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尝试分析墨西哥独立媒体的产生及其在墨西哥政治转型中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变革推动者、危机事件和经济私有化改革多因素作用下,革命制度党政府的庇护主义媒体控制制度逐渐瓦解,以公民社会模式媒体和市场驱动模式媒体为核心的独立媒体开始产生并发展壮大。独立媒体在墨西哥政治转型中起了很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墨西哥选举过程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论述第四媒体的诞生以及由此带来的大众媒介的革命性变化,对第四媒体的特征进行分析,并着重从政治传播系统的完善、政治对话与沟通以及政治监督等几方面解析新媒体政治功能的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政治有效性与政治回应性是传统政治合法性理论的两个重要维度,然而在网络媒体时代二者之间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出现了增强回应性的同时却可能削弱政治有效性的悖论。从政治过程的视角来看,产生张力的三个因素分别是网络的政治属性及其影响、媒体时间与政治时间的矛盾、政治逻辑与媒体逻辑的关系。网络媒体时代利益表达的碎片化、政治逻辑与媒体逻辑、政治时间与媒体时间之间的矛盾是出现悖论的根本原因,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完善网络媒体时代的政治合法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易妍  叶淑兰 《社会科学》2023,(2):114-127
政治极化是指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我们”和“他们”来描述当前的政治与社会,一个社会中的正常多样性越来越沿着一个维度发展,政治与社会共识变得难以达成。政治极化存在政党制度、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政治文化等多元成因,社交媒体竞选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极化。聚焦社交媒体竞选如何强化当前美国政治极化的问题,运用框架化理论下的“级联网络激活模型”,可以发现总统候选人的框架建构加强了二元对立的框架竞争模式,在框架扩散中两党政治精英中建制派与反建制派的对立强化,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在框架选择中也存在差异,因而公众在对框架认知方面亦强化了观点对立的模式。在社交媒体竞选时代,民主党和共和党政治精英与各自的支持者之间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信息闭环,各自的话语框架不断被强化,同时也迫使独立公众“选边站”,尽管信息的选择越来越具多元性,但民意却越来越呈现分裂与对抗。  相似文献   

5.
潘军  张兴杰 《浙江社会科学》2012,(5):94-98,129,158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和制度的变迁,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不再是政治的依附体,教育不仅相对独立于政治,而且在推动社会进步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政治。在我国,政治制度是以众多农民为基础的,农民教育是农村基层政治进步的前提。农民教育对农村基层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农民政治行为的优化,通过农民教育,农民的政治人格得到发展、参与能力得到提升、政治主体性得到培育。  相似文献   

6.
论媒体的民主政治功能及其程序化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媒体民主政治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媒体政治活动程序化的推进。媒体民主政治活动的程序,就是实现媒体民主政治价值和功能的程序和次序,其中主要包括规范和次序两个方面。在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增强可操作性、适时、适度和平衡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19,(12)
伴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政治活动逐步扩展到虚拟空间,网络成为影响政治认同的重要场域和媒介。多数已有研究对于自媒体对政治认同的影响持悲观态度,在展开讨论时将短时期的近一阶段默认为时间背景,并着重分析某些相对独立要素对政治认同产生的影响。本文从对政治认同基于要素互动的重新解读入手,将政治认同看作由认同主体、客体及环境三部分组成要素构成的联动体系,并提出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内,自媒体对政治认同的影响可能呈现出积极的态势,基于主体、客体与环境的政治认同影响因素将在自媒体场域中完成调节与配适,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将于自媒体空间中分别实现利于政治认同稳定重构的自我优化,从而促使政治互动趋于有序。  相似文献   

8.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实现路径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作为新兴校园媒体,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不同于其他校园媒体的显著特征,它不仅是高校的新闻宣传媒介和生活服务平台,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具有宣传示范、舆论引导、教育服务和互动交流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应从技术支撑、内容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推动校园各类媒体的深度融合,将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更好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作为网络政治的最新发展形态,热搜政治具有以下本质特征:数字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是前提条件;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热搜榜单是表现形式;热点话题的政治影响是内在功能。信息筛选、热度传导和议程设置等系列机制的共同配合与相互作用促成了热搜政治的生成与发展。热搜政治反映了数字媒体时代公民、领导层和政治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结。基于群体效应的公民政治参与、基于网络舆情的领导注意力分配、基于民众期待的政治系统反馈构成了热搜政治的运作逻辑。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嵌入热搜政治的程度会更深,广大民众参与热搜政治的热情会更高,政治系统应对热搜政治的挑战会更大。为了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需要正视热搜政治的发展趋向,遵循热搜政治的发展规律,规范热搜政治的发展秩序,并将其纳入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对信息的获得发生可逆性变化挑战着“师者”的权威;教育对象日益表现出的强烈“叛逆性”挑战着当下思政教育模式;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放弃身份权威、重塑当代教育者形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构建网络化思想政治新模式是应对自媒体挑战、提高思想政治实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媒体环境发生深刻变革,并冲击着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SS)9599名民众的调查数据,使用有序Pr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研究互联网的使用广度和深度对媒体信任的影响,并分析内在政治效能感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频率的提高将会导致媒体信任水平的显著下降,但互联网用途对媒体信任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频率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媒体信任度。进一步分析发现,与低内在政治效能感的个体相比,具备更高内在政治效能感个体,其媒体信任度更容易因为互联网使用而下降,将互联网使用方式与内在政治效能感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媒体的社会信任度。因此,要加快互联网媒体环境治理,加强媒体的社会正能量输出,重塑主流媒体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政党政治传媒化是现代政治发展新趋势,新闻传媒是执政党的执政资源,互联网的崛起,形成了网络政治,促进了政党政治网络化。在网络化时代,媒体是区域形象的载体和显示器。树立区域良好形象,关键是树立区域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最重要的是努力提高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充分利用党在新时期执政的重要政治资源——新闻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化的实质是指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诸种主观因素。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它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借鉴其方法论上的意义,根据文化的性质,将政治文化简约为一个由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三个层面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结构,从而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展开分析,以期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揭示其制约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文化瓶颈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阶层政治关系也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中。阶层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对政治稳定的实现将产生重要影响,分析阶层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对政治稳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洁晨  连灵 《南方论刊》2023,(9):110-112
政治认同不仅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兴衰,更是保证政治系统有序运转的关键。全媒体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方式、传播主体、网络舆论生态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面临深化与弱化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的机遇与挑战。全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需从内外因深入剖析,通过大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主流媒体从业者巩固主体地位、思政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家长变革教育理念等方式奠定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基础、增强政治认同情感、培养政治认同能力、铸牢政治认同信念,合力打造“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新格局,全方位、全过程探索建构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多维优化路径,培育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的运用,能够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同时,信息的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等又容易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趋复杂等,这些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高对自媒体的认识,构建信息收集和反馈网络,建立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才能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探析高等教育与政治捆绑式发展的隐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要遵循教育发展的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政治建设要走向民主,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不是政治的佣人,政治也不能成为教育的主题;政治民主建设单纯依靠思想宣传,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具体实践,只会造成政治民主的失效。  相似文献   

18.
党外知识分子是目前我国知识分子队伍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行为影响深远,需要深入探究其政治认同问题.网络空间中党外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生发逻辑贯穿在政治观念来源、政治利益博弈、政治交往变化以及政治传播情境中,生发特质表现在专业性、指向性、公共性、批判性等方面,生发影响通过网络主体观念、网络社交媒体、网络舆论空间、网络公共领域体现出来.要从推进网络政治自觉、建构网络政治信任、维护网络政治权威、优化网络政治生态等方面增强网络空间党外知识分子政治认同,促进形成良好的网络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9.
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在手机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章认为应从提高当代大学生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和手机媒体素养、创建高校手机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营造健康的社会手机媒体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庞金友  赵洁 《社会科学》2023,(7):99-109
社交媒体是当今欧美社会政治活动的结构化要素。社交媒体独有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秩序迎合了人类认知的吝啬规律,为偏狭的政治认知的形成提供了契机;行动者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中暴露或夸大自身感受,敏锐感知他人情绪,从而引发情绪共振与情感叠加。置身社交媒体时代的现代人更容易形成偏执、怀疑、自负等以“偏激”为核心特征的后政治心理,并逐渐以其为行为准则。当偏狭的理性认知和偏执的感性情绪与党派归属、阶级身份、公共形象塑造、公共政策选择等迎头相遇,政治极化的形成和扩张便拥有了动力源和助燃剂。随着民众对特定领导人非理性的追捧或声讨,对党派阵营产生强烈的心理依附与行为追随,对政策制订与颁布采取极端态度,对异己群体愤恨和仇视,政治极化的强度、深度和幅度逐渐加剧。政治极化的愈演愈烈使群体内部同仇敌忾、群体间激烈冲突、社会舆论两极分化,进一步助长了后政治心理的升级和蔓延,使“绝对自负”与“怀疑一切”、“无限恐惧”与“毫无敬畏”、“政治狂热”与“政治冷漠”等情绪和态度弥漫于民主政治的各个角落。从当前情形来看,扭转以偏激为核心的后政治心理是缓解政治极化的可能路径,其中,校准接收和传播信息的心态和方式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