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悲剧曾是西方文学中至高的文学样式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悲剧精神是西方文学的灵魂。悲剧精神主要凝聚在西方历代伟大的悲剧家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悲剧人身上。深入研究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 ,有助于对西方悲剧精神的把握。本文认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的根本特征是他们具有实现自由人格的强烈要求 ,具有强烈的超越冲动。他们对苦难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西方悲剧精神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论西方悲剧对人的苦难根源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展示了人的苦难 ,因此询问苦难的根源至关重要。西方悲剧对苦难根源的解释大致有两种 :命运观念和正义观念。本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西方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和正义观念 ,指出西方悲剧中苦难的根源归根结底是人生存的事实性 ,并粗略地考察了西方文学史对人的事实性关注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3.
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和生命。中西古典悲剧精神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西方古典悲剧精神侧重形式上的反思,中国古典悲剧精神重在形而下的反思;西方古典悲剧精神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性的伸张,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伦理诉求;崇高美为西方古典悲剧精神的审美特征,中和之美为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程度上说, 超越是西方悲剧最深邃的意蕴, 是西方悲剧精神的核心。因此, 理清西方悲剧中超越的内蕴, 必然有助于对西方悲剧精神的透彻把握。该文深入分析了西方悲剧中超越的本质含义, 并粗略地考察了这种超越在西方悲剧史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悲剧不论从哲学上还是从艺术上考察,都是对人性和现实人生苦难的关怀,重思悲剧,悲剧的内涵包括悲剧的生存、悲剧的本质、悲剧的自我意识、悲剧的情感性质与悲剧的超越精神;从悲剧的内涵反观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的心性论结构,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缺乏悲剧的精神意识的原因,就是根源于我们的人性结构失却对人性悲剧性内涵的认识。重思悲剧的内涵,是为了构筑一个切实充满对人性和苦难关怀的社会和一个真正充满自我反省和自我建设的全新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悲剧精神是人面对生活的不幸、苦难与毁灭时,悲剧主体所表现出的抗争与超越精神。从《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到《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再到《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中的乔丹和桑提亚哥,这些悲剧主体所张扬的悲剧精神经历了从对悲剧的勇敢而自尊地忍受,到对悲剧的自觉规避,再到与悲剧积极抗争三个发展阶段。这种进步是海明威对人生不断感悟的结果,也是他艺术和思想上不断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艺术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而形成不同的形态 ,西方悲剧是一种肯定人的生命意志的崇高型悲剧 ,中国悲剧则是一种张扬道德光辉的伦理型悲剧。但经过《红楼梦》和苏曼殊小说的发展 ,“五四”时代的生存悲剧以悲剧人物的行为与处境的巨大反差不仅否定了社会的邪恶 ,而且否定了这些人物的愚昧。抗争悲剧则以悲剧主人公对苦难的反抗以肯定与坚守自我生命和个性立场。虽然这种反抗与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反抗仍有一定差异 ,但也标志着中国悲剧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嬗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西方悲剧在主人公选择、剧情冲突和结局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对比,发现中西方悲剧精神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悲剧精神因源于"苦戏"而主要体现为国人对人与人关系的伦理道德批判和对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追求,个体自主意识较弱;而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起源于"酒神"赞歌,个体自主意识较强,其所追求的和谐往往以牺牲个体为代价,体现了西方人对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永恒矛盾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西悲剧的比较看出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顺从忍耐.中西悲剧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体会《老人与海》中所蕴含的精神及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美学视角解读这部小说的悲剧特征,对硬汉悲剧的苦难性结局、硬汉的正面素质、硬汉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和它所揭示的悲剧的美学本质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西德尼.谢尔顿被公认为是美国最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他的小说故事情节迭宕起伏、扣人心弦,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涉足领域广,让人读罢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小说大多以西方上流社会的活动为背景,主人公多是美丽、坚强、有事业心的女性,她们大都历经了家庭的不幸,个人经历曲折,爱情也几经波折,但最终都能从逆境中挺立过来,性格中都有坚毅、不屈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艾.巴.辛格的作品《卢布林的魔术师》塑造了埃丝特、玛格达、泽弗特尔、埃米莉亚和埃尔兹贝太等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是那个时代犹太妇女苦难生活的写照,同时也反映了犹太宗教和传统文化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和作者的犹太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人民生活艰辛.无数仁人志士在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道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报刊在宣传政治思想上的重要性,他们因此自觉的将办报办刊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报刊宣传西方近代政治思潮,启蒙中国民众的政治思想,并寻找适合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理想"模式.在历次政治斗争中,政治家都通过报刊鼓动民众参与政治斗争,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通过报刊及时总结政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14.
"身体"与"反动"--"另类"文本思考(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文坛一批漂亮女人用写"身体"来演绎写作.社会为此"另类"之举"瞠目"后即而喧嚣,学界则在喧嚣中保持着冷静和低调.在西方当红的激进理论和让人耳目一新的创作上有过一个女性主义的名词--"躯体写作",中国"另类"的此"身体"是否就是彼"躯体"呢?不少人一时有些混淆."身体"的"反动"不能等同于"躯体写作",因为它用纵欲的快感享受代替了女性在社会历史政治中的惨痛和沉重.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自杀已成了普遍存在的社会现状,探究并减少自杀行为是当前相关学术领域亟待解决的世纪话题。而西部青少年的自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为他们大多处于社会和经济劣势地位,自杀的危险性更高。预防青少年自杀,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紧要的社会问题。要高度重视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营造能够使社会成员感受到理想和意义的精神家园。建立具有抚慰心理、调适行为、表达情绪、释放压力的文化体系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符码。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苦难意象映照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们弃恶从善的发动机,是产生崇高情感的催化剂。总之,艾青早期诗歌中的苦难意象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有着不幸的早期人生经历和比较特殊的婚恋生活,这些带给了他情感上的严重伤害。他把这些痛苦辐射到他的作品中去,反映为他笔下形形色色而触目惊心的婚姻爱情景观,表达了他对婚姻爱情失望、否定等的灰暗态度和观点。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忧患意识,是作家对现实人生、社会现状的深邃思考,是历代进步作家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深切关怀的艺术表现。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瞿秋白的忧患意识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来自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往往是忧世之思的大忧患,与其不同,瞿秋白散文集《饿乡纪程》中表现的是个人之忧的小忧患向忧世之思的大忧患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许多文学高潮和文学名家的创作高峰都出现于国家的衰败、灭亡时期及其以后一定的时段,赵翼将其总结为"国家不幸诗家幸"。本文指出只有将国家不幸的苦难转化为艺术珍品的诗人才是幸运的,并探讨了实现这种转化的原因及此类文本的特点,揭示其"工"在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