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校德育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学,二是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德育工作的改革在教学上要加强现实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要发挥领导、协调职能,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德育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2.
从马加爵案件给高校德育工作的反思,在于丰富内容更新德育观念,切合社会现象,加强针对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心理危机";改革德育工作模式,转换思想教育思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加学生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积极探索高校德育工作新特点新规律,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新途径,是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前提.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化;第二,确立高校德育核心理念的人本化;第三,把握高校德育规律探索的科学化;第四,注重学生思想特点研究的动态化;第五,推进核心价值引导的系统化;第六,实现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多样化;第七,重视高校德育干部学习的应用化.  相似文献   

4.
完善高校德育工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完善高校德育工作,加强师德建设是关键。文章就确立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思想和加强师德建设,推进完善高校德育工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德育工作是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客观上要求高校的德育工作要在大系统的规范下,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运作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本文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及存在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四年制本科生“四个阶段”的德育系统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对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论述了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必须坚持"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进一步丰富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质量的新内容;同时提出了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自身道德素质状况对国家的影响重大.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式上注重说教式的填鸭式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考核方式也不甚合理.这一切使得德育工作的实效大打折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化的主要阵地,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需要在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木文分析了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行为的特点以及德育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其特殊性,必须从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的高度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创业教育的兴起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引发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变革与创新.以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为背景,探求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传承、价值纠偏与内容拓展,有助于提升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目标具有政治性、重复性和层次性等方面的特征。确立与实施高校德育目标应遵循社会需要和满足个人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实与着眼于未来相结合、精神效益和物质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发挥"两课"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加速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当前德育工作的被动性、外部环境带来的负效应及自身缺乏"免疫力"等方面分析了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并结合近年来笔者自身的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遵循育人规律、开展班风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三方面目标措施,着重介绍了班风建设对德育工作突破的五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应注重健全人格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具备包含创新人格、协作人格、健康人格、权利人格、个性人格等在内的健全人格.这是现代社会赋予高校德育的新内涵.高校德育也必须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修养>课应结合本课程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体思路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唱响主旋律,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当前的社会实际出发,有针时性地进行"五爱"教育;以"三德"教育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养成功能,有的放矢地塑造大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应有的道德形象;以创造高校公民道德建设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切入点,把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抓好与教育教学相关联的基础、配套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以德治国”的思想指导下,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高等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应旗帜鲜明地强化其政治功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工作要注重渗透性,从渗透的渠道、渗透者的素质、渗透的过程来分析渗透性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开启德育新资源,拓宽德育渠道,加强德育的实践性。文中还剖析了“个性教育”“创新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德育内涵,加强道德教育从而也促进“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孔子和捷克的夸美纽斯对于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均有过精辟的见解,最早提出了正直持重的道德教育目标和践以养德的道德教育方法。作为当代道德教育思想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孔子、夸美纽斯有关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值得进一步思考与阐发。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发展与实现,在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西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作为认识来源的基础上,既要进一步拓展道德教育的目标,也要不断开拓道德教育实践的途径;既要积极开展道德教育的考查评价,也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既要注重发挥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也要注重与个体性功能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7.
耻感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和道德约束力量,是古今中外伦理文化都褒扬的道德品格。耻感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过滤和净化社会不正之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耻感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导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复杂三方面道德困境,但最根本的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单一和表层。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澄清道德教育价值认知范畴和实践理性范畴的特性,并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关注德育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8.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基本精神是理性和自由,其根本目的在于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同时,贯穿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体思想也是康德主体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主体教育思想超越了此前的同类思想,具体体现为:教育以培养"成其为人"的人为教育目的;道德教育通过发展理性,遵守自身的道德律,实现自己的自由;以心理学、道德的教育和教育实验为基础的智育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康德在其一生的著作中很少把道德与教育放在一起连用,但事实上他曾进行过从道德哲学进入道德教育的尝试。其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包括肯定一个人类的性状和一个道德感受性;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包括道德感受性的培养和动机的纯粹道德兴趣的激发;三是全人类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的类似化学方法的“解剖式”认识和人类道德教育的“分工”。  相似文献   

20.
贝克认为对人的心理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是探讨人的价值学习和教育的重要背景材料.贝克认为不存在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总体上的提高,“发展”未必意味着改善,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道德方面的变化是对改变的生活环境的最佳适应.他认为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道德是平等的,成人教师在道德教育中仍起重要作用,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