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三大经济区之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体系发达.由于该经济圈缺少高关联度的一体化区域物流平台和区域物流中心,给资源的调度、生产要素的流通等造成了障碍,从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物流体系基本确立了上海的龙头地位.珠三角经济区的区域物流发展则离不开香港地区的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因为拥有北京和天津两座特大型城市,再加上青岛、大连两座大型港口城市的快速发展,就使得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物流中心地位的竞争异常激烈.  相似文献   

2.
FDI空间扩散、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发展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一体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在我国有关长三角、珠三角、京三角经济圈的讨论中,FDI与区域一体化之间的联系更是受到广泛关注.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区域一体化进程是趋势,它已成为城市定位和建设中的关键因素.FDI聚集效应和相伴随的扩散效应在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同时,对区域内城市发展定位的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在这个过程中,FDI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发展定位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各个城市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分享区域一体化收益.本文从2个维度(FDI在当地经济中的比重、各地行政当局合作的意愿和能力)来描述FDI、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发展定位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结合区域和本地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按照区位相近原则规划的城市经济带(群、圈),如果缺乏强势的经济集聚中心和优势产业的支撑,就缺乏应有的属性.构建城市经济圈.要致力于形成和强化投资热点效应.利用热点效应集中区域内外的优质资源.城市经济圈是同土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必须与国土主体功能规划相结合.安徽应该按照一主,多次、立体型布局的战略思路,构建以沿(巢)湖经济圈为核心、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一个核心、两个城市群"的"三沿"省域城市经济圈,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全开放、立体型、跨越型、现代型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强化安徽城市经济圈在区域经济中的整体竞争、规模竞争、创新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制造业互动发展已经成为—种共识.迄今,比较中心城市服务业与其外围不同圈层制造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甚少.文章选择杭州市及其外围的杭州市行政区、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浙江省三个圈层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杭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三个圈层制造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就如何发展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整合地区经济、推进国家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标准差值法对1989~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的结果表明:渐进改革、梯度开放的发展策略导致三大区域中,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制度创新滞后以及地方政府"利己"策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的主要障碍.近年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增强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三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趋同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港口功能和集聚能量发展临港经济,实现临港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协调发展,由此拉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城市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确立营口港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枢纽港地位,对实现区域经济外向化、国际化有着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是世界性潮流。据统计,目前共有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区域经济集团25个,参加区域经济集团的国家达150个左右。从集团功能看,一方面具有外向竞争性;另一方面具有内向保护性。从合作内容看,各集团成员国之间大多进行经济互补合作,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组建共同市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化。(一)中国连锁经济区域区域合作是世界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值得借鉴的形式。发展区域合作,使各个区域相互连锁成统一的整体。在各个经济圈内部共同发展,经济圈与经济圈之间互补合作,走向共同富裕。1.环渤海经济区。由华北等七省市共同…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应该如何扩容?现有的"经济门槛"还要不要?本文指出:长三角入门的经济指标门槛有"嫌贫爱富"之嫌,它们使长三角成为了一个"富人俱乐部";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全方位的合作和共同发展,必须首先打破这种富人俱乐部的思维,向外扩展长三角的空间地域范围.欧盟东扩和珠三角均给予长三角启示与经验借鉴,长三角扩张有利于经济资源互补,产业分工协调和结构优化升级,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三角25个城市2001—2010年面板数据,本文对城市群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服务业集聚区位熵值大多在1.5以上,产业相对聚集且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区位熵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服务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应的弹性系数为-0.395,负效应影响明显,表明由集聚带来的该地区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开始出现逆转,作为一种"经济信号"值得关注;模型控制变量,如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规模、政府干预程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等均与经济增长均呈正相关。今后政府对服务业集聚的引导应注重从"量"到"质"的转变,注重对集聚多样化协调、集聚协同产业的发展以及集聚配套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报告从世界经济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中国经济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研究视角,研究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在未来20年可能处于的大环境.研究的初步结论表明:未来20年期间,世界经济将处于康氏长周期的衰退一萧条一复苏期;中国经济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长三角地区的上海都市经济圈有可能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纽约都市经济圈的世界第二大都市经济圈.浙江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环境将处在一个不确定性增加且多变的时期,正视危机,抢抓先机,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9):44-49
从区域基础、就业环境、生活条件和社会和谐四个维度构建区域对大学生就业吸引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模型指标体系权重,建立递阶层次区域大学生就业吸引力测度模型,测算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综合指数并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表明:整体态势上,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基本呈现以深圳和广州,上海、杭州、南京为核心的"差异化"格局,以5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群;各个城市2011—2014年就业吸引力水平保持了适度增长的趋势,其中就业环境和生活条件指数增长显著,但是社会和谐指数相对落后,因此要在合理调控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就业流动相对平衡,通过人口质量提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区域大学生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求职预警监测平台,预测经济和产业对人力资源配置需求的未来发展变化,促进高校优化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降低用人单位的试用和培训成本,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差异矛盾。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和经济圈逐渐成为研究经济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行政机制一体化的研究,找出经济圈在发展过程中行政机制一体化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进一步研究了行政机制一体化和市场机制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群发展中的经济圈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验、国际竞争以及我国的实践都显示,城市群的崛起带动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区域资源的整合决定着经济圈的发展,要以市场为主导,不断整合区域内外资源。城市群总体规划的水平决定了经济圈空间的拓展。笔者认为,总体规划要立足长远、思路清晰、具体可行,规划要正确处理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城市定位规划与经济圈协调发展、项目与保护土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区域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但存在空间异质性。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运用Arc GIS自然间断点分类法对区域2010—2020年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对区域空间内各地区创新能力与周边地区的空间相关效应进行分析,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对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经济基础、外贸水平、高等教育水平、财政投入以及信息发展水平五个因素进行空间计量回归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能力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成都市创新能力一直处于高水平,重庆市创新能力在2020年由之前的较高水平跃升到高水平,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明显;(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内各地区创新能力与周边地区存在空间关联效应;(3)信息发展水平、财政投入、外贸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4)经济基础、高等教育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抢抓数字经济战略机遇期、增强高等院校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度和构筑开放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区域的多中心化趋势和一体化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银兴  吴俊 《学术月刊》2012,(5):94-100
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扩大后,产业可以顺畅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分流和空间重组,但区域空间结构逐渐呈现出多中心化趋势。主要是因为:(1)上海以外的外围地区对毗邻中心城市的技术依赖性逐渐增强,而对区域首位中心城市的技术依赖性开始下降;(2)由于服务业依据其交易成本定位于不同层级的中心城市,外围地区对毗邻中心城市的服务依赖性明显增强。在多中心背景下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有新的思路,这就是在上海提升为全球城市的前提下,加强不同层级城市之间的服务业的有效衔接。"长三角"一体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与连接服务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尤其是上海与各个功能多中心城市的便捷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上海对整个"长三角"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强有力的辐射服务作用强化自身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空间经济的视角研究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间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9年长三角16市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和科技创业都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以长三角地区2011—2018年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数字经济影响科技创业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各城市的数字经济对科技创业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孵化支持对数字经济促进科技创业发展起到了中介作用;长三角地区不同(人口)体量的城市,数字经济对的科技创业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研究建议长三角地区各政府树立合作意识,培育和扶持科技创业企业,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协同发展的科技创业政策。  相似文献   

18.
准确的把握"十一·五"乃更长一段时期的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形势,对于如何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战略重点,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营学、社会学、管理学、系统学和系统工程等原理与方法,对未来的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地区的、区域的、国内的和国际的新的战略形势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给南京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要求南京在长三角经济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将南京推向了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前沿阵地;南京都市圈建设,巩固提升了南京在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地位.毫无疑问,在未来,在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形势必将对南京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传媒一体化发展具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使行政区划条块分割嬗变为一个有机联动的传媒经济圈。长三角传媒一体化有助于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使传媒进一步服务于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合理配置传媒资源,有效协调各种矛盾与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长三角传媒一体化应该遵循导向性、整体性、互动性、发展性与创新性等五个原则。发展途径主要有跨区域扩张、跨传媒经营、多角化经营、资本运作等。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地区人才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在长三角中具有较强的人才竞争力,这和南京较好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人才政策效应等因素具有很大关系.(2)通过对南京和长三角其他发达城市的比较分析来看,我们发现南京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近几年来房价持续走高,严重抑制了人才流动到南京的积极性.(3)从纵向看南京居民工资水平持续上升,但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市民居住环境也须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