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思锋  马伟 《西北人口》2010,31(4):36-40
本文运用人口发展方程与回归预测方法建立了人口“乡-城”流动规模测算模型。根据社会保障精算原理构建了人口“乡-城”流动下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测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2009—2020年西安市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额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西安市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总量年均递增12.93%,由2.67亿元增长到10.19亿元,其中,由“乡-城”人口流动引发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额从1232.75万元增长到2.58亿元。年均递增31.85%。  相似文献   

2.
马伟 《西北人口》2010,31(5):23-28
人口城乡结构变动是引发失业保险需求增长的因素之一,本文在对失业保险需求概念及人口城乡结构变动对失业保险需求影响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失业人口变动测算模型和失业保险需求测算模型。以陕西省为例的测算结果表明,引入人口城乡结构变动因素时的失业保险需求远大于不引入人口城乡结构变动时的失业保险需求,两者之间的差额从2010年的12.7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1.72亿元,年均递增9.59%。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将需求层次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结合,测算2003-2010年全国平均的城乡居民低保线和2010年27省(市、区)城镇低保线,从测算低保线与城乡居民生活支出比重、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与现行低保线和CPI之间联动机制,以及测算过程中收入依赖系数平稳下降等4个方面评价低保线的保障能力及ELES测算结果的合理性,并指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综述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测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改进了的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然后,利用该模型对陕西省宝鸡市1998—2009年12年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了测算,并结合基本生活需求法和多指标对比分析法分别对测算结果的可信度、合理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改进的ELES测算的宝鸡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信度高,能满足宝鸡市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后,根据宝鸡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低的现实,提出了我国实施合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顺德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土地面积806平方公里,1995年总人口1008983人,农业人口占69%。改革开放以后,顺德人以“敢不天下先”的胆识,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变成一个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以强劲的经济实力赢得了“广东四小虎”美誉;该市在1991年、1993年全国农村经济实力百强县中分别排名第九位、第五位,。在1995年全国社会经济实力百强县中位居第四位,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市)级财政收入之首。 一、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逐步发生改变 1995年顺德市国内生产总值(90年不变价)达120多亿元,比1990年增长2.51倍,年均递增28.5%,人均12000元,是广东省平均8020元的1.5倍,“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8.5,%高出广东省(19%)9.5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2%,与广东省基本持平,高于全国(17.8%)14.2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9.6%,分别高广东省(5.3%)4.3个百分点和全国(4.1%)5.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单德朋  郑长德 《西北人口》2014,(1):79-85,91
本文利用FGT贫困指数对2000-2011年民族地区城镇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进行了测度.分析了民族地区城镇贫困的动态演化特征。并利用减贫的收入、分配弹性以及贫困指数的Shapley分解。研究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益贫性问题。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城镇绝对贫困持续缓解,但受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影响,相对贫困问题开始凸显。经济增长的减贫效率体现出较为显著的阶段性和外部冲击敏感性。在制定和实施同质性减贫政策的同时.应该凸显贫困人口内部的异质性。同时,构建对本地城镇贫困人口更为包容和稳健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未来民族地区实现城镇减贫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出现了许多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新问题,城市贫困人口为其中之一。一、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城市贫困人口指收入低于所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贫困线)的居民,历来就是构成城镇社区的人口层次之一。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除原有靠救济度日的社会弱者外,失业下岗职工成批出现,贫困农民工有增无减,城市贫困人口已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难点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焦点问题。云南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显示,1993年有5%的户数人均国生活费不足100元,10(V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总收N及生活费为1439元和118…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的回顾建国以来,龙川县人口数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49-1972年的调整增长阶段和1973—1990年的向有计划控制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的23年间,人口年平均递增2.22%,出生率基本都在30‰以上,尤其1963年高达44.08‰;自然增长率一般也在30‰左右。第二阶段的18年间,人口年均递增1.68%,尤其是后八年,年均递增1.50%,比第一阶段下降0.72个百分点。这个阶段人口增长率下降,主要是人口出生率  相似文献   

9.
相对贫困的识别和测算是瞄准贫困人口和制定减贫政策的基础,但常用于识别相对贫困人口的比例收入法和测度相对贫困程度的FGT指数在理论基础、比例设定和贫困性质方面遭到质疑。采用基于社会融入成本理论的弱相对贫困人口识别方法,及与弱相对贫困线相适应的分层可加综合贫困指数,且考虑与现阶段我国绝对贫困线衔接性及国际标准的可比性,使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估计了中国城乡收入(消费)弱相对贫困线,并测算分析了中国城乡收入(消费)弱相对贫困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基于弱相对贫困线构造的综合贫困指数兼顾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可以避免传统FGT指数分别测度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时动态变化趋势出现分歧的问题,可更为直观地综合评估经济增长和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无论城乡,尽管不平等导致相对贫困始终处于高位水平,但绝对贫困更大的下降幅度使得中国收入(消费)弱相对贫困程度仍呈稳健下降趋势。从社会融入成本角度出发,建议未来考虑住房成本和子女养育成本,分家庭类型进一步细化弱相对贫困标准。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类瞄准弱相对贫困人口,监测弱相对贫困程度演变并综合评估减贫效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分析近年来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研究表明,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及其后果已全面显现:2010~2020年全国婚龄人口性别比急剧升高,预计2036年将升至峰值116.13;与以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不同,当前经济发达且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未婚男性过剩现象也逐步显现;男性婚姻挤压导致男女两性间初婚水平和模式的差异巨大,男性初婚概率较女性明显偏低,未婚男性成婚期望年数大幅增加;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规模始终较大、比例始终较高,城镇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也日益凸显,2010~2020年45岁及以上城镇未婚男性由176.04万人增至387.77万人;大龄未婚男性的经济资源相对匮乏,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依赖加重,在老年阶段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比例上升且独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城市新贫困现象日渐凸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城市贫困救助体系在“设标”和“寻标”环节均存在缺陷,难以适应城市贫困形势发展的需要。城市贫困救助体系的改革必须对“谁是贫困者”“如何寻找贫困者”等问题进行重新回答,拓展选择的目标范围,更新工作思路,让更多贫困者受惠。  相似文献   

12.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during the 1980s,urban population growth outstripped rural growth, andby 1991, most of the region's population resided inurban areas. Much of this urban growth involvedestablishment of unplanned housing with inadequateinfrastructure, which resulted in rising pollution. This paper compares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quality in urban populations of the Amazon in 1980 and1991, and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urban populationsin 1991.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qualityin the region deteriorated during the 1980s as theproduction of and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rose while resources to ward off hazards eroded. Thefindings also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quality wasparticularly poor in more rapidly growing urbancenters. The urban Amazon may not afford an adequatestandard of living and this may generate out-migrationfrom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3.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high-income countries, there is intense scholarly and programmatic interest in the effects of household and neighborhood living standards on health. Yet few studies of developing-country cities have explored these issues.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health of urban women and children in poor countries is influenced by both household and neighborhood standards of living. Using data from the urban samples of 85 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s and modeling living standards using factor-analytic MIMIC methods, we found that the neighborhoods of relatively poor households are more heterogeneous than is often asserted.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oor urban households do not tend to live in uniformly poor neighborhoods: about 1 in 10 of a poor household’s neighbors is relatively affluent, belonging to the upper quartile of the urban distribution of living standards. Do household and neighborhood living standards influence health? Using multivariate models, we found that household living standard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ree health measures: unmet need for modern contraception, attendance of a trained health care provider at childbirth, and young children’s height for age. Neighborhood living standards exert a significant additional influence in many of the surveys we examined, especially for birth attendance.  相似文献   

14.
A brief overview is presented of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control on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tong Province, China. Family planning education was initiated in 1970. Birth control is now widely accepted among the population. The birth rate in 1995 was 9.82/1000 population. The natural growth rate was 0.335%.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was below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was 1.1 children/woman. Shandong Province has a total population of 81 million people. Shandong's share of Chinese total population declined from 8.4% in 1949 to 7.2% in 1995.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 1995 was 500 billion yuan. The annual urban expenditure was 4000 yuan/person, which was an increase of 1500 yuan from 1991. The annual rural net income was 1650 yuan/person, which was an increase of 680 yuan from 1991. During 1971-95, expenditures for bearing children declined by 492 billion yuan. The party secretary of the province stressed that population quality is desired now that the birth rate is under control.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与居住形态是体现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着重分析了闵行区流动人口居住的基本特征与空间分布,构建了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的滞留模式,全面剖析了不同尺度下流动人口的流动机理,揭示了流动人口空间转换的状态与时空特征,提出实现居住分布空间优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特困老人养老问题国内外都有一些探讨。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学者特困老人养老的研究主要从特困养老制度变迁、特困养老模式、特困养老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国外学者则更加关注孤寡老人和孤寡老年妇女养老的研究。这可以为日后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建议和研究方向。最后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细化特困对象、强化特困老人需求研究和统筹协调相关制度等四个层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口居住安排与居住意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城乡老年人口居住安排现状及居住意愿。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家庭规模日益缩小,老年空巢家庭数量不仅在城市大幅提高,农村的独居老人家庭比例也在持续上升。在老年人理想居住方式方面,能否自理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产生很大影响。在生活可以自理时,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希望独居的比例较高;在生活不能自理时,城市老人希望到机构养老和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提高。此外,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生活费来源等对养老的居住安排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调查所获数据,介绍震区致残者的基本情况,对其生存状态和需求进行分析。调查显示,地震致残者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其住房状况较差,婚姻问题多样,就业率和就业层次较低,社会保障力度相对薄弱,其中农村地震致残者的问题尤为突出。整体而言,由于特惠政策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其核心需求满足低,长远需求与供给存在一定程度错位。另外,心理康复工作不完善使其全面康复得不到保障。针对地震致残者面临的现实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