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研究,在80年代以后尽管有衰退之势,但还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课程改革及课程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的研究得以双向深入开展;研究的阵容、地域、规模以及内容都有所发展;课程社会学研究上的"制度性区分"正在得到弥合.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研究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各领域与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是我国社会学健康发展必须恰当认识和处理的问题。从目前学术界发表的意见来看,尚有一些问题有待探讨和澄清。一、社会学研究领域与层次的划分关于社会学的内部结构,常见的划分有一般理论与具体理论、基本理论与专门理论、普通社会学与部门(分科)社会学、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等。这些表述在概念的使用上虽各有不同,但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方法:按研究领域划分和按抽象层次划分。这两种划分方法在使用中常常被混淆,但其实是有原则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科学社会学的由来及其传统科学社会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从知识社会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知识社会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社会学的创始阶段。19世纪30年代,当孔德(AugusteComte)创立社会学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知识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19世纪未,迪尔凯姆(E·Durkheim)通过探讨知识的基本概念和逻辑范畴的起源及其与原始社会结构的关系,开始建立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到20世纪20年代,舍勒(M·Scheler)和曼海姆(K·Manheim)正式提出“知识社会学”,这一概念,它才作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国武 《社会》2002,(3):25-28
社会学向来有关注知识的传统 ,这一点可以从社会学古典理论家(如孔德、迪尔凯姆、韦伯、马克思等 )的论著中可以看出。到后来在舍勒和曼海姆的努力下 ,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建立。从对知识研究的角度出发梳理西方理论社会学史是一条很有价值的路径 ,国内有较少学者作了尝试 (参见崔绪治、浦根祥 ,1997;郭强 ,1997、2000) ,但对当代西方理论社会学的知识研究却基本付诸厥如。由于篇幅所限 ,这篇短文只打算对“后帕森斯时代”的几位欧陆(德、法国 )社会理论大师 (他们是舒茨、哈贝马斯、布迪厄、埃利亚斯、福柯)的知识研究…  相似文献   

5.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我解构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80年代盛行的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文化现象正日益影响中国90年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虽然我国哲学、文学艺术理论领域从80年代开始追踪介绍、研究了后结构主义、后实用主义、新保守主义、后科学哲学、新西方马克思主义,但是,宏观上还没有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把握当今国际思想潮流,微观上,对后现代主义重要理论家德里达、利奥塔德的思想也缺乏研究。94年西安中国首次哲学界“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研讨会,以哲学和文学艺术理论不同领域交叉为特征,在探索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联;司题上,两个领域的人士都感到对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期来,一些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经济学时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就是把西方经济的成功完全归于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从而把价值规律所起的作用夸大到绝对和无条件。本文指出,这种对经济规律的理解不过是一种过时的机械决定论,今天即使在西方也已有了重大修正和改造。本文从四个方面说明,西方经济学在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次上新发展的那些理论决不是孤立的,都与必须要超越市场的狭隘概念有密切关系。不过这并不意味经济学滑向非理性,一种以探索现实世界复杂性而著称的新科学提供了重构经济学所必须的可靠的知识和详细的信息,这是走向一种更为普遍的理论所绝对必须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2011,(6):30-33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兴起.空间社会学的基本命题和方法论要求,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或理论拓展.社会空间的发展脉络,既可从西方经典社会学大师马克思、西美尔等寻找到源泉,更能在当下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看到背影.总之,空间社会学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理论转向的新路径,将空间概念带...  相似文献   

9.
“新韦伯主义”学派为西方社会学中冲突论学派的分支,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一起构成70年代以来冲突论学派的两大基本阵营。50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侧重功能主义;进入60年代,冲突论学派因更能解释社会和教育的变化而取而代之。冲突论的开山鼻祖,在西方被确认为马克思和韦伯。这一学派共同采用冲突的观点来考察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70年代初,这一学派逐渐分化,始形成“新韦伯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两大分支。“新马克思主义”偏重以社会政治、阶级结构的观点看待教育的作用,而“新韦伯主义”的出现则是对“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新”教育社会学产生的归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教育社会学产生的归因分析杨昌勇社会学理论,从完整的意义上讲,既要研究作为结构和过程的社会,也要研究作为主体的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具有某种价值倾向性的行动理论或实践理论,教育社会学也应如此。“新”教育社会学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中的一...  相似文献   

11.
"思想库"研究:西方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西方思想库研究领域的三个传统:历史路径、实证主义和国际比较研究,并分别从政治学、政策过程理论与知识运用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梳理了思想库影响力的理论脉络,最后比较了中西方学者对"中国思想库"的研究的两种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12.
王彪 《社会工作》2011,(12):30-33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兴起。空间社会学的基本命题和方法论要求,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或理论拓展。社会空间的发展脉络,既可从西方经典社会学大师马克思、西美尔等寻找到源泉,更能在当下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看到背影。总之,空间社会学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理论转向的新路径,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对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本土化进程具有开拓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宏观与微观:从对立到联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社会学关于宏观与微观从对立到联结的发展历史。指出在古典社会学家那里这种区分主要体现在理论视野的不同 ,到近代则演变为一种二元对立 ,严重阻碍了社会学理论的健康发展。近年来 ,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之间的对立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连接两者所做的理论尝试反映了社会学界理论综合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陈型颖  王衡 《社会》2018,38(1):186-214
本文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2010~2014年),构建了以抗争倾向为因变量的多层次混合效应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53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余份样本的分析表明,影响个体抗争倾向的因素同时存在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在微观层次,相较于政治信任,个体的社会网络对抗争倾向的影响程度更高,说明相较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行为理论,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资源动员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在宏观层次,相较于威权政体,民主政体下的个体更倾向于诉诸抗争行为。具体而言,威权政体下,强社会网络、低政治信任的个体抗争倾向最高;民主政体下,强社会网络、高政治信任的个体抗争倾向最高。这说明微观层次的因素对抗争倾向的影响受到政体类型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论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的高涨 ,既受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元理论内部因素的影响 ,也受社会学学科之外因素的影响。但作为社会学发展中自我反省意识的必然产物 ,它又是在反思社会学自身危机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功能就在于为社会学及其理论“立法”。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年来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龙  风笑天 《社会》2001,(2):20-23
中国社会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以及理论架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乃至研究主题都受到西方社会学的深刻影响 ,因此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理论一直是社会学界的一个基本目标 ,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主题。30—40年代社会学界对中国化问题的讨论 ,逐渐形成了两种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一派以孙本文先生为代表 ,强调以中国的材料和事实对社会学基本理论进行重建;另一派以吴文藻、费孝通先生为代表 ,要求通过社区研究 ,增进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识。这一时期兴起的关于社会学中国化的讨论 ,随着50年代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中…  相似文献   

17.
学术博览中国学术视野中的西方哲学研究…………………(4.2)学科与流派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的新发展……………………(1.2)对组织社会学50年来发展的反思…………………(1.7)企业伦理学:国外的历史发展与主要问题………(1.15)洛特曼及其文化符号学理论………………………(1.22)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理论述评………………………(2.45)试析西方综合安全研究……………………………(2.53)智力是什么?———智力观的回溯与前瞻…………(2.59)构建“自我、他们、我们”三种人格的和谐…………(2.64)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无神论问题……………………(3.2)当…  相似文献   

18.
对七十年代后半期——八十年代初西方出版的著作的研究证明,资产阶级社会学中正在发生具有明显特征和深远影响的变化。虽说我们这里讲的是一般理论方面的重大转变,然而这场转变的发起人今天主要不是社会学理论工作者,而是在社会学具体部门中工作的学者。他们从事具体社会学研究的同时,通常较直接地影响着与确定应用研究的战略有直接联系的过程。因此,从西方社会学远景趋势的观点来看,他们的一般方法论和社会哲学的探索更加值得注意。对这些趋势的分析,有助于对今天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学(包括研究的应用领域)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作出有充分根据的结论。在分析研究社会学著作时,下面一些可  相似文献   

19.
从微观基础研究到宏观基础研究:后瓦尔拉斯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微观经济学经历了三次融合.在微观基础研究中,新古典主义把预期形成机制理论作为连接宏微观经济学之间的桥梁,而新凯恩斯主义则通过工资-价格粘性的原因解释和不完全市场结构的分析来构建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他们关于代表性主体、理性、均衡以及协调问题的观点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宏观基础.早在宏微观经济学分立之初,凯恩斯对这一问题就有所关注,西蒙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则从制度上来研究宏观基础,其协调失灵学派还提出了协调失灵理论.对宏观基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瓦尔拉斯主义,其学者指出,具有有限理性的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经济系统方程具有多重均衡解,从而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但宏观制度的协调功能会使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微观社会学是研究小社会群体及其原子结构的社会学理论.微观社会学是美国社会学流派的特点."小群体研究"是当代美国经验社会学研究最普遍和最发达的一个领域.在美国,小社会群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基本的研究客体,有其一系列的认识原因和社会原因.其认识论原因是:第一,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心理学化;第二,科学方法论的新实证主义观点.社会原因是三十年代爆发了全国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极端尖锐.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以求国家从经济和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