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国民党宣传新思潮的重要理论刊物,积极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成为五四时期宣传社会主义的阵地。在梳理了该刊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介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及其变化原因后,并对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局限性和历史贡献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学者把《星期评论》当作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把其主编者戴季陶当作这一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人物。考察《星期评论》创刊的语境与宗旨,研析戴季陶在该刊所发文章及其思想主张,证明戴季陶及其主编的《星期评论》不仅不能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先进分子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水准,甚至根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衡量一个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否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看他知识上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熟悉,而是要看他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愿将之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3.
《星期评论》是国民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创办的进步期刊,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朱执信等.该刊介绍、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和其他新思潮,倡导妇女解放,在“五四”时期名噪一时.该刊曾和《每周评论》一起,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又与《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日》一起,并称为宣传新文化的“四大周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五四运动时期戴季陶和沈定一在上海联合主办的<星期评论>为中心,分析研究当时国民党人在上海的革命工作.在众多的关于戴季陶的研究中基本上都会将<星期评论>作为一个亮点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基本观点是由孙中山指派戴季陶、或戴季陶受命创办<星期评论>.那么,<星期评论>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而以<星期评论>为阵地的国民党人及进步知识分子全体又是怎样投入到五四运动中去的呢?本文以孙中山、戴季陶及((星期评论>时期为主线,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很多社会思潮有过思想交锋,其中与无政府主义的交锋影响深远.以《新青年》为中心,通过梳理《新青年》文本上关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介绍,阐述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交锋的核心内容与经过,可以揭示这一交锋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特点平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三个突出特点 :不是没有真理性的强意识形态化 ,而是具有符合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需要的彻底革命性 ,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真正揭示中国革命规律的思想武器被中国人民接受 ;不是对外排斥一切文化、对内拒绝自我更新 ,而是具有科学的开放性 ,对外积极吸收其他文化优秀成分 ,对内不断自我更新 ;不是排斥知识分子 ,也不是强迫知识分子向落后的农民认同 ,而是具有主体的大众性 ,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桥梁 ,迅速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影响农民运动 ,从而实现了以中国人民为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7.
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由众多因素促成的:既有多方面的国内条件,又有多种有利的国际因素,还有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然而,这些因素中除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以外,内因是第一位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强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之一,而复刊后的《晨报》,特别是改良以后的《晨报副刊》则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李大钊在《晨报》所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正是通过他的杰出工作,《晨报》从1918年12月1日复刊第一天开始,特别是从次年2月7日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组织、有系统传播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其作用与《新青年》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复刊以后的《晨报》紧密配合《新青年》,在《晨报副刊》开始有组织、有系统地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正是在《新青年》和《晨报副刊》的带动下,《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和稍后的《京报》等迅速跟进,先后辟出专栏专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日本学者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提出的"五四时期指导《晨报副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不是李大钊而是陈溥贤"的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与其它省区相比,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从传播组织、传播过程、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手段等方面都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广泛传播,也推动了湖南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之后,国民党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宣传新思想、新文学,参与新文化运动。不过,国民党对新文化运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始终是一种有限度的支持。一年之后,在内外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星期评论》和《建设》先后停刊,国民党的新文化运动事业随之中断,并逐渐转向了反新文化运动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湖南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兴办报刊,将其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爱国和革命成为当时湖南报刊宣传的主题。湖南进步报刊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要大众媒介,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进步报刊主要有《湘江评论》《新湖南》和《湖南通俗报》。湖南进步报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新思想,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和进步书社联结成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期革命运动和湖南早期党团组织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他们对其他各种思想理论产生了怀疑,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了比较,对劳动群众特别是对工人阶级的力量有了正确的认识.了解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对于深入理解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有关内容,对于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都是不无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14.
五四时期思想活跃,进步刊物很多.《新妇女》、《妇女评论》等六种妇女刊物研讨妇女解放问题.提倡民主.反对封建压迫,反映了当时妇女运动的代表思想观点.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并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其中包括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通过这三次论战基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界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从而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实践的过程,也是理论研究的过程.五四运动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做一综述和归纳,可以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供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社会主义传播史上,《每周评论》作为“五四刊物的先锋者”,是早期在中国播种社会主义的关键性报刊之一。深入研究《每周评论》传播社会主义的史实,从《每周评论》的背景逻辑、传播逻辑和价值逻辑入手,考察其议程设置的宣传艺术,引导社会心理进行思想宣传的手法和利用学理争论传播主义的技巧。以此梳理《每周评论》传播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为当代意识形态领域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诗史上,"《星期评论》之群"是一个较少被关注的群体,在五四时期国民党人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的整体背景下,这批南方"党人"的新诗写作也呈现出相当的历史独特性。本文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分析了该群体写作中"文学场"与"政治场"混杂的现象,及其对诗歌生产、交流、阅读机制的影响,尝试开放"本体"研究的视角,在政治、文化、审美的复杂关联中,重构一种新的文学史叙述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民间文化社团的“主义大众化”潮流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同的民间文化社团出于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潮。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作为此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力量,在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了包括杂志、报纸、宣讲、传单等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介,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论五四时期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接受的原因时,必须考虑中华民族心理的铺垫作用。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经历了从传统的封闭固守到现代的兼容理性的过程,这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有着相得益彰的关系,同时中华民族几千年蕴含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