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理性、价值、意志三个层面揭示黄兴“无我”精神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唐君毅阐释"中国艺术精神"有不同于徐复观的新方法和路向,那就是在中西艺术的对比中以"中国眼光"研究中国艺术.虽然唐氏看到了中国艺术特殊精神之所在进而补充了徐复观对此一论题的探讨,但新儒家的立场也使其结论出现某种悖谬.  相似文献   

3.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在文学、思想、学术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诗歌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新诗运动是中国诗歌转型的开端,回顾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胡适是不能被忽略的。他以大胆的"尝试"精神,引领着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在文学、思想、学术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诗歌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新诗运动是中国诗歌转型的开端,回顾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胡适是不能被忽略的。他以大胆的尝试精神,引领着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西方史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两类针锋相对的史学方法论:一类是旨在排除主观因素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的方法论(“无我之境”);另一类是旨在彰显主观因素以“重构”历史认识的方法论(“有我之境”)。通过对这两类方法论的优缺得失的反思,指出其对构建我国21世纪史学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浩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4):34-36,101
分析比较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的"自我实现"与禅宗的"无我之境"的相通、相异之处。相通之处在于强调个体心理发展中自性的作用,指出好的心理治疗就是能帮人发现自己的本性并沿着其内在本质所指引的轨道发展;相异之处在于禅强调超越自我,而达到一种忘掉个人的无我状态。  相似文献   

7.
公文的受命性要求作者撰写时要自觉进入“无我之境” ;公文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要求作者写作时进入“有我之境”。公文写作必须处理好“无我”与“有我”的关系并使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美属于艺术的范畴 ,善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人是在由道德而艺术 ,向善致美 ,尽善尽美的过程中成就和谐艺术人生的。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里 ,儒家传统中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乐教思想 ,对中国全整的艺术精神做出了应有贡献。徐复观在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中 ,认为道家思想在魏晋以后主导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之观点是有其片面性的  相似文献   

9.
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 ,提出庄子精神是中国纯艺术的精神。但是 ,他把庄子的“道”视为中国艺术的最高意境 ;把《庄子》中得“道”者视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 ;把《庄子》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引申为“道是美 ,天地是美 ,德也是美”。这些观点在思想和逻辑上偏离了现存《庄子》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根本思想 ,在观念和逻辑上造成混乱 ,因此 ,没有在本质上揭示《庄子》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家通过对自然界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色彩的描摹,真实地反映客观环境,淋漓尽致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调动并感染读者的兴味和情绪.文章对这一艺术手段的作用及运用方法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从生命理想和生活价值两个角度来说,道家“无我”思想在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方面师法自然。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红色手推车》的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这一倾向,可结合其五译本进行分析。具体从如下三方面阐述:一为原诗呈现主体隐退凸显客体的意境构造模式,译诗宜含而不露隐藏信息;二为原诗采取对比烘托意象群安排手法,译诗可相应体现为意象组合简单自然静态;三为原诗“无”技巧式韵律结构,译诗可采取长短句韵文结构予以再现。由此观之,“无我”之道对诗歌创作、鉴赏及其翻译均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可开辟一条中西诗歌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圆形美”是我国十分古老而又重要的美学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圆形美”的美学思想对我国的艺术创作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追溯这一美学思想的哲学渊源及其对我国艺术创作的影响,并着重通过对文本的剖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古典诗歌抒情话语中所蕴含的“圆形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一生笃信禅宗、身体力行。他从佛教禅宗中汲取和借鉴了生态理念,并以禅意入诗,来传达对自然万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感悟。斯奈德诗歌中所呈现的"无我"诗境和"空无"意象折射出禅宗生态智慧:斯奈德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以物观物",不带任何主观情感地呈现事物的本真状态,体现了禅宗对"我执"的破除,是对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反对和对自然万物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斯奈德中后期诗歌中频频出现"空无"意象,反映了诗人对禅宗理念"人法无我",即万物皆无实性的认识,通过大乘空观揭示万物之间流变不居的存在形态,从而倡导空无之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的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象征派来说,波德莱尔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从美学观念到思维方法到表现技法,无不带有这种影响的印记.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在引进波德莱尔诗艺时表现出的某种程度的稚嫩,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引进时表现出的勇气和再创造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珍视的.  相似文献   

15.
[摘要]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作为中西两种颇具代表性诗学理论,其对诗歌抒情主体、抒情客体及其读者接受等理论命题的认识既有契合,亦有分 歧。对之进行系统比较,对中国当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忠恕之道”的伦理精神透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为“仁之方”的“忠恕之道”,以其情感互动的伦理意蕴,关系定位和换位思考的伦理原理,忠信、宽容、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的伦理前提,揭示了“内圣”何以能够“外王”的逻辑推理理路,解决了家族情感能不能、应不应该、可不可以推及社会公共伦理的难题,提供了与儒学思想、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道德论证方式和道德思考方式,凸现了“忠恕践仁”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书院精神以其人道主义的价值仪轨、人文精神的自然和谐、兼容并蓄的开放多元、学术创新的自由独立等等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大学精神的核心。而千百年来,书院精神亘古延绵,对中国古代、近代大学的建制与改革形成了重要影响,并在新的时代风潮中被纳入21世纪人文文化体系以其精神宏旨实现中国现代大学价值理想的重塑。  相似文献   

18.
邵洵美"颓加荡"的诗歌艺术特色在于诗歌文本中充满了色情的、放荡的意味,写作主体用色情的眼光来观察宇宙,其形成原因在于邵洵美的个人身世,以及西洋文学唯美-颓废主义对他的影响。对这类诗歌进行泛道德的批评不但受到邵洵美自己的反批评,而且无法理解到邵洵美"颓加荡"诗歌的意义所在。上海的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是孕育邵洵美"颓加荡"诗歌的土壤,也是邵洵美″颓加荡″诗歌的反映对象。邵洵美"颓加荡"诗歌的出现,代表着新的审美观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深邃、悠远、繁复的儒、道、释合力构筑的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周作人“纯文学”观复杂、深厚的文化渊源。而且,正是以之为基础而形成的这一脉非主流文论的涌现,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富有张力的全景画卷。虽然我们无法支离、抽取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任何单一的成分,但是儒与道、释在周作人“纯文学”观不同层面所发生的影响成为显在的事实。具体体现在:周作人“纯文学”观中“载道”和“言志”的并蓄拓延着儒家折中调和的思维方式;求乐与求美的统一内蕴着道家的生命情调;苦涩与平和的融会体现着释家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王氏哲学美学思想的考察,首次明确指出“无我之境”乃是一哲思审美境层。它把境界论所需求的写真景物真感情推到了宇宙人生的深处,在中国意境理论发展上首次提出真实性的深度问题,并反拨了“诗言志”的传统,从而成为王氏境界论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