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969年3月11日,中苏在珍宝岛爆发武装冲突后不久,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被通知去见勃列日涅夫。葛罗米柯犹豫了片刻说:“现在苏联的目标是同美国全面竞争,美国是苏联的敌人,而中国不是,虽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不断恶化,但是,苏联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内有两个主要敌人。”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为创造一个良好国际环境,新中国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在此外交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积极寻求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苏联是重中之重。为此毛泽东亲赴苏联,终于在1950年2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周恩来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在莫斯科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附件,有效期为30年。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为新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是对我国重要的国际支持,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的资金及援助,更使我国在国际上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这样就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虽然该条约及其附件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它对中国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经济方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4.
上林 《老年世界》2013,(10):14-16
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想法大概形成于1962年4月,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当时赫鲁晓夫与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在黑海边散步。马利诺夫斯基指着海那一边说,在土耳其有美国的一个导弹基地,从基地发射导弹可以在6—7分钟内消灭苏联南部的工业中心和海军基地,而苏联导弹要25分钟才能打到美国本土。  相似文献   

5.
时讯盘点     
时讯盘点之飞天篇过去的这一个月最喜乐的名字无疑是“神舟”五号和杨利伟。“神舟”飞天,华夏扬眉。中国人第一次飞上太空,中国人第一次俯瞰地球,这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高度。十六届三中全会刚一落幕,胡锦涛就飞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令人感到中国人的初次太空之旅不仅具有空前的科技意义,在振奋人心、凝聚民族方面也具有意味深长的政治蕴涵。宇航是人类20世纪的里程碑,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发射,1961年苏联第一次载人航天,1969年美国人第一次登上月球……虽然距人类第一次飞天已过了42年,中国仍因“神舟”壮举荣膺载人航天“第三名”,全球炎黄子孙为此血脉贲张,如痴如狂。当然,飞天又绝不仅仅是“国家秀”,这次伊拉克战争美国人又上演了一次精确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人准确地预言了德军进攻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的重大历史事件。他就是当时已离职的中国将军陈孝威,被时人誉为“二战”时期的“诸葛亮”。1941年2月,陈孝威在他主办的香港《天文台》周刊上发表了题为“论大不列颠之战”的文章。他指出,希特勒德国征服中欧及西欧多数国家后,必然要对苏联开战。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制于冷战的影响,在冷战结束以前,美国的大多数智库并不太关注中国问题,除了费正清、戴维斯、范宣德、施乐伯等少数几位“中国通”对中国有较深了解外,大多数美国智库的学者往往更偏重苏联和欧洲问题的研究,智库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也不太大,而且与政府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政治的走向》这本书表面是报道2004年的总统大选,实际上是以大选为一个切入点,来分析美国政治的走向。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1980年代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形成的关于美国的概念,仍然是当今中国人对美国认识的一个“观念原型”,这个“原型”与现实的出入已经越来越大。基于这一“原型”而“亲美”的人,觉得现在的美国越来越背叛了他们的理想。那些“反美”人士则根据这个“原型”与现实的脱节来攻击“美国价值”的虚伪。这种“观念原型”和现实的脱节,正是本书试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了解美国是…  相似文献   

9.
孙宝根  袁灿兴 《老年人》2011,(10):38-39
抗战胜利前夕,美国试图在战后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据点,同时抵制苏联的影响和渗透。所以美国一方面极力扶植国民党政权,一方面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故而积极调解国共争端,  相似文献   

10.
六十年代以来,欧美社会学界对社会结构主要是对社会分层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资产阶级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分层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称之为“阶级结构理论”。六、七十年代以来,东欧各国和苏联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据美国人估计,“阶层形成这个题目,在苏联社会学家中,的确比在美国社会学家中,相对来说更为热门。……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一大”文献是如何发现的?历经74个春秋的沧桑巨变,中共"一大"两份珍贵的文件--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现在都已不知去向。出人意料的是,其俄文稿和英文稿,却在苏联和美国保存了下来。党的"一大"这两份文件都是以手抄稿的形式问世的。它的俄文译稿...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一个以殖民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不存在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因此它成为现代化发生学上较为“独特”的类型。尽管中国国情与美国不同,但追溯和研究美国现代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中国这样后起的“追赶型现代化”国家具有特殊价值。对美国现代化的成果和经验进行多元的选择和理性的借鉴,结合自己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必会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人的居住环境中,庭院无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凡外国人来到美国朋友家里做客,第一个感觉往往便是他们居所的宽大和舒适。究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住家都有一个院子。在中国和日本,院子又被称作园子,其主调为树、石、花和溪水。至于草,则往往不太受到主人的重视。而美国人家的院子则与中日有别,草在庭院中成了“主角”。在美国人看来,绿油油的青草是充满活力的象征,能够为居室增辉添色。  相似文献   

14.
对青年的流行看法在美国的报刊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标题:“苏联共青团陷入了困境”(《纽约时报》,1988年2月7日),“共产党官员试图对付迷惘的苏联青年”(《纽约时报》,1984年9月9日);“一个根本问题:美国学生缺乏高级技能”(《锡腊丘兹邮报》,1989年2月15日),“暴力种族主义引出了新人类:秃头族”(《纽约时报》1989年1月1日)。按照这些美国报纸关于八十年代美苏青年的报道,青年正在这两个国家惹出令社会和成年人深感不安的麻烦。在这些由记者、学者和苏联政府官员发出的评论  相似文献   

15.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其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都与苏联打得火热。为“纪念”孙中山,也为了更好地“支援”中国的革命。苏共决定在莫斯科开办一所以孙中山命名的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年秋,学校开学,首批有三百多名中国学生入学。学校开办时,全称是“中国孙逸仙劳动大学”,简称“孙逸仙大学”或“孙大”。1927年,国共分裂后,又改名为“中国孙逸仙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相似文献   

16.
西方一直热衷于推动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和“颜色革命”,但今天突然发现形势不妙,美国自己经历着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占领华尔街”运动把美国体制的各种弊病暴露无遗;欧洲也面临着“希腊之春”蔓延的可能,搞得不好,欧盟像苏联那样解体也不是不可能的。西方遭遇危机,世界也进入了“后西方时代”和“后西方话语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中国人应该抓紧自己的话语建设,并用自己的话语来审视和评判西方的一切。  相似文献   

17.
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于2005年9月在其所发表的《中国向何处去:从成员到责任》一文中7次引用“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不少学者将其视为新时期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新的定位,认为它标志着美国风行一时的“中国威胁论”转向“中国责任论”。结合佐立克演讲全文的内容和语境,中国对“中国责任论”的态度,应区别于先前的“中国威胁论”,厘清其中“责任”的涵义,中国在争做“负责任大国”方面的责任定位。  相似文献   

18.
“输出民主”是美国持久性的战略,但却是服从、服务于美国的安全战略的,因而具有突出的工具性以及由之决定的可选择性,美在中东地区实施该战略的历史与现实正体现了上述特点。冷战期间,出于遏制苏联、获取石油、保卫以色列的目的,美国在中东“输出民主”时坚持“中东例外论”;后冷战时期,美国采取了较为积极的“输出民主”行动,但阿尔及利亚民主试验失败的事实,又迫使其重新踏上“中东例外论”的老路;“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东采取极端的、冒进式的“输出民主”战略,结果导致中东地区更加动荡。  相似文献   

19.
正1961年,苏联决定向一些尚未建成的项目补足设备。2月27日,刘少奇接见苏联大使契尔沃年科。契尔沃年科交来当天赫鲁晓夫给毛主席的信。信中表示,苏联愿意借给中国一百万吨粮食和五十万吨蔗糖,帮助中国度过困难时期。结果,我们翻译组在翻译这封信的时候,译错了一个字:“B”,即“借给”,我们理解为“贷款方式”,译成“以贷款方式给中国提供一百万吨粮食  相似文献   

20.
偈觅 《老年世界》2011,(24):34-36
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及以后都是毛泽东的积极追随者。然而,1930年他刚从苏联回国的时候,却曾与王明等一些自命为“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人一样,认为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王稼祥是在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马列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始从“左”倾转向反“左”倾,并最终在遵义会议上完成这一重大思想转变的。 王稼祥曾经和王明一样,是一名教条主义者。中共早期有一个“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故事,这一说法是中山大学学生余笃叁为了挖苦王明及其追随者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