 ,经营动力不足所带来的公司价值下降 ,还包括管理者在缺乏有效约束后 ,通过侵吞、转移公司资产等非法手段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在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的国家里 ,后一种情况所导致的代理问题在公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尽管员工持股制度在西方国家运行良好,但我国实施这一制度却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文章通过分析"华为"的股权争论,认为造成我国员工持股制度失效的原因是我国的员工持股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管理不规范问题,员工持股制度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性缺陷及产生额外的交易费用和成本.所以对员工持股制度需要辩证认识,不能简单效仿.一味追求所谓的经济民主,可能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8.
“员工持股计划”失效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员工持股计划在西方国家运行良好 ,但我国实施这一制度却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论文认为造成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的员工持股计划在实施中存在很多不规范问题 ;二是员工持股计划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性缺陷 ,会产生额外的交易费用和成本 相似文献
9.
尽管员工持股制度在西方国家运行良好,但我国实施这一制度却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文章通过分析“华为”的股权争论,认为造成我国员工持股制度失效的原因是我国的员工持股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管理不规范问题,员工持股制度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性缺陷及产生额外的交易费用和成本。所以对员工持股制度需要辩证认识,不能简单效仿。一味追求所谓的经济民主,可能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0.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企业内部激励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企业内部代理成本和监督成本等同于激励成本,并构造出一个企业内部激励成本理论模型,在对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激励有效性边界条件,并得出结论:对风险厌恶型代理人来说,激励一般是无效的;对风险偏好型代理人,只有监督程度较高、可置信的惩罚力度较大,代理人自身成本较低,激励才可能是有效的;同时要避免激励的无效,必须给定代理人一定的固定报酬。 相似文献
11.
针对供应链概念不足,提出需求流动网概念模型,并用交易费用理论对需求流动网进行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认为需求流动网是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关于海外并进型战略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缺乏对高管激励与战略机制之间关系的探索。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激励理论,利用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7年数据,从高管激励的视角分别研究了高管股权激励和控制权激励对并进型战略平衡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海外并进型战略的有机平衡度呈正相关关系,高管控制权激励与公司海外并进型战略的有机平衡度呈“倒U形”关系,高管任期负向调节股权激励及控制权激励与企业海外并进型战略有机平衡度之间的关系。跨国公司应充分利用高管任期和高管激励模式之间的替代效应,形成激励效用最大化的管理层权力体系。上述研究完善了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及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提高并进型战略平衡度和海外绩效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博弈模型,对生态农产品供应链内部契约合作稳定情况进行研究,并就区块链技术如何保障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稳定运行进行分析。分析认为: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稳定运行情况受到市场风险制约,区块链技术能通过改善生态农产品供应链内部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生态农产品供应链内部交易节省成本并提高主体违约成本,同时增加生态农产品供应链主体长期合作得益及协调主体合作,从而保障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稳定运行。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块链技术特征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下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结构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对部分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9--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高管激励机制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高管持股比例呈较显著的正相关性,高管年度薪酬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此为我国进一步完善高管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供应链中存在的交易费用,指出供应链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构成了虚拟企业。为了解决虚拟企业的边界问题,引入价格折扣策略模型来计算构成供应链前后各个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变化情况,从数量上确定是否应该把一企业吸收为供应链节点企业。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交易费用与核心能力相融合的外包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包的优势日益明显。通过外包,许多企业获得了质量、成本、时间、柔性等诸多益处。交易费用理论和核心能力通常被认为是外包的一般理论基础,文章通过将交易费用经济和核心能力融合在一起,设计了外包的框架性模型,为管理者动态地进行外包决策提供了借鉴。面对国外的公司日益精益,不断向非物质化公司发展的形势,中国企业破除"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强化核心能力,利用外部资源提升竞争地位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7.
在房产商和房产代理人共同组成的房产销售模式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双方利用个人理性决策会导致道德风险,并陷入囚徒困境。在利益分配系数中,考虑双方投入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可设计出最优激励机制,能保证委托代理关系健康与平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静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5):49-53
新企业在对涉及横向并购双方的内部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后,把供应链上下游节点的成员企业纳入外部供应链整合流程。形成新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纵向激励机制以鼓励新供应链中的上下游成员企业适应新的战略目标。基于二级供应链,研究核心企业对原有的供应链契约进行重新设计和协商,促使协同实现。结果表明,激励方案能够使成员企业产生协同努力,使得整条供应链的总收益较之并购前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19.
供应链联盟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震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3):17-19
本文从经济学的各个角度对供应链联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了论证。从分工角度而言 ,供应链联盟将分工层次从企业内部拓展到市场内企业之间的分工 ,分工的程度从简单专业化分工深化至企业核心能力的分工。为了进一步解决分工层次的拓展问题 ,从企业的边界入手 ,以交易成本为重要工具 ,就威廉姆森的静态交易成本学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最后 ,我们利用博弈论的两个模型论证了供应链联盟企业间合作的可能性及长期合作关系的稳固。 相似文献
20.
何明珂周笛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47-52
本文以一个两阶段供应链作为研究范畴,分析了在该供应链中可能存在的四种商品补货模式,提出在渠道协作条件下的联合补货模式在优化供应链渠道成本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成本函数模型以及算例研究对此观点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