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哲学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反思的智慧。当哲学开始反思人自身的时候,出现了所谓的认识论转向,此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才当作最重要、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来研究。哲学是一种为求知而求知的学问,从事哲学思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闲暇、惊讶、自由。哲学是自由的学术,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任何领域,贯穿于人类存在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2.
生存哲学视野中的自由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的理论核心是"生存",他的"自由"本质上是指内在自由和内在权威相统一的"生存的自由"。基于"生存本体论"的自由观,教育被定位于一种生存交往活动,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生存自由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求知意志,使"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要把大学建成"生存共同体",并在传统的陶冶中纳入"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或曰"新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人类除了物质方面的生存、发展之外,还有精神—心理方面"。它包括"吃饭哲学论"、"个体发展论"、"心理建设论",旨在构筑"两种乌托邦",一是"社会工程的乌托邦",二是"人性的乌托邦",以期走向"人类大同"——"自由个体"与"自由王国"。李泽厚哲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自由个体",也即由人类生存的总体回到个体和个体的心理,但并未舍去前者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作为理论哲学的反拨,实践哲学主要探讨"应该怎样做"问题.对于实践哲学的这个主题,研究者必须把"从实践理解"和"对实践理解"这两种研究路径结合,反思目光既要针对"他者"也要瞄准"自我",既要面向实践也要拷问理论本身.基于这种理解,实践哲学的主要论域就矗立在新的地平线上,它们分别是:确立"做之应该"理论、考察"理论之用"的条件、分析"实践意识"的成因、反思"实践智慧"可能.这些论域进一步凸显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是一次"全面修正",而时下国内"马哲"界许多著名学者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又是一次"根本性误读"."卡尔哲学"绝对不是任何形态的"唯物主义",而只能是"实践人道主义"和"实践唯心主义",是不同形态的"人道主义"哲学理想的交换和发展.其"人道主义"的心路历程是:"自我意识的自由人道主义"、"社会批判的自由人道主义"、"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出发的人类解放的人道主义"、"积极的彻底的完成了的实践人道主义"、"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人道主义"、"个性的个人的人道主义"、"每一个人自由发展的人道主义"、"在每个人自由发展基础上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人道主义"、"自由个性的人道主义"、"自由王国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是智慧的存在物 ,认识与评价都是人类的智慧生存方式。在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人类的智慧有着不同理解和把握 ,但或存在着认识论主义倾向 ,或带有非理性主义的片面性。现当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人本性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条件 ,应全面认识并反思人类智慧生存方式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深化对人类精神能力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哲学视野中的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唯物史观的考察来看:工程是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实践活动,工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直是直接生产力.工程活动是先于科学活动出现的.有关自然的知识和活动应分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科学活动的主要特征是"探索"、"发现",技术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发明"、"创新",工程活动的主要特征是"集成"、"构建".从现代知识意义上看,"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之间存在着相关的知识链(知识网络),工程与产业的关系更直接、更紧密.工程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繁衍和发展,为了建设"家园"及美好地"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和所追求"理想"的一种体现.从哲学视野看,工程活动的成果往往体现为构筑一个新的存在物,即在一定边界条件下优化构建起来的集成体.工程集成包涵了诸多技术要素的集成,也包括了技术要素与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优化-集成.在21世纪的背景条件下,工程是创新活动重要领域,也应是哲学思考的新领域,哲学的超越和工程的超越存在着诸多"交集"和"并集",因而,工程需要哲学,哲学要面向工程,工程界与哲学界互动,是中国工程哲学兴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意志的绝对自由对于康德哲学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也是使其得以从纯粹理性进展到实践理性的关键概念.通过剥离人类自由意志中的经验性成分,区分只对特定主体的意志有效的主观"准则"和对所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客观"法则",康德对实践理性、道德与宗教的论述,得以超越近代以前的神学与哲学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争论,并将基督教神学所倡导的罪感意识改造成了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由道德宗教所倡导的有尊严的谦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