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华侨华人经济张鸿奎一、关于同步认同华侨华人经济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对各所在国的认同,是当代华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经济认同,无论是华侨、还是华人,相对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首要的同步认同。首先,在二次大战以前,我国的海外移民大...  相似文献   

2.
文化承传是菲华文学发展的动力对于中华文化的执着,重视中华文化的承传,是所有置身异质文化之外的海外华侨、华人 社会维系自己独特文化身份和与世界对话的普遍特征。这一情况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社会中表 现得尤为突出。一是菲律宾华侨华人经济上的强势地位,使他们有可能为人口弱势(菲律宾 华侨华人仅占该国总人口的2%左右)的族群形成文化强势提供巨大的经济基础;二是面对土 著文化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影响以及“菲化”政策的左右,年轻一代祖根意识的逐代稀薄,使 文化薪传成为菲华社会的普遍呼声和庄严使命;三是菲律宾历史上一系列对华侨…  相似文献   

3.
从海外华侨社会的主体变化看中国侨务政策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初晓 《社会科学》2002,(11):58-62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有 30 0 0万人。从 2 0世纪 6 0年代起 ,海外华侨社会发生了以华侨为主转向以华人为主的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后 ,向海外移居的中国人年年增加 ,这些新移民群体具有老华侨、华人不同的特点。针对海外华侨社会的变化和新移民的特点 ,中国的侨务部门调整了侨务政策 ,在继续重视华侨的基础上 ,加大对华人工作的力度 ,侨务重心转向新移民。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于华侨华人请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兴起的。80年代以后,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都比文革前大为增多,研究成果更是如此。不过,改革开放最初几年的研究多偏重于华侨历史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随着形势的发展,已从偏重于历史研究转向了第二次大战后华人经济、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研究。华人经济研究也有了较大进展,摆脱了过去那种偏重于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关系的研究,转向重视华侨华人在海外经济状况的研究,即重视华侨华人经济在居住国生存发展问题的研究。但是,如果与国内的华…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华文化的执着,重视中华文化的承传,是所有置身异质文化之外的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维系自己独特文化身份和与世界对话的普遍特征.这一情况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菲律宾华侨华人经济上的强势地位,使他们有可能为人口弱势(菲律宾华侨华人仅占该国总人口的2%左右)的族群形成文化强势提供巨大的经济基础;二是面对土著文化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影响以及"菲化"政策的左右,年轻一代祖根意识的逐代稀薄,使文化薪传成为菲华社会的普遍呼声和庄严使命;三是菲律宾历史上一系列对华侨华人的限制、排扩和迫害,从另一个意义上唤醒了华侨华人的祖根意识和文化意识;四是菲律宾华侨华人血缘的延续性和地缘的限定性(90%来自闽南特别是晋江),使他们极为重视血缘文化和地缘文化的传承和固守;五是重视教育为闽人一贯的文化传统,作为文化传承媒介的华文教育和报刊一直受到菲华社会从道义到物质的巨大支持,成为菲华社会文化守成的良知导引和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人、华侨对振兴中华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由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加上国内一度受“左”倾错误影响,使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长期处于隔断的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海外华侨华人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交流,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海外华侨华人对于新时期振兴中华大业的重要作用,主要是他们自愿用自己的财力、物力和智力,参与中国的市场经济。这不仅是国际环境变化对华侨华人提出的重大使命,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华侨华人足迹遍布五大洲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二次大战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结构亦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据八十年代初估计,目前世界华侨华人约近三千万人,其中80%以上居住东南亚,而且85--90%左右已加入当地国籍,①成为居住国的公民,从而反映出华侨华人社区的新变化。应当看到,确切地了解和估计战后华侨华人的历史及现状,特别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结构的变化,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对于促进当地民族经济发展繁荣,帮助华侨华人生存发展,并利用海外关系这一特有优势,团结广大侨胞,加速四化建设、振兴中华,以及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人民友好往来,维护亚州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与繁荣,乃是颇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中国人即不断移居海外。南宋以后,华人移居海外者日见增多,至近代华侨、华人在海外已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成为所在国的公民,与当地的历史发展融为一体,也有一部分人依然保持着中国侨民的身份,参与当地经济文化的建设。然而,无论历史怎样变化,他们始终都没有忘记一点:他们是炎黄的后代。在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广东是全国的主要侨区,旅居海外华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人数众多。据估计,广东的海外华侨(包括华人)达一千多万人。由于他们侨居国外受到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迫害,过着“海外孤儿”的生活,所以时刻怀念着祖国和家乡,渴望祖国早日强大,家乡经济得到繁荣。解放前,华侨对广东的投资,就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华侨在广东侨乡投资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广东经济所起的作用,缅怀华侨对祖国对家乡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进程改变了华侨的生存状态,从而对他们的生存身份产生了新的影响,对他们的身份归属和文化认同带来新的特点.过去,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一般是为了逃难,如躲避战乱或灾荒,逃避政治迫害;现在,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往往是因为正常的经济交流、贸易活动和技术移民.过去,许多国家要求华侨华人完全接受居住国的文化;现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侨民的多元文化性质.过去,华侨华人不是落地生根,就是盼望落叶归根;现在,他们却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游弋.成为不同文化之间联系的天然纽带.过去,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感情更多地是基于祖国的积贫积弱而盼望中华民族的复兴;现在,对祖国的感情更多来自对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发展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华侨华人经济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学术界在海外华侨华人经济的研究方面有明显进展 ,尤其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有所深入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问题有 :关于海外“华人经济”的概念、性质 ,华人经济在居住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华商经济网络的功能与内涵变化 ,亚洲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与发展 ,海外华人资本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华人经济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针对上述问题的争议 ,本文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华侨、华人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口流动的必然结果。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大多是旧社会因遭受残酷剥削和压迫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国谋生的劳动者。他们在旅寓异邦的长期生活中,自强不息,顽强奋斗。即使在十分严峻险恶的处境之中,他们仍然能够寻求发展的新机遇,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为居住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亚洲“四小龙”仅用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经济起飞”,将原来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变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而这“四小龙”中,有三条龙(即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是属于以华人为主体的经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着,在这些国家里,华侨、华人也拥有很大的经济力量。“华侨是生意精!”国外不少经济学家对华商如此评价。华商在经营企业,发展经济方面为何能取得杰出成就?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为何能引起举世瞩目?许多人认为有一种奇特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就中华传统文化与华商企业精神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总结和发展,已经初步具备构建学科的环境和条件。但如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必然要依据学科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制度要求来思考与谋划。首先,应该确立华侨华人学科的研究对象。华侨华人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华侨华人和华侨华人社会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其次,华侨华人的研究必须走出华侨华人史学研究的狭隘,融合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共同构建学科强大基石和完整体系。再则,华侨华人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必须通过经验与思辨、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等科学方法来更好地研究华侨华人与华侨华人社会。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近几十年来海外华侨华人发生了很大变化,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华侨华人主要流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集中在北美、西欧、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同时,切见以上华侨华人参加居住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成为住在国的一支表现好的少数民族。从leqg年至1995年,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新移民200万人以上。70年代旅居美国华侨华人只有80万人,目前估计有246万人,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亚裔少数民族。法国70年代华侨华人只有edto人,现在有16万人,加拿大刀年代有华人…  相似文献   

15.
东南沿海侨乡女性是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史重要的参与者,对海外迁移现象的发生和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东南沿海侨乡女性的生活史是对留守女性群体的深入研究,也是解读中国海外迁移史和东南沿海社会历史的关键之一。侨批是华侨华人与家乡亲人(侨眷)的书信,同时具有汇款功能,记录着二者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华侨华人所汇钱款、礼物等项。作为海外迁移过程中的文本记载,侨批资料近年来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主要的关注点仍然不是女性的历史。然而,那些涉及侨乡女性的内容、特别是侨乡女性书写或托人书写后寄出的信件揭示了海外迁移过程中留守女性与华侨华人的互动,以及她们的部分经历和感受,是构建侨乡女性生活史的珍贵资料。侨批所讨论的事情和笔墨之间流露的感情显示了海外迁移过程中出洋者和华侨华人的合作与冲突、移民家庭的变迁、和留守女性在家庭和跨国移民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体现了海外迁移对侨乡女性生活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不过,侨批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配合其他研究资料利用,方能构建较完整全面的侨乡女性史。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以下简称新马 )华人秘密会党是中国天地会在海外的分支之一 ,自它出现的那一天起 ,便一直在新马华人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当地华侨社会的一部分 ,它在自身组织最兴旺的时代 ,成员占华侨人口的5 0 %以上 ,其中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时 ,甚至整个华人社区的成年男性差不多都是秘密会党成员。新马华人秘密会党不仅人数多 ,而且对华侨社会的影响也不小 ,不少会党首领既是富翁又是侨社领袖 ,很多地方的华侨会馆包括地缘会馆、血缘会馆的领袖都是会党的掌门人。然而 ,国内学术界对于新马华人领袖与秘密会党头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廖秋子 《东南学术》2005,(6):156-161
闽南文化以及产生于闽南文化的闽南籍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音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地域音乐文化,已经成为闽南籍华侨华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海外闽南籍华侨华人开展南音演唱和交流活动,除了达到聚会娱乐、修养心性外,还能苘够进一步强化闽南籍华侨华人的家庭伦理、爱国爱乡、集体文化、社会公德、拼搏创业等意识,并在联络乡情故友、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地文化关系,增进侨民团结、凝聚侨民力量共同创业和促进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影艺术传播到东南亚之初,华侨华人就开始参与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华侨华人参与电影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侨华人从中国引进电影和戏剧作品;第二阶段是华侨华人在创作的电影中融入东南亚文化元素;第三阶段是华侨华人创作电影传播东南亚文化。华侨华人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从对单一族群的关注转变成对东南亚社会的整体关注,体现了华侨华人群体对东南亚文化从"他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播者"的变化历程。华侨华人社会对电影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的变化,折射出华侨华人自身心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由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联合发起,由中山大学主办的、建国以来第一次华侨华人历史研讨会于1985年12月17日至19日在广州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西德、新加坡、泰国、菲律宾以及我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学者近八十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其中包括美籍华人王灵智教授、成露西教授、麦礼谦先生,日籍华人游仲勋教授,香港大学赵令扬教授等。广东、上海、北京、福建、云南、广西研究华侨史的专家教授金应熙、朱杰勤、何肇发、田汝康、姚楠等出席了研讨会。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何英,国家教委一司、省人大常委会、省、市侨办的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第二次大战后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与大陆侨乡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会议共收到论文三十二篇。与会者认为,二次大战后,许多国家的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受国际关系趋势的影响,受居住国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制约。与中国政局的变化亦有关系。在三天的会议中,东南亚华侨、华人同化问题是讨论的焦点之一。与会者对同化的定义、同化与融合的区别、同化的方式、今后的趋势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同化的漫长过  相似文献   

20.
广西是我国主要侨乡之一,目前海外广西籍华侨华人约有一百多万,分布在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好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广西籍华侨华人在侨居地建立了不少广西会馆(广西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