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1月5日至26日,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赴苏考察组在苏联进行考察访问,其中心内容是近年来,尤其是苏共27大以来苏联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我们访问了莫斯科、梯比利斯、基辅、列宁格勒四个城市。在莫斯科访问了苏联科学院社会主义体系经济研究所、苏联经济研究所、中央经济数学研究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国家劳动和社会问题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国民经济管理学院、莫斯科大学经济系、苏联远东经济研究所、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经济分部等单位。在梯比利斯访问了格鲁吉亚经济和法律研究所及格鲁吉亚国民经济学院,参观了格鲁吉亚电力机车厂。  相似文献   

2.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在讨论通过1986——2000年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同时,也确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苏联1986——200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保证各加盟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完善生产力布局。加强共和国和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和专业化,增强共对巩固国家统一的国  相似文献   

3.
苏联瓦解的科技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瓦解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发展的结果。根源之一在于苏联的发展战略有悖于科技发展的规律。同美国的军备竞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严重地阻碍了科技进步的要求和科技创新的步伐 ,导致经济无法可持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 ,社会失去稳定的基础 ,苏联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4.
沙俄的本土扩张以及苏联时期民族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是苏联民族问题错综复杂的根源.民族因素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加剧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矛盾,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苏联民族国家建设的成绩,夸大民族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文章追溯了苏联民族问题的起源,分析了苏联民族国家建设的成绩、不足以及民族问题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5.
论戈尔巴乔夫的“加速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苏共中央 1 985年 4月制定的“加速发展战略”及其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中的实践的详细分析 ,明确地指出 :这一战略的最初目标是以科技进步实现经济集约化 ,加快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戈尔巴乔夫等人却逐渐把经济改革发展成政治改革 ,把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成对社会全面变革的总路线 ,而社会对此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不足 ,改革因之步骤失调。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完全背离了完善社会主义体制的初衷 ,逐步地偏离了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的严重恶果  相似文献   

6.
孟捷 《人文杂志》2022,(6):22-27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一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著作。今天看来,斯大林的这部著作一方面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一种为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最大功绩,是将生产关系界定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联系生产力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然而,斯大林的失误也存于此。《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虽然试图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却回避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成与生产关系(所有关系)变革无关的,单纯表达手段(生产力)与目的(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间联系的抽象规律。毛泽东等人对斯大林的批判性反思,一方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超越,另一方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本文列举了研究后苏联社会道德经济的三种相互矛盾的概念性方法:经济市场观、社会嵌入观和道德情操观。本文着重研究后苏联时期若干经济形态的伦理道德问题,旨在丰富关于后苏联时期经济形态的社会构筑的讨论。吉尔吉斯斯坦的市场社会正在同政治经济、后共产主义和道德哲学问题打交道。作者赞成对吉尔吉斯斯坦市场社会所做的跨学科描述。人是容易受伤害的、有依赖性的动物;作者分析了人如何关怀他人,如何负有对他人的责任,虽然在我们追求关怀、履行责任,在严酷的经济环境里怀有同情心需要作一番斗争。作者认为,道德情操观揭示了道德情感如何贯穿和驱动经济行为,如何影响人类福祉。作者运用道德情操观分析了吉尔吉斯斯坦公共部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情况、社会网络和"现实的"市场,解释了吉尔吉斯斯坦人民的生活笼罩着羞耻、失意和愤怒的原因,解释了在缺少积极的道德情感和人的能力的情况下发生腐败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唐阳昭 《天府新论》2007,3(Z1):12-14
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民主化,法制化,人性化的和谐富裕的逐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俄国1917年10月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苏联社会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笫一阶级”的社会,而只是胚胎状态的社会主义社会,即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苏联共产党长期实行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措施,并固守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斯大林政治体制,苏联人民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民主权利。由此使苏联人民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苏联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信仰逐步动摇,苏联共产党逐步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最近,重新学习了斯大林一九三六年《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斯大林对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后的苏联社会阶级结构作出了科学论断,这对于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的阶级结构问题很有指导意义。这里,首先摘抄其中的两段话: “由于苏联经济方面发生了这些变化,我国社  相似文献   

10.
东欧经济学     
本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特别是斯大林逝世后,世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一个与“苏联经济学”分庭抗礼的学派——东欧经济学。从总体上看,东欧经济学既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又有别于苏联经济学,它完全跳出“传统”框框.在研究方法,研究史观、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上,它完全独树一帜,堪称当代世界社会主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以来,针对苏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兴利除弊,采取了许多措施。这位新的领导人将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振兴经济,如何实现改革,国际上议论纷纷,评论不一。本文试图对戈尔巴乔夫任职以后苏联经济调整和改革的动向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苏联的经济危机是苏联多年来的经济战略、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上的因素造成的。而其经济严重恶化、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经济改革的失败。 1.对旧经济体制的基本矛盾缺乏深刻的总体认识,经济改革没有明确的目标模式。 苏联经济体制的基本矛盾是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企业的发展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因。苏联改革30余年,从未对这种经济体制的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美苏两个大国在冷战中对经济体系的不同选择,来探讨苏联解体的经济因素,认为不仅存在着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危机,同时与苏联没有认识到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孤立发展有密切关系。而苏联经济上的这种选择是出于意识形态层面地考虑,进而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避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固步自封。  相似文献   

14.
张威 《兰州学刊》2008,4(2):151-153
冷战之争,是国家权力之争,是制度优越性之争,更是社会先进性之争。苏联在冷战中的结局并非是苏联在军事上为西方所败的结果。苏联民众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抗之后基于观念的变化而产生了对苏联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进而导致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内在演变是苏联崩溃的根本原因。“强大国家”与“弱小社会”的巨大反差是冷战之于苏联解体的最好注脚。苏联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全的、平衡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不仅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惨痛教训。更是我们思索冷战的终结为什么会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相联系——这一时代命题的出发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美苏两个大国在冷战中对经济体系的不同选择,来探讨苏联解体的经济因素,认为不仅存在着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危机,同时与苏联没有认识到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孤立发展有密切关系.而苏联经济上的这种选择是出于意识形态层面地考虑,进而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避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固步自封.  相似文献   

16.
苏共27大所确定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所具体化的我国生活中全面民主化的关键性方针之一是增加地区和共和国在综合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中的自主性,同区域发展管理过份集中作斗争,提高地方苏维埃在开展人民自治过程中的作用,把划拨给专门需要的资源数量同区域经济效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在扩大自主权、自治权和自筹资金的基础上改革联盟共和国对经济与社会领域管理的基本原则》草案中写道,共和国和地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改革应“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全面更新的战略目标一保证苏联人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基础上使生活上升到新的水平。”这一改革要求有新的有理论根据的  相似文献   

17.
<正> 苏联在1935年到1938年间,开展了一次肃反运动,惩办了一批反革命分子,这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扩大化,给苏联及整个国际共运带来了十分深刻的教训。扩大化发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包括客观的、主观的方面。其根本的社会历史原因是由于国内外敌人的破坏,但斯大林主观上的失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本文仅对此作些分析。一、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估计是肃反扩大重要理论依据应该指出,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及其它剥削阶级的斗争。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当苏联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失时机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把这些反映在宪法之中。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明确宣布:苏联社会“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但是,斯大林对剥削阶级消灭后阶级斗争的状况和特点缺乏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近三十年来,社会学在苏联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苏联在社会学研究上的进展,不仅在国内学术界,而且在国际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社会学研究在苏联发展的几个阶段苏联对社会学的研究经历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其发展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开创社会学研究的阶段。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和列宁十分重视社会学研究工作,要求社会科学家对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予以科学的证明,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学的研究工作,苏联曾于1918年和1923年相继成立了社会文献研究所及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调查委员会。在俄共中央和列宁倡导之下,苏联在2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调查的内容十分丰富,调查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19.
陈炜 《兰州学刊》2006,1(6):91-92,95
本文主要是基于苏联模式的一种再思考。本文认为,苏联模式作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发展为列宁斯大林主义的一种外现,在一个历史阶段内,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但是苏联模式也体现了列宁斯大林主义在政治领域的最大特征:泛意识形态化。随着现代化进程在当代社会的深入,泛意识形态化和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本文主要就这个矛盾进行探讨,并且认为泛意识形态化直接导致了社会信仰的缺失,并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苏联模式最终失败的深层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一) 苏联与美国是当代两个超级大国,是势均力敌追求世界霸权的竞争者。社会帝国主义苏联正以其膨胀的军事力量,采取全球战略攻势,加紧内外侵略扩张,成为最凶恶的霸权主义者。 苏美争夺世界霸权始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向它的对手美国挑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凭籍在战争中积累的经济与军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