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都强调在决策时有必要思考长期目标,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人口健康是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优先发展的目标之一,没有健康的人口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关环境和发展的联合国会议上进一步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前言在1999年3月13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和1999年3月14日召开的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在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问题是首要问题,计划生育是中国社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重中之重。这...  相似文献   

3.
南北关系中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全球政治经济关系角度论述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指出尽管我国十分重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但国际社会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第一 ,在联合国有关环境的会议及《2 1世纪议程》等环境或可持续发展多边协议中 ,人口问题没有得到适当的重视 ;第二 ,联合国有关人口的会议也没有认真讨论和对待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目前的国际人口政策也不可能有效地解决全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三 ,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忽视与南北国家围绕人口与环境问题之间的斗争、以及国际学术界对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理论认识分歧有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田雪原在20世纪即将结束和21世纪行将来临之际,作为最高层次全球性的共同问题是什么?自70年代以来,以一系列人口、环境、社会与发展等国际会议及其所通过的文献为契机,正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纪转换之际最重要的命题,提到世人面前。1994...  相似文献   

5.
同志们:在刚刚结束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朱基总理充分肯定了我国多年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面临的人口形势,进一步阐明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面向新世纪进一步做好人...  相似文献   

6.
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中国王建华(中共青海省委党校西宁810000)当今世界上的四大主要问题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粮食问题,其核心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个发展问题,所以,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我们这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更显突出。一...  相似文献   

7.
《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自2002年9月1 日起施行。它是为了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顺利实施,维护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部重要法规。 一、制定《办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议上指出: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  相似文献   

8.
在联合国人口基金、国家经贸部、国家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口学培训中心于1994—12—19~29举办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讲习班。此讲习班邀请美国米德罗伯利学院的David E.Horlacher教授主讲。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人口研究、经济研究的新兴问题和热点问题,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开罗世界人口大会后为越来越多的政府与学者接受。David E.Horlacher教授在联合国人口司人口与发展部工作几十年,是联合国绝大多数关于“可持续发展”文件的主要起草人和有关会议的主要组织者,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身及创立、发展和最后形成极为熟悉。讲习班概括地讲授了人口、环境与发展问  相似文献   

9.
<正>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会议将人口高质量发展归纳为“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为全面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钥匙。人口综合竞争力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异曲同工。人口综合竞争力是人口各要素在一定发展阶段的集成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反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是在世纪之交摆在世人面前最重要的课题,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一命题,对于计划生育工作者澄清模糊认识,坚定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信心,把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引向深入,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正确认识人口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95年国务院组织相关部委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具体国情和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总体联系出发,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1994年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可持续…  相似文献   

11.
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就是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人口的各类信息,及时把握人口因素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发展要求的协调程度、以及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的适应程度;  相似文献   

12.
论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地处理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和环境再生产之间的相依关系。因此,本文视适度人口目标之追求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调节规律,在析评适度人口学说演绎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适度人口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和运动规律。并论述了控制人口和解决失业、贫困问题的紧迫性及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王俊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中国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保持世代生存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综述○林晓红由中国人口与环境社会学研究会主持召开的“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国家计生委常务副主任张维庆、国家环保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模拟了顺德市在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条件下的人口增长情况 ,结果发现由于计划生育 ,在 1971- 1998年间 ,顺德市少生了 5 0多万人口 ,从而使顺德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仍能基本协调。文章也分析了顺德市目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指出了人口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而人口问题的解决则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人口问题是关系到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张克俊,陈英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及前途所在。在追寻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对于一个人口...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学会在2010年7月3~4日召开了主题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年会,随后不久于7月10日再次召开"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研讨会,依据50多位人口学者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要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三型"社会的新观点。会议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后,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使原本就紧密联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三型社会建设"目标势在必行。会议对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框架作了深入探讨,取得了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9.
陈颐  叶文振 《南方人口》2010,25(6):32-39,8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系统的支撑之上,关键是要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维持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持续支撑。基于此,建立了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并用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数据,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各系统状态进行因子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结果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人口安全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原华荣 《当代人口》2001,(2):7-9,13
“人口瓶颈”使“人口过多仍是我国的首要问题”,节欲的、小规模的、“远离平衡态”的人口是摆脱人类困境的唯一选择。长期坚持低生育水平,为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历史使命,而贯彻稳定低生育水平。则须消除一系列认识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