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海滨 《日本学刊》2008,22(2):39-49
2007年3月日澳签署了<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正式确立了"安保关系".日澳"安保关系"的发展体现了日本安全战略出现的新动向,即日本正试图确立起以日美同盟为基础、日澳"安保"为辅助的安全战略,并在2007年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得以初步显现.这表明,日本正在日美同盟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澳大利亚等其他大国的安全关系来谋求更大的地区自主权,强化向"正常国家"迈进的政治资本,也给亚太地区安全局势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和外交学院联合主办的"日本经济、中日关系与东亚合作"研讨会2007年12月29日在京召开.50余名日本总是研究的专家学者与会.  相似文献   

3.
叶琳 《日本学刊》2008,(3):154-156
2008年3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一桥大学联合举办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继2006年双方共同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责任"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可持续发展"系列研讨会.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和日本一桥大学北京事务所所长杉森正和分别致开幕词.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经验和环境条件等课题对中日环境保护与经济合作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4.
蔡英文当局2021年1月开放美国"莱猪"进口,2022年2月8日又宣布解禁日本"核食".针对台当局执意让"莱猪""核食"入台,岛内媒体人、台湾中华统一促进党成员张孟崇愤怒地指出,"台湾人的尊严"应该是敢站着和美国、日本讲话,而不是"跪着".众所周知,台当局经常将"要尊重台湾人的尊严"挂在嘴边,作为攻击政敌和污蔑大陆的工...  相似文献   

5.
1997年5月,以自民党"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为主的日本政界亲台势力重新组合,组成了日本国会最大的跨党派亲台议员组织"日华议员恳谈会"."日华议员恳谈会"在继承了其前身"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密室政治"、"亲台宗旨"、"日台沟通中介"等既有特点的同时,也有"跨党派全方位化"、"组织成员新生代化"、"日台政治沟通多元化"等新特点.作为日本政界亲台势力的"代言人",虽然"日华恳"并不反对中日两国既有外交关系框架,但其"亲台制华"政策对中日关系、中国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叶琳 《日本学刊》2008,(2):152-156
2007年12月29日,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和外交学院联合主办的"日本经济、中日关系与东亚合作"研讨会在外交学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顾问、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王洛林,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孙新,副会长黄晓勇、吕克俭、侯水平、江瑞平、樊勇明、车维汉和秘书长张季风等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胡伟  倪海宁 《日本学刊》2005,22(6):52-69
由于地缘因素的限制,自近代以来,日本形成了即使在国力上升时期也对外结盟的政策定式.日本奉行"与强者为伍"的原则,先后同英、美两个全球主导国结盟,打压其他竞争对手,最终使自己成为了地区性大国.然而,日本在结盟过程中带有较强的自利性,与盟友的矛盾也不断增加,再加上地区力量的多元化,不断"再定义"下的日美同盟很可能重蹈日英同盟走向消亡的覆辙.  相似文献   

8.
2009年日本众议院大选以来,"普天间问题"成为搅动当前日本政局动荡的焦点.民主党提出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主张,尝试着摆脱不对等的日美同盟关系.其结果,一方面"普天间问题"使执政的民主党不得不回归理性和现实,另一方面导致民主党与社民党分裂、冲绳县与中央政府对立,使民主党陷入被动应对的尴尬境地.另外,日本本土与当地行业间的竞争、知事和地方议会的选举、私有土地的归还等日本国内因素,使"普天间问题"的解决处于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一桥大学共同举办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究会,2008年3月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日两国政府部门、学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40余人与会.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余姚市人民政府和日本常陆太田市主办,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浙江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承办的"中日舜水学研讨会",于2008年11月20日至22日在余姚市隆重召开.中国方面有来自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台北及香港地区的30余位学者与会;日本方面有以大久保太一市长为团长的常陆太田市代表团和安东省庵显彰会会长立花民雄为团长的柳川市代表团,以及来自长崎、金祝的共16位代表与会.研讨会收到论著2部、论文30余篇,主要就"舜水学"的定位及其现代意义、"舜水学"与东亚文明、朱舜水与明清思想家、朱舜水与明遗民以及朱舜水史迹研考等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日本<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案>等"有事法制"相关三法案在国会的通过,标志着日本防卫政策的重大转变.其目的旨在逐步确立战时体制,借机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和扩充军事实力,从而为最终修改"和平宪法"和成为军事大国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2.
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于2005年11月5~6日举行了"中日合作的新领域和新课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前驻日大使、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与学术交流基金会会长徐敦信,中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馆大使衔总领事邱国洪,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远山茂等,以及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学者共计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1985年10月14日,荷兰在鹿特丹市举行了"学习日本投资模式"讨论会,200多名企业家、经济学家、政界人士出席了会议.我作为旁听者参加了讨论会.荷兰议会二院经济委员会主席A.范·德·亨克教授、经济部工业总司司长H.雷利弗尔德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学教授A.范·多尔恩、欧洲共同体驻日本大使L.J.布林克霍斯特等在讨论会上发言.A.范·德·亨克指出,可以断言,日本经济奇迹首先应归功于日本行之有效的投资政策;日本企业界的合作精神应成为欧洲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中日安全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控制这种安全关系的枢纽是"历史镜像"与"现实映像"交织形成的所谓"安全困境".安全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敏感神经.由于中日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增强,特别是日本国内的社会变迁导致其国民的恐惧危机意识加剧,使日本的自我中心定位意识加强,这为"虚幻的安全困境"提供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可持续地改善中日安全关系就要揭开安全困境的面纱,关键是要弱化日本国内的恐惧危机意识,实现其政治保守化和右倾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继2009年年底民主党鸠山内阁推出"新增长战略" (基本方针)之后,2010年6月18日菅直人内阁正式推出日本的"新增长战略".该增长战略被视为是民主党执政以来首次推出的有关日本经济中长期运行的发展规划.同以往的经济增长战略相比,菅内阁的"新增长战略"究竞新在何处?尚存哪些问题?未来前景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1月17日~18日,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召开题为"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与促进民间相互理解"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中国及美国的官员与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就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型"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阐明"型"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弘扬日本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由设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主持的"亚洲展望规划"东亚地区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16日至18日在日本的海滨小城大矶举行.参加会议的除东道国日本外,还有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朝鲜的学者,以及联合国大学副校长武者小路和负责规划的官员内田孟男等二十余人.讨论会的主题为"国家和文化变革".参加讨论会的中国组由五人组成.他们是中央民族学院林耀华教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沈冰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尧光、孙越生、魏章玲.会上宣读和讨论了9篇论文.中国组的  相似文献   

19.
1973年4月23日,美国国务卿、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在AP通信临时总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尼克松总统正在考虑与欧州间构建新大西洋宪章.该论点成为同年5月3日发行的美国外交白皮书的基调.这似乎是一个堪与1941年8月美英首脑会议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相当的称呼,但是与理想主义、国际主义色彩较为浓厚的<大西洋宪章>相比而言,"新大西洋宪章"的调子低了许多,是一个现实主义色彩较为鲜明的构想.其主要目的是调整美国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摩擦,缓和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卫负担.同时,基辛格在演说当中还呼吁日本参加."新大西洋宪章"构想的提出引起了日欧的不同反应,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均认为构建新大西洋联盟的时机尚未成熟.而日本则在犹豫不决后,转变了对欧政策,通过田中政府的首脑外交,强化日欧双边关系,进而发生了日美欧三边关系的互动态势.因而通过深入研究、剖析"新大西洋宪章"构想与日本对欧政策调整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加深对世界政治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分析.  相似文献   

20.
韩东育 《日本学刊》2003,(6):136-148
明治以来,日本在欧亚之间的"脱"入"反复,给学界造成了日本近代化论在"时空"定位上的两难印象.由于许多日本学者直认"脱亚入欧"为"脱儒入欧"而忽略了在日本早期近代化中极为重要的"脱儒入法"阶段,加之日本近代化的巨大成功使日本明显感到欧美诸国已"无可学者",因此,在日本的近代化论中又不时出现"东西拒斥"、"双向脱离"的理论倾向.但是,日本文明的非原创类型,使它不可能真正摆脱原创文明对它的永恒影响,而一旦回归自身,就无法不遇到中国.这也是"儒教学习论"在后现代日本开始复兴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