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部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小说。谭恩美以第一人称为主,伴随第三人称转换的叙述方法,通过富于特色的移民语言和女性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1980年,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汤亭亭发表了其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国佬》。该书力求重塑华裔美国文学传统、改变美国"主流"社会对美籍华人的刻板形象,争得华裔美国人的历史阐释权。在《中国佬》中作家巧妙地改编中国经典著作、挪用并解构西方文化典律,从而使华裔美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当代美国文坛。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身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因为将刻板印象内化而形成的自卑。自卑只是这些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而究其深处则是族裔身分的迷失。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们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建立自信,走出自卑。这几位华裔女儿形象尽管有落入刻板印象窠臼之处,却是作者基于真实生活所独创的新华人形象,而且面对美国主流文化庞大的霸权话语,这种独创本身就是一种"反话语"。  相似文献   

4.
华裔作家以其独特的双重身份往往在作品中不仅书写中国,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构建异国的形象.美籍华裔黎锦扬在《花鼓歌》中以其自身的经历并结合想象与观察构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形象.在形象塑造的背后却是"自我"与"他者"的冲突,这一冲突本身是特定时代华裔作家对美国、美国文化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5.
1980年,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汤亭亭发表了其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国佬》。该书力求重塑华裔美国文学传统、改变美国“主流”社会对美籍华人的刻板形象,争得华裔美国人的历史阐释权。在《中国佬》中作家巧妙地改编中国经典著作、挪用并解构西方文化典律,从而使华裔美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当代美国文坛。  相似文献   

6.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喜福会》中的华人男性形象分析入手,探讨该作品中不同时代背景下华人男性形象的异同,进而讨论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喜福会》中的华人男性形象分析入手,探讨该作品中不同时代背景下华人男性形象的异同,进而讨论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金山勇士》是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作品向人们展示了早期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辛酸血泪史。尽管男性在《金山勇士》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但是华裔女性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利用解构男女二元对立的方法,解读分析《金山勇士》中"沉默而反抗"的女性形象,突显女性在种族主义及父权制度双重压迫下的行动和反抗,展现逐渐觉醒中的女性意识,发出女性反抗的声音,重塑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展现了为传统男权所压迫的中国传统女性、为美国霸权文化所压迫的二代华裔移民女性和作者理想的美国华裔女性三类人物的命运,在男性话语和欧美话语双重压迫下以"错位的自我"进行妥协与让步,最终自我建构了理想的美国华裔女性的女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11.
《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喜福会》通过几个女性的经历表现了女性的积极抗争。但是,作为一名美国的少数族裔女作家,作者在女性问题上采用的却是西方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性主义范式,以第一世界女性凝视的姿态将第三世界的女性作为一个“他者”,其主题、人物刻画和叙事手法扭曲了中国人、中国文化,表现了作者以第一世界女性主义的姿态表现女性主题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华裔作家陈河的《沙捞越战事》书写了一个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战争寓言,该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生于加拿大的华裔士兵周天化被英军投放到沙捞越丛林执行特工任务的传奇经历。作品围绕着华裔周天化这个人物塑造了两位截然相反的"异族"女性形象,一位是美丽温柔、能歌善舞的日本歌伎藤原香子,另一位则是与藤原香子判然不同的依班族少女猜兰。猜兰在沙捞越的丛林中长大,她身上有着丛林人的野性、单纯而又勇敢的特质。作为男性对女性的想象,陈河在《沙捞越战事》中刻画的这两种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在周天化的生命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美好品格的赞美,对真挚婚恋情感的向往以及对纯美人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13.
分析指出,《女勇士》作为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表明了双重族裔身份和双重文化背景的华裔女性在寻找个人身份位置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汤亭亭所塑造的华裔女性形象既是她自身的真实写照,更是华裔女性成长艰辛的真实写照;汤亭亭的《女勇士》既表达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更加表达了为她们争取话语权的渴望,以及在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基础上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擅长在作品中融入丰富的中国意象,在赢得批评界好评和读者追捧的同时,却也被某些文化民族主义者贬斥为具有共谋性的异国情调,展示了根植于西方话语的东方刻板印象。以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为个案,从“借鬼发声”的女性书写和“东风西渐”的后殖民书写两个角度,探讨文本中充满东方魅力的中国意象,从而展示谭恩美的隐性创作策略——使歪曲的华裔形象得到纠正,使被忽略的族裔历史重现,使沉默的他者和处于双重边缘的“她”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主流文化挺进,从而颠覆西方话语,开创华裔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代表作《女勇士》中揭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所遭遇的生存困境、性别和种族压迫及华人女性的反抗过程。她在《女勇士》中塑造了"花木兰"、勇兰以及"我"等极具英雄气质的女性形象,这些生存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女性英雄不仅颠覆了传统英雄观中英雄为男性的固定模式,而且挑战了男权话语权威。她赋予女性英雄的能力、勇气和抗争等英雄气质,既有利于促进女性摆脱男权束缚,积极实现自身的价值,又有利于激发整个族裔群体生发出更多与不公作斗争的自信与力量。  相似文献   

16.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一部自传体形式的小说。在小说中,谭恩美创造性地使用数字作为能指来表达作品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语言及作品的自传形式相结合,表达了她对中西两种文化的阐释和理解,即作为一个华裔作家,在她的眼中美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非是对抗而是一种和谐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她的特有视角和写作手法,重现了神秘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鬼魂叙事.在小说《百感神秘》和《接骨师的女儿》里,移民母亲通过亦真亦幻的鬼故事重拾记忆和重新叙述过去,这是弱势群体的无奈之举.而美国女儿对此强烈反对、排斥,甚至给母亲贴上“他者”标签.但一番激烈冲撞后,两代人达成和解,女儿打开了关于中国的神秘感官,通向了中国文化的记忆之门.在一定程度上,鬼魂叙事策略有效地缩短了“两个世界之间”的间隙.  相似文献   

18.
《骨》是继汤亭亭、谭恩美之后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著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娴熟使用倒错和非等时的叙事技巧完成了叙述时间的转换,在过去与现在的并置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带给华裔族群的创伤和启迪,而记忆的普遍性使得华裔文学超越了其自身族裔的限制,华裔文学因此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中以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为原型,通过融入中西文化元素塑造了一个现代“女勇士”形象,集中展示了她作为华裔作家的跨文化叙事策略。汤亭亭在《白虎山学道》中通过对于圣经、佛教和道教典故的改编和移植,在文本中建构了融汇东西方不同宗教文化的跨文化空间。跨文化空间的构建和“汤氏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不但在文本想象层面实现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对话,同时也传达了作家对于消解现实生活中以男权主导的性别对立模式的诉求。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以其处女作《女勇士》轰动了美国文坛,又以《中国佬》巩固了她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的地位.旨在结合社会性别理论以及朱迪斯·巴特勒的相关理论,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探讨“母亲”、“父亲”的形象塑造,得出通过运用混杂鬼故事、性别倒转和性别跨越以及矛盾、模糊的形象塑造等策略,解构了西方主流社会对于美国华裔男性和女性既定的社会性别范畴,重构了华裔独特的主体性和华裔美国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