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安徽省总人口已达5618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4人(全国平均118人),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日渐明显。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大、构成轻,加之种种社会、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目前全省总人口正以每年约一百万的数量增加。探讨影响安徽省人口增长的因素,寻求控制该省人口增长的道路,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一千七、八百万,也就是说,每年约有同等数目的青年成长起来,进入社会。这是一支强大的劳动后备军,如果安排得好,将促进四化建设;如果安排不好,就会浪费大量劳力,对青年及其家庭、对社会安定团结都不利。我国人口80%以上在农村,每年约增加一千多万农村青年参加劳动,但我国耕地少,平均每人约只有一亩半地,只相当于全世界人均耕地的四分之一。我国农村约有三亿多劳力,平均每劳动力只负担耕地五亩左右(美国928亩;苏联135亩。解放前,在华北地区,雇农给地主扛活,每人负担三十亩以上)。这些情况说明,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我国还有荒地约16亿亩,有草原42亿亩,有荒山荒坡11亿亩,还有大量的江河湖海水面,农林牧渔各业也都有大量的副产品可以综合利用。这又说明,我国农村的自然资源是丰富的,发展生产大有潜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疆城市化进程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 :一是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二是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 ,居民公用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完善和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 ,一是城市与城镇的数量迅速增加 ,到 2 0 0 0年全国城市数量达 6 59个 ,2 2年增加了 457个 ,平均每年增加 2 0个 ;小城镇的数量达 1 92 1 6个 ,还有近 3万个乡政府所在的集镇 ,城镇总人口…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本身需要的劳动力会大大减少,大批劳动力将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呢?我认为,除了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少未来劳动力的数量之外,根本出路在于努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三个转移:一是从耕地向耕地以外的土地和山山水水转移;二是从农业向其他行业转移;三是从乡村向小城镇转移.而农业的发展是实现转移的前提,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实现转移的关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将大大改变农业结构及农村结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可以说,实现三个转移不仅是解决农村劳动就业问题,而且是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农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上地总体质量欠佳,有效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异常突出的国家而言,耕地就是我们的生命线。然而,大量资料显示,我国农地资产正以惊人的速度大量流失。这主要表现在:(1)耕地数量流失。1978—1995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271万公顷,每年平均减少近75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949年的0.21公顷,降到1994年的0.08公顷。(2)耕地质量流失。我国优质高产农田不断减少,低产低质农田不断增加,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总数的2/3以上。对1430个县的调查…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现有36.18万人,每1万农民中仅有4.5人,每1万亩耕地只有2.5人。1983年统计,广西全区农业技术人员14,500人,平均每1万农业人口仅有4人;全区耕地面积3,941万亩,而农作物生产方面的技术人员9,148人,平均1万亩耕地仅2.3人,实际在第一线开展农业技术的技术人员还达不到这个数。近年来,许多农村中学改为农业中学,但从大多数农业中学看,基本上还属于初中教育体系。现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是经过八年普通基础教育之后,再用两年时间进行职业教育的。我们应该使农村青少年有较宽广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思考——信阳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纵观信阳农村经济系统运行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平面农业。农业的发展局限在耕地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上。长期以来,信阳农业技术手段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形态上,从而限制了农业向高层次拓展,农村生产力总是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徘徊。三十多年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1984年人均占有粮食872斤,比1952年的505斤只多317斤,每人每年增加增粮食不到10斤。与此同时,信阳农村人口增长很快,1984年农业人口比1950年增长80%多,每年净增人口8万多人。每人平均耕地也由解放初期的2.7亩减少到1.3人亩,导致了“人多——地少——粮紧”的恶性循环。人口增多,耕地绝对和相对减少,粮食紧张,为了维持生存,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只得凭借落后的开发手段扩展耕地。这种平面垦殖在1957年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8.
根据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1988-2012年的统计资料,计算耕地资源变动情况,准格尔旗耕地总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1988年到2000年耕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年增加耕地面积为361.08hm2,2000年至2012年期间,准格尔旗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年平均减少312.92hm2,人均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年均减少19.05 hm2/人。利用主成分方法,分析影响准格尔旗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将其概括为人口经济、产业和农业科技因子,取三个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得到耕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得分为:F=0.7311*F1+0.1784*F2+0.0905*F3。将耕地面积标准化处理,作为因变量(Y),三大驱动力因子作为自变量,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0.71F1+0.629F2+0.38F3+0.285。  相似文献   

9.
1957年~1988年,全国耕地累计净减少2.5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800万亩,人均耕地从2.59亩减为1.33亩;建国以来,我国总人口增长一倍多,平均每年增加1400万人,其中1986年—1988年,净增人口47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75万人。另一方面,全国粮食总产量已俳徊了好几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从1984年的784斤下降为1988年的718斤。可以预料,我国粮食供求偏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农业人口的迅速膨胀使单价粮食的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0.
《徽州社会科学》2005,(9):10-13
乡镇区划调整后,歙县现有28个乡镇,427个行政村,9个街道居委会.3363个村民小组,15.6万个农户,全县总人口4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万人,现有耕地9896公顷,茶桑果等园地2.5万余公顷.林地13万余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3亩、园地0.8亩、林地4.4亩,是典型的山区、库区县。通过对税改前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支总量及结构、乡镇组织、村级组织等情况的初步调研.从调查结果看.全县农村工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截止1994年,中国12亿人口中,仍有71.38%的人口为农业人口。85000多万农业人口,给中国农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使农业生产呈现出两头“紧”中间“松”的运行格局。1.两大资源的紧配置(1)耕地资源的紧张分配:这种紧张态势具体表现在:a.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甚少。1994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4.24亿亩,农村居民人数为85549万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仅1.66亩。这一数量不及美国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23亩的1/14,也不及印度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85亩的1/2。b.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1994年,…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人口老化趋势为养老保障提出了要求 人口控制的结果,是年轻人口数量的相对减少;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事业发展则大大延长了人的寿命,这使老年人口数量又相对增加,农村人口老化之趋势已非常明显。据有关人士测算,山东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在20世纪末将达到7%以上。到21世纪30年代,将提高到17%左右,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将达到近1300万。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虽然近几年城镇化的推进使城镇与乡村人口比例发生了变化,但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 )城市规模盲目外延式扩张 ,耕地非农化现象严重1 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外延式扩张 ,城市面积增长过快。一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外延式扩张 ,城市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增加。2 耕地非农化和土地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耕地非农化现象严重。据国土资源公报报道 ,2 0 0 2年我国建设用地净增加 4 0 9万公顷 ,其中占用耕地 1 9 6 5万公顷。 2 0 0 3年新增建设用地 4 2 78万公顷 ,占用耕地 2 2 91万公顷 ,比上年增加3 2 7万公顷 ,增长 1 7% ,2 0 0 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 2 5 …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延吉市耕地资源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而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压力则成为研究区域耕地减少的驱动因子。应针对不同驱动力提出相应的措施,从教育、法律、政策诸方面采取战略性对策,保护和维系延吉市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性,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5.
缓解相对贫困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在绝对贫困已经消除和农村人口流动仍将长期持续的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面板Logit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子女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流动显著降低了农村老龄人口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外出子女数量越多、越年轻减贫效果越明显;与市内流动相比,省内跨市流动和跨省流动更有助于降低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风险;与2014年相比,2018年子女流动对农村老人相对贫困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据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我国人口5,959万人,耕地面积57,70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9.68亩,平均亩产140斤。按此推算,人均占有粮食应该是1,355斤。明朝洪武26年(公元1393年),全国人口6,054万人,耕地77,0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7亩,平均亩产250斤,人均占有粮食1,905斤。到了清朝道光14年(1834年),人口猛增至40,100万人,耕地85,000万亩,人均占有2.1亩,平均亩产280至300斤,人均占有粮食448斤。1947年,全国46,100万人,耕地127,487万亩,人均占有量还在2.7亩左右。1980年,全国98,255万人,耕地149,000万亩,人均1.52亩,平均亩产420斤,人均占有粮食648斤。我们未能及时将“珍惜土地,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致使耕地锐减。1977年比1957年净减1.8亿亩,平均每年减少900万亩,加上同期开荒2.6亿亩,实际共减少4.4亿亩,平均每年减少2,200万亩。此乃是战略性的失误。我们应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相似文献   

17.
一、人口过多,增长过快造成耕地不断减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因人口增多,导致占地盖房增加。据有关部门估计,到本世纪末,若控制基建用地不力,减少的耕地可达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目前的3/4水平。近年来,农业建房用地每年也要约50万亩。1990年国家基本建设占用耕地100万亩,1991年为108万亩。福建省目前耕地不到2000万亩,1979年至门周年,全省基础建设征地和农村建房也占用地厂.6万亩,其中耕地近9万亩。(二)人口增多,森林植被破坏加剧,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使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在…  相似文献   

18.
栾城县(?)地区。毗邻石家庄市。全县有耕地47万多亩,占总面积的87.4%(?)每(?)业人口拥有(?)已经水利化,亩施化肥190斤,亩用电91度,每百亩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达30马力,农业(?)水平较高。目前是全国著名粮食高产地区之一,1982年单产达1251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2亿斤,每农业人口提供444斤,对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栾城是华北平原粮食高产地区中有一定代表性的县,探讨栾城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对解决我国其他高产地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方向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栾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设想的形成 探讨栾城县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是从1978年开始的。当时,栾城已成为全国著名小麦高产县,粮食亩产已达1106斤。但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增长不快。1969—1977年,年递增率只有2.5%,后四年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农业机械化是从五十年代初开始的,到六十年代末即已基本完成。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日本农业机械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所花费的时间,美国和加拿大是30年,法国、西德和意大利是20年,而日本只用了17年。1960年日本平均每万公顷耕地只拥有15台农用拖拉机,1975年则增加到620台,15年增长了40倍;而西德1950—1960年10年只增长了6.3倍,法国1950—1970年20年只增长了10倍,意大利1950—1975年25年只增长了19倍。1975年日本平均每亩耕地约拥有拖拉  相似文献   

20.
人口城镇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农村人口逐渐转化为相对集中的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及其它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的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是一个同社会其它过程紧密相关的、十分复杂的人口结构变动过程.这既涉及到城镇数量增加、容量扩大和规模体系的调整,涉及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又涉及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涉及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程度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渠道、方式和规模.本文试图从城镇与农村、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上,对湖北人口城镇化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