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化"进化论"的竞争观的影响下,五四新文学观念中始终潜存着"革命--救亡"的躁动心理,因而启蒙就呈现出了既犹疑又急切的态势.综观五四新文学,"救亡"是当然的主题和宗旨,也是文学先驱们难以释怀的情结;"启蒙"则是主旋律和表现手段,担承了更多的为救亡服务的民族责任.  相似文献   

2.
解放区文学的开拓者与超越者——丁玲与解放区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解放区文学作为完整的艺术形态 ,是从丁玲到达陕北后开始的。丁玲继承鲁迅开创的五四文学传统 ,将救亡与启蒙这一时代所赋予的双重使命融为一体 ,注入解放区文学的命脉中。她始终坚持救亡与启蒙的统一 ,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统一 ,这使她的创作既表现了鲜明的解放区文学的特点 ,又超越了后来在统一规范下所形成的解放区文学的某些基质。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 ,作者认为 ,丁玲是解放区文学的开拓者与超越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以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的批判为主要内容,同时延伸到伦理、哲学、文学和国民精神等方面.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分为萌芽、兴起、发展、高涨和逐渐衰退五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它始终与其他进步思潮相互影响和补充.启蒙与救亡结合,启蒙往往让位于救亡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显著特点之一,这也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直接受到《语丝》的影响,注重通过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进行思想启蒙。当然,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其话语策略和启蒙姿态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林氏刊物之遭遇批判与人们对启蒙与救亡的关系的不同理解有关。林氏刊物在处理启蒙与救亡的关系时表现得更为理性。  相似文献   

5.
生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潮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了本质的裂变,"启蒙"与"救亡"成为20世纪40年代相互对峙、纠缠的两种时代话语。本文主要从文学内部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文学外部的启蒙空间的位移两个向度来捕捉战时文化环境中启蒙思潮的脉象,并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思想和文化形态进行纵向比较,以此来探寻中国启蒙运动的路向。  相似文献   

6.
延安启蒙文学承续五四文学传统,蕴含丰富多样的启蒙精神。具体而言,丁玲对延安民众精神病苦的揭示继承了批判蒙味的启蒙精神,萧军对五四个性主义的张扬彰显出个性主义的启蒙精神,王实味提出对人的灵魂的改造表现出改良人生的启蒙精神。深入探讨延安启蒙文学的三种精神取向,可以更加深入地看到延安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铭贤学校作为山西近代教育的先驱之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生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自觉觉人"的呐喊与"救国图存"的呼吁并存,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启蒙运动落潮期幻灭、颓废和死亡的文学倾向,再到30年代以后救亡文学涌现,现存铭贤校园文学生动地勾勒出1924年至抗日战争这一时期铭贤学校启蒙与救亡思潮的变奏,对于我们探究铭贤学校的文化思想史、理解山西乃至中国的近代思想史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于逢的《乡下姑娘》在热闹的抗战初期的文化宣传浪潮中是冷静而沉思的真正的文学作品;在喧嚣的救亡呐喊里,它却揭示出救亡中更应关注启蒙,关注人本身的自我启蒙。故,《乡下姑娘》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一部具有独特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各种激进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文学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启蒙"与"救亡"的时代要求,表现在文学上功利色彩日益浓重,意识形态的规约抑制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文学工具化的理论削弱了文学自足性的价值,战争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对文学的价值判断,忽视了对文学的审美要求,造成对作家及作品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评价方式。一元化的评价标准限制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人性意识演进的角度重新梳理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价值是深化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路径。新时期启蒙文学的上升之路经历了由浅入深的三个逻辑步骤:第一部曲表现为“欲”的释放与弘扬,在深层则意味着对启蒙原动力的开掘,是新时期人性启蒙发动的真正标志;第二部曲以“情理激荡”为路径通向人性的提升;第三部曲则进一步落实为“自我”的重构,表现为对现代性启蒙人格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