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属于"象征世界"的中国园林代表--江南园林的审美接受,有别于西方园林的景观审美,接受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期待视野".本文主要从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审美心理和审美视阈三方面论述江南园林的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2.
自现代至当代,散文的创作、批评和阅读都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这里从散文"规定性"的打破、"停"的审美接受和"虚拟"的陶醉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时期散文审美特征的嬗变所带来的读者审美接受的嬗变.在此基础上,指出市场和读者促使散文走俏,同时也致使散文堕落,对此散文作家要正确看待这一变化,并适度引导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各种各样的童话研究中,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童话心理学别具新意.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版的贝特尔海姆的<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是美国童话心理分析的经典性著作.作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寻童话的形成与特点,用精神分析方法探讨童话的魅力及其表现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童话心理学.了解和认识童话心理学对儿童教育工作者、儿童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国古典审美接受过程中对于"过度诠释"的理论与方法支持的回顾,以及审美接受实践过程中对于"过度诠释"的不可避免,可以得出"过度诠释"在整个中国古典审美接受过程中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当"过度诠释"超出了社会与时代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这种"过度诠释"本身就会给我们的社会与文化带来压迫与损害,让我们对于审美接受存在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在审美接受过程中,可以容忍"过度诠释"的存在,但还是应该有意识的控制审美接受过程中诠释的过度,以确保我们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的文本接受是"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金瓶梅》问世后至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排印前,袁宏道、袁中道诸人对于《金瓶梅》的接受情况。这段时间,读者对《金瓶梅》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对作者的各种推测,对小说文本的称赞或毁谤,对小说的批评与棒杀等。自《金瓶梅》出版后,对其文本一直存在着赞扬和贬斥两种倾向,褒之者认为该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世情小说,毁之者则以"淫书"目之。但《金瓶梅》却没有因被贬抑而堙没,而是一直流传不衰,自20世纪初开始形成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经典的屈骚,深刻影响着刘基的文学创作.刘基对屈骚的审美接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屈骚体"艺术形式的选择,二是对"香草美人"意象的审美认同,三是对"惊采绝艳"浪漫诗风的传承.他在接受"屈骚体"的艺术形式、"香草美人"的审美意象、"惊采绝艳"的浪漫诗风的同时,赋予了新的内涵.他在自己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以其对社会、人生与自然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创造出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的艺术境界.刘基在有意无意之间对屈骚的审美接受,是成就其"千古人豪"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得以实现的最终环节。文学文本存在极具张力的开放性空间,为误读文学接受中的审美启迪价值建构文学文本的审美视域和文化意蕴。历代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多维误读,不仅构成对文本永无止境的审美阐释视域,也为文本价值提升铺路搭桥。文学文本审美启迪作用,往往取决于它被"背叛"的程度有多大。文学接受中审美"发现之旅"的填充和误读的"背叛"性超越,使文学文本审美意蕴的"负氧离子"递进式增值和扩散状弥漫,更加鲜活地释放出文学生命的宝贵价值。因此,深刻认识误读的审美启迪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性是中华美学的重要根基,其对意象和感悟的重视和把握使得模糊修辞成为汉语文学表现的主要形式,模糊美因此成为汉语的重要审美特色。针对汉语模糊美感在英译中的磨蚀缺憾,本文从美的生成与接受之审美主体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诗性"与"理性"的审美意识差异是导致汉语模糊美感在英译中磨蚀的根本原因;从读者接受角度分析,汉语"诗性"的模糊美感对于"理性"的英语读者而言势必出现审美接受限度。"诗性"于"理性"的消遁具有其哲学与美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富原创性的核心范畴之一。兴最初是作为阅读理论和接受方法而受到文论家们的关注。兴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美刺走向审美的过程,当兴淡出于美刺教化、突显文学和审美功能的时候,兴作为接受的一面呈现出蕴藉含蓄、意在言外之美,日益满足读者对作品的认知需要,使读者从更广阔的空间体味其"韵外之致"。兴的内涵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与古代的言意之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借鉴接受美学对读者的接受研究成果,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内涵,并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可接受性,具体从接受美学中的"读者参与"、"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第二文本"3个方面进行借鉴,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地域民族性和对宗教文化的收容这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概括了日本民族审美意识中“细微”、“素雅”、“幽玄”等主要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2.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来培养人的教育。高校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3.
儒、道、禅均认为“心”是审美的基本器官,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特性。而在心本体、心功能的认识上三家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表现出三家哲学美学思想的差异。同时,历史地看,三家的审美感知论又有着内在的精神上的一致性,存在着交汇融合的可能,这正是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得以确立并发扬光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夏夫兹博里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他在上帝退场和理性自律兴起后将情感当作了道德的根据,将这种情感称为“道德感”,是通过内在感官以直觉的方式获得的,并将审美看作是通过“内感觉”实现的直觉快感。在摆脱了形而上的束缚后,从主体出发的无利害的审美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面向新的世纪,人类应该审美的生存,我们应该将我们的后代培养成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因而,美育成为世界各国文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而美育的发展有赖于进一步认识其极端重要性、进行国际的交流对话、解决审美教育实践中的紧迫问题,加强科研以及从审美文化的层面拓展美育的内涵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学校美育是一种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美育中的主导作用;发展学生的审美认知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认真建构审美认知的范畴,特别注意审美认知与一般认知、艺术认知的区别;强调美育的独立性以及美育的创新和创造;关注美育的全面性,使美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洪水在《边城》中是一个死亡意象。老船夫在洪水中逝世意味着审美精神的死亡,从而表明《边城》叙说的是一个关于“美”的大悲剧。  相似文献   

18.
在界定审美教育的概念基础上,探讨了审美教育的特性与功能。揭示了审美教育的普遍性与共通性、深刻性与广泛性、直接性与创造性等六个特性以及基本功能、初级功能、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四类功能,得出在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过程中,审美教育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品格和优势,发挥出独有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认为知觉作用具有指向性,物体就是被知觉的物体。在审美活动中,要搁置各种主动附加的内容,让审美对象能够直接地呈现于我们,使审美知觉的特征显现出来。杜夫海纳则在此基础上把分析感觉与知觉看成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对活生生的审美知觉的描述和向往,意味着人们渴望追寻到鲍姆嘉通aesthetic(感性学)的原意,返回到希腊人称之为"感性经验"的那种基本的和具体的人类原初经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杜夫海纳的美学认识论的基础。审美知觉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呈现阶段、表象与想象的阶段和反思和情感阶段。审美知觉是一种具有明显意向性的现象学的知觉,是一种纯粹的知觉,也是一种能把艺术作品变成审美对象的知觉。它既是感性的,同时也是归纳性的。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着当代人类思想的现实根源。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将对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实践美学观提出质疑。本文展析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丁·布伯三位哲学家的主体问性思想,并指出主体间性哲学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并在平衡与和谐地球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个生命及物质系统繁荣中谋求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