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哲学特点及正确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期。16年的改革开放,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使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体制进入了一个转型的过渡期。改革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性的质变,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前提下社会内部结构的转型,是邓小平所说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社会的转型表现为: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照抄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尽管在建立初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这种体制实质上是一种命令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及其资源配置既不在市场上进行,也不服从经济规律,而是服从行政权力导向,因此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迅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和现代  相似文献   

2.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五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我国的改革能不能进一步得到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不能真正建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建立起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我国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接班人和发展科技文化的重大使命,对未来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负有战略重任。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高等教育的新体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以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为目标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动了高校一系列工作。今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已有37所高校进行招生计划“并轨”和收费制度改革,变“双包”为“双自”,这项改革措施,必将对高校产生深远的影响,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同时也给高校带来机遇和挑战。学校面临着如何适应形势、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问题,为适应教改形势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4.
一些人把中国的改革定义为“市场化改革”,不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起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绝对错误的。我们要尊重市场,但却不可迷信市场。我们也不要迷信计划,但也不能把计划这个同样是人类发明的调节手段,弃而不用。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化改造杨清震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的发表和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但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确立这一目标,而是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市场化...  相似文献   

6.
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医改总体上是不成功”的论断以后,在全国掀起医改的大讨论。这一讨论涉及如何评价“市场化”改革问题。有的认为医改总体上不成功,是由于“市场化”倾向的影响,误导了医疗体制的改革,有的则认为医改的不成功是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不应归结于市场化。究竟如何评价“市场化”改革,不仅涉及如何深化医改,而且也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经济领域的改革,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此,有必要对“市场化”问题进行反思。何谓“市场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界定。据笔者所知,大体上有三…  相似文献   

7.
中央指出,我国的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所谓“自我完善”,笔者认为,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改革,不是全面西化,蜕变为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制度能自觉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之更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要求,按照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运行,使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这种“自我完善”,也不能理解为我国的经济实体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越公就越完善。自我完善的标准应该是适合生产力性质。就全社会来说,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在各地区、各部门也发展不平衡;就各经济企业来说,全国一万左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高于其它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的公有化程度就应高于其它企业。这样,从全社会到各部门、各企业形成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合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状况的。我国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根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自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阶段之所以必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固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与现实国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从根本上说,这是大力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与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它存在的根本依据在于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而必须进行公有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公有制市场主体。为此,我们不仅应当改革原有公有制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寻找市场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而且还必须变革公有制模式,确立崭新的市场型公有制模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耦合。  相似文献   

9.
股份制是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刘长明,李绪堂,尹吉成适应经济进一步市场化、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便“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作为市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我国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先导性地指出了计划与市场都是中性的论点,“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①由此可见,计划与市场中性论的观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也必须搞市场经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②要面向世界市场,与国际经济接轨,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建立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理论层面探究作为中国经济运行制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性,系统总结和提炼这一体制的显著优势。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性体现在能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和政治立场,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相结合,将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理念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显著优势;新时代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基础上,进一步在市场主体活力、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要素市场化改革、宏观经济治理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等方面不断突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近年来以批评经济学家为特征的质疑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思潮,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指出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市场化改革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均有其内在逻辑;认为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是坚定不移地走市场经济之路,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提出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是为了划清两种改革观的界限,反击推行“全盘西化”与“和平演变”阴谋、妄图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逆流,以保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由传统体制向新体制的飞跃过程中,一个关系全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一方面,任何社会制度都有一个完善、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改革就是要改掉传统体制中偏离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部分和环节。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企业是市场的基本经济单元和最基本、最主要的竞争主体,企业的主体地位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无法建立。所以,我们在构造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时,必须构造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通过改革,“建立起具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这就对加快利率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将现行的计划利率转变为市场利率,强化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功能,使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不断趋于完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利率改革的目标模式 我国利率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下的以市场形成利率为主的利率制度。关于这个问题,《决定》说得很明确:  相似文献   

17.
20多年以来 ,我国通过采用“帕累托改进”性质的渐进式改革 ,原计划经济体制在绝大多数领域已基本退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是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还远未完成 ,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本文在总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的同时 ,也指出了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所要遵循的原则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良好契机。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来调整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的价值取向,是关系到能否加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课题。一、调整组织人事部门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价值取向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般,社会主义条件是特殊,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殊条件下,以市场为依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这一目标,是总结了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国家数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而得来的,也可以说是用高昂的代价换来的。长期的实践,改革的深化,认识的提高,经验的总结,使我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其历史轨迹,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计划论阶段——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比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成功的。正因为成功,人们始终抱住“计划经济体制”几十年不放,加之,拘泥于本本,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简单化地理解,不能从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曾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严重威胁,一个时期以来,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遭受挫折。究其原因,在于经济上的失败,进一步说,在于具有细技未节修补性质的经济体制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强有力地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不断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进而最终确立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教训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振兴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