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四大支柱(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基础设施)之一。没有旅游资源,也就无所谓旅游业了。旅游资源还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确定开发的原则和先后次序,并促使各单位在管理上体现这种相互关系,从微观上解决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球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客观存在,人类对其还不能完全了解。人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生态保护的尝试,暴露出法律与生态系统整体性之间的诸多冲突。作为专门保护生态系统健全良好状态的生态法面对这种冲突,必须寻找自己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资源是旅游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生命线之一 ,它和其他一些资源一样属难以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 ,对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问题 ,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我们在对此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 ,不得以牺牲环境、资源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在我们大力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 ,如何保护该资源已成为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和使命。同时 ,对我国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应制定相关的法律 ,而我国目前关于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律、法规甚不完善。只有通过法律规定各职能部门、团体和个人等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权利、义务 ,充分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三方面的关系 ,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类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类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指人体的一段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人类基因专利是指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人、特殊基因携带人对具有明确功能的DNA片段在专利法规定的期限内享有的独占实施权。人类基因专利保护赋予了这种基因资源开发者以垄断法权,这种保护也是人类自身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旅游本义的思考——从海洋看人类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生活有两个基本样态--定居和行走.在唯物史观看来,行走就是旅游的本义.行走过程中探索着未知的领域,其中包含着享乐和游戏,这种行走也就是旅游.享乐和游戏被凸现为旅游的主要含义,只是一段历史时期中的现象.如今,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已使人类旅游重新展现出了行走的本义.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悖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旅游发展对文化遗产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是可以和谐共生的,以云冈石窟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在石窟保护和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剖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探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些小城镇因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产业的兴起,而使之成为旅游小城镇,其发展的线路具有了不同于一般小城镇的特质,要正确把握这种特质,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实现顺利转型,实现旅游小城镇迅速的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名镇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和不可再生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旅游发展和原始风貌保护的一系列矛盾。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视角下,分析历史文化名镇功能定位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合理的责任分担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多元参与、各尽其责、充分作为等发展思路,促进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利用与保护传承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防止传统文化在旅游利用中偏离科学发展轨道和进行优化调控的重要途径。考虑到民族村寨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等因素,构建了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的预警系统,通过选择典型的民族村寨,对其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实际进行深入调研,得到样本数据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力求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科学利用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旅游景区的权利人对景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成本,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从而形成了旅游景区较高的声誉。而对旅游景区的建设,景区权利人却往往重投入,轻保护,导致景区商标被一些毫不相干的人抢注。对于这种抢注行为,现行法律规范对此无法提供全方位的保护。这就需要旅游景区的相关主体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调整自己的行为,运用旅游景区的商标策略,在市场经济中树立自己的品牌。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开发还是保护?建设还是破坏?传承还是发展?”现代语境下的民族旅游的开发成了类似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经典性的追问。民族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时尚的旅游方式,又是一种把少数民族文化资本和生态环境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的旅游活动。一方面,从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在民族文化开发中存在着民族文化社区迎合旅游消费者的严重倾向;另一方面,民族旅游的开发又确实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看似二律悖反的现实,让我们仿佛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是一个难解之结。龚锐博士《断裂与重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  相似文献   

1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知识和技术,是自然与文化的结晶,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GIAHS)保护项目的开展,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其旅游研究也开始起步。在界定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性旅游开发概念的基础上,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旅游市场需求特征以及当前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机理;最后,结合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4.
顾德宁 《社区》2009,(20):50-50
Safari。中文译为“猎游”,英文原意是徒步旅游队、科学考察队或游猎队。2月,在南非,当地导游带我们去Safari时,我们心里还有些嘀咕。一问才明白,现在,此词多被用于野外寻找动物的冒险旅游,这种“猎游”,就是游客们瞪大眼睛。或借助望远镜,在无边无际的蛮荒原野、河流和群山中,寻找飞的、跑的和卧的动物。虽然,“猎游”名不副实,可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三江源区的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生态环节就是冻土层,而覆盖其上的腐殖质层和泥炭层又是保护脆弱环境的命根子。因此,在三江源区的人类活动只要不去干扰这种环节,其生态系统就是安全的;如果人类的活动冲击到了这种脆弱的生态环节,就会出现生态灾变。藏族传统生计方式的“不动土的农牧混合经营”、“转场浅牧”与“多畜并牧”以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等,正与三江源生态系统相耦合,使其稳定延续了上千年。可见,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其实质是特定文化对特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现象的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在某一阶段的特征。这种特征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演化到一个相对更加文明的阶段。它对于人类生命价值的意义在于生存质量的提高和人的自我发展与进化。作为生活方式来说,旅游活动实际上是异地的吃、穿、住、行以及其他各种与生活相关的消费活动。旅游消费几乎会涉及到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各个产业的产品。所以,发展旅游业就是发展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的飞速发展,旅游正不知不觉地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模式和身心健康,甚至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发展.基于人类整体论,以人类发展为研究本体,从人类自然属性出发,围绕旅游和人类发展的自然的本质性联系,采用在位定性研究,对旅游本质、旅游发展及人类发展成本提出作者的研究观点,并在解释归纳的基础上,建立理性发展旅游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三官寺土家族乡有自然资源原始、丰富,人文资源丰厚的旅游优势。当前三官寺土家族乡旅游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旅游资源存在着弱、小、散的先天不足,未能形成自己的旅游特色和品牌;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建议对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充分保护好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其知名度,以促进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略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独特,文化价值大,经过旅游活动的介入可以形成品级高、旅游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并能提升旅游开发的层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载体,采用正确的旅游开发模式,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遵循遗产保护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旅游环境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空间,保护好旅游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旅游环境主要是指旅游风景区的自然、社会和人工环境,对其保护之内涵主要包括对它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美学保护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