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谣谚之作先于诗歌,并对诗歌创作和风貌产生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要到两宋时才真正得以实现,并延续到元明清。两宋时期谣谚与诗歌相互影响并趋向融合,有前代谣谚融入宋代诗歌,又有文人诗转化为谣谚,以及两者交互融合等形态。放在长时段中进行历史性考察,两宋时期可谓中国古代谣谚与诗歌融合的成熟期,不仅具备谣谚与诗歌融合的各种形式,而且实现了深度融合,影响了诗歌风貌和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时代性。分析谣谚与文人诗歌融合的例证,呈现两者融合的现象,揭示两者多维的关系,从而明确谣谚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影响、谣谚与两宋诗歌融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所处的地位,对于推动中国谣谚史、中国诗歌史甚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皆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3.
谣谚是某一历史时期人们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真实写照和真切感受,同时也是民人社会心理的直接反映.在中国古代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人社会心理特征和民族性格特点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社会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在历史文献中往往难以查考,但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谣谚中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留存.从民俗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谣谚进行整理和分析,有助于廓清民人社会心理的发展脉络,对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也是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两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其特殊性首先表现在:政治上积贫积弱,受到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 政权的滋扰,远不能与以前的朝代相比。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展的时代,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很 重要的地位。它的政治的特殊性与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时体现在它的立法过程之中。两宋的立法,尤其是经济领域的立法,也 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在中国古代的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性的意义。两宋的经济立法吸取了前代的法律中 的合理有用的成分;同时,两宋的经济立法的专门化对宋代乃至后世经济领域的立法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成为宋代以降 立法的典范与蓝本。  相似文献   

5.
汉代谣谚是汉代民人对汉代社会历史状况的真切感受和真实写照,是反映和描述汉代历史的信史性资料。汉谣谚所包含的信息极为广泛,它几乎涵盖了汉史的所有领域。从社会史的角度对汉代谣谚进行整理和研究,有助于从一个方面来补充汉史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两宋自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就加大力度重视社会教化,经过长时间的教化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社会教化体系,并发展了一些全新的教化方式,主要通过学校、地方官员、长者、乡规村约等实施引导社会教化。这些方式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教化民心。  相似文献   

7.
两宋自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就加大力度重视社会教化,经过长时间的教化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社会教化体系,并发展了一些全新的教化方式,主要通过学校、地方官员、长者、乡规村约等实施引导社会教化。这些方式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教化民心。  相似文献   

8.
明代社会舆论空前高涨,民众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他们通过制造和传播谣谚申诉意愿,参与政治,表现出鲜明的群体性、张大性、迷惑性、现实性、地域性、工具性等时代特点。明代谣谚的生成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的多元互动。民众或借助颂谣、怨谣、谶谣以歌功颂德、针砭时政、臧否人物、弘扬风尚,或对国家命运、事件情势作出预测;官府则通过各类谣谚以洞察舆情,济安黎民,整饬风化,匡正时弊,谣谚由此发挥了社会评价、道德评判、舆论监督、营造风气等重要功用。但某些谣谚在传播过程中,言辞偏激,蛊惑人心,诬罔视听,甚而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引发社会动乱的祸源。在此情况下,明廷往往综合运用政治、法律、思想等手段,软硬兼施,惩防并用,以优化舆论生态,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权统治。  相似文献   

9.
略论两宋社会文明转型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宋社会文明转型时期在学术上理学的形成,政治军事上与辽、西夏、金的长期对峙,文化上的雅俗共赏,经济上雕版活字印刷技术的成熟以及帝王的“崇儒尚文”等多层面进行剖析,可以看到两宋文明转型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早期歌谣与谚语是两种各自相对独立的文体,汉代以后二者不断交叉,渐至没有严格的区分,形成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体之一。谣谚文体属性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具有民间性、口头性和集体性的特征。与民间性、口头性和集体性的属性特征相适应,谣谚在艺术上具有篇幅短小、韵律和谐的特征。篇幅短小一是句式短,以四言、五言为主;二是句数不多,以一句、两句为主。谣谚属于韵文文学,讲究韵律,节奏明快,可以合乐而歌、载歌载舞和讽诵咏叹。谣谚的功能特征可概括为谶示神谕与预示吉凶、记录民俗与反映民情、总结经验与传授知识、歌颂善政与批判虐政、施行教化与批评恶俗等。谣谚的属性特征、艺术特征和功能特征是谣谚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这些特征从谣谚产生之初就已具备,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宋代江浙地区家族型文学家产生的时代条件和钱氏、吕氏、陆氏等重要家族文人的情况,揭示了家族型文学家群体在文学史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两宋 32 0年较为和平的环境 ,给楷书的再度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条件。然而 ,在大唐兴盛之后 ,宋代楷书艺术却一直式微不振。其因有内因 ,也有外因 :一、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 ;二、宋代书家“尚意”的理性选择对楷书艺术追求的淡漠 ;三、从“书判取士”变为“经义取士” ,宋代科举和学校教育立场的改变对楷书地位的削弱 ;四、印刷文化的发展对楷书艺术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从南宋诗话探讨理学与宋诗学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学对宋代诗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在作为专门的诗学理论著作的南宋诗话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本文以南宋诗话为中心,从诗学的本体论、功能论、创作方法论、欣赏论、批评论、风格论和诗人修养论等方面来探讨,分析理学影响宋人诗学理论建构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论宋代城市民俗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是中国经济、科学、技术和城市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朝代,其中,城市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传承了前代的内容,还有许多创新,如妇女缠足、居民火葬、结婚喝交杯酒、相亲等,对后代形成巨大的影响,一些内容至今依然在城市和民间盛行,成为中国汉族民俗的代表性形态之一.本文探讨了宋代的城市民俗度其特点,尤其突出这种民俗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宋浙东学派的学者们 ,在国家陷于分裂 ,民族处于危难之际 ,参考、研究古人用兵的进退得失 ,分析历史 ,立足现实 ,提出了丰富的军事理论 ,为实现国家的统一、百姓免于战火 ,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本文试从他们的战争观及其如何运用军事战略战术两个方面来论述其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6.
南宋两浙地区农村家庭经济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宋时期,随着农村市场的快速成长和社会经济的高涨,两浙地区的农村家庭经济发生不少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向和特点.一方面,家庭的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越来越由传统的自产自给走向市场供应;另一方面,家庭生产的专业化现象日益增多,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农副业、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的专业户.与此同时,家庭副业普遍向具有商品生产性质的"兼业"形态转变.这些变化虽尚未达到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基本结构的程度,但从中反映出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开始朝着市场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宋朝以农立国,故而与农业有关的诸神在宋人的信仰体系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农业信仰作为宋代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极为盛行。宋代农业信仰在调节民众心理、稳定社会秩序、丰富文化生活、加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题壁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作者从题壁处所之多、题壁创作动机之丰富和题壁文化繁盛的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宋代题壁文化之发达做一考论.  相似文献   

19.
《乐府诗集》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宋前乐府诗歌总集,也是乐府制度、乐府文学研究的珍贵史料。在它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书名讹误和作者朝代名讹误两种现象。文章清理了南宋至清代的误名、误时现象,认为其与《乐府诗集》自身的刊刻流传紧密相关,同时也受相关同类书籍流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宋王朝在我国封建社会中 ,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经济方面 ,自唐代以来商品经济已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 ,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从德政史的角度进行研究 ,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但是 ,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辨析 ,才能够客观地把握宋王朝德政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