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总体上看,苏州派传奇在题材、戏曲结构、角色设置等方面和以往均有不同之处,充分说明苏州派传奇在传奇史上的地位.而苏州派传奇之所以有这些转变,是因为剧作家身份的变化,他们是职业性的剧作家,而非为自娱而创作的剧作家.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虽然没有完整、系统的导演理论传世,但在《墨憨斋定本传奇》的总评、小引和眉批中遗留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文字阐述。这些阐述反映了我国古代戏曲导演艺术在当时所达到的水平,是中国戏曲史上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论戏曲情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的戏曲情节理论非常丰富,他围绕着“传奇最忌支离”这一中心点展开自己的理论探索。他认为,戏曲应有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或称主要人物和事件),注意设计关目,密切关目之间的联系,这些理论的提出实为李渔“结构第一”、“密针线”论的先声和理论积累,对戏曲的创作和演出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只是缺乏理性疏理,没有形成体系,因而限制了它的影响面。  相似文献   

4.
冯梦龙们所反映的是农业文明下的古代都市生活以及市民意识增强的图景;鸳鸯蝴蝶派作家继承了冯梦龙们的衣钵,描绘的是现代工商文明大都会市民的生活面影。他们在文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促进了小说的“类型化”。而目前出现的海量的“网络类型小说”,是类型小说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是新时期后市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学。它以青春市民为主力,当更具活力与潜质,随着“网而优则纸”、“网优则‘触电’”,形成网络、书刊和影视银屏的“立体优势”,更广泛地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从冯梦龙们的木刻雕版到鸳鸯蝴蝶派的机械化媒体再到网络文学的去纸张、去油墨化,乃时代的递进与科学发展的联袂同步,三者构成了古今“市民大众文学链”。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不同于以血缘亲情为理论基点的理学礼教,其逻辑起点是"男女之真情",具有"发名教之伪药"的思想解放意义。这一思想根植于明代中后期特有的人文思潮与市民语境,主要体现在冯梦龙的小说及民歌时调的编创与评点中,在他的戏曲领域及其后期著述中是缺失的。这种现象体现了冯梦龙的小说观念主要以通俗娱乐为主,叙事多以市民话语体系为依托。其戏曲主张则以伦理教化为重,无论是他的戏曲创作还是改编均重在文人话语体系的建构。另外,这也表明"情教"乃当时市民理想与世俗观念的反映,并不能真正代表冯梦龙的社会理想与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6.
鸳鸯蝴蝶派的兴盛与近世大众传媒的发展密不可分。娱乐休闲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给予了鸳鸯蝴蝶派作家安身立命之处 ,促使他们由传统文人向新型市民作家转变 ,从事着小说创作、翻译、报人等与之相关的自由职业。同时大众传媒本身的媒介特色及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传媒角色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特点的形成 ,促使其小说创作在对传统的守陈中产生了新变  相似文献   

7.
“三言”的问世标志着话本小说雅化的开始。雅化使得源自于民间的话本小说失去了原来的生机勃勃的鲜活气息。但这种雅化最终促成了白话短篇小说文体的成熟 ,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以反思国有企业改革而著称的"反思派",是从"市场派"中游离出来而形成的一个理论派别。"反思派"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超越派别之争,理性反思改革;反对新自由主义误导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公正性等一系列基本理论与主张。它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了极其独特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对主流性别规范所做的种种调和与修补,貌似反抗,实为妥协。他对情的倡扬,是以主流性别规范为养料的恶之花,是注入了传统性别观念之蘖的鸩酒。他对主流性别规范的再思考,再次证明了主流性别规范力量的强大。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与李渔都是话本小说大家.一方面,李渔的创作明显受到冯梦龙的影响,有些话本从人物到情节都存在模仿冯梦龙作品的痕迹,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梦想塑造自寓性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李渔话本与冯梦龙话本的差异大于相似,冯梦龙是话本体制规范的建立者,而李渔则是体制规范的突破者.两人的话本创作于不同的朝代,所体现的思想观念相去甚远,在婚恋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两人话本的教化方式也大不相同,冯梦龙的话本是寓劝惩于故事,李渔的话本则是用故事来证明某种教化观念.  相似文献   

11.
"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才子佳人小说出版家“素政堂主人”姓名及简况的考证。根据《列女传演义》“东海犹龙子”序后的“龙子犹印”、“素政堂”两枚印章,推知“素政堂”即冯梦龙所有之堂。但素政堂主人从事才子佳人小说出版事业时,冯梦龙已死,故素政堂主人当是冯梦龙后人。再据其他资料,推定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  相似文献   

12.
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及民间文学搜集者冯梦龙(1574~1646),曾经编选了《笑府》、《广笑府》、《古今谭概》(又名《古今笑史》或《古今笑》)等笑话专集。在他编选的三部笑话专书的序文及部分引言里,冯梦龙比较集中地从笑话的接受心理、笑话的本质特征以及笑话的分类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笑话理论,充分地表达了他对笑话这一民间文学体裁的理性认识。在我国古代稍欠发达的笑话理论史上,冯氏的理论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异数。认真总结这一笑话理论遗产,将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笑话这一民间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3.
冯梦龙为了科举考试长久研读《春秋》,并撰写了相关著述。他深受《春秋》大义影响。《春秋》成为他认识世界的方法,这在他的传奇改本里有着深刻的反映。可以说,传奇改本成为冯梦龙参照《春秋》大义重建“世界秩序”的理想文本。  相似文献   

14.
雅与俗是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有着政治的、道德伦理的、文化的、文学的、艺术的等丰富内涵,雅俗不仅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文化与社会乃至人、事、物的重要标准。雅俗问题是冯梦龙"三言"研究的核心问题,雅就是道心、天理,俗就是人心、人欲。冯梦龙提倡"奏雅"与"适俗"并重,大力提高小说的地位,其"三言"的成功带动了世情小说持续的热潮,《型世言》、《石点头》、《豆棚闲话》,特别是《红楼梦》等一大批世情小说杰作相继问世,冯梦龙不愧为世情小说的伟大先驱与教主。  相似文献   

15.
虞山二冯诗歌评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的虞山二冯是清代诗学走向学术化和专门化的开风气者,清代诗学研究者对二冯诗学的渊源及宗尚虽已有一些研究,但二冯诗学的学术特征,即从文本的校勘、辑佚、考订入手,由文本研究推广到诗史研究,通过诗史研究和选本评点来表达自己的诗歌观念的方式,尚未被触及。本文从二冯批点的《才调集》《玉台新咏》《西昆酬唱集》《瀛奎律髓》等选本入手,论述了二冯在校勘、整理古代诗歌文献方面的贡献,同时分析了二冯诗歌批点的特征,对二冯诗学的学术特点及其对清代诗学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16.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在“三言”有关复仇主题的篇章中,作者在为复仇主体选择复仇手段时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的倾向,即:身负血海深仇的复仇者大多选择了科举作为复仇手段,通过科举,在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后从而达到复仇的目的。这与传统的手刃仇人式的复仇手段有着很大的不同。以科举作为一种复仇手段是有着很深刻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吃什么、带什么、玩什么,蕴涵着特色旅游的最基本概念,既是当今旅游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更是苏州旅游业特色推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地方戏是农耕社会时期由一定地域的乡土文化孕育而成的地方艺术,并在其创造者们的生存实践中获得了传承和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赖以生存的乡土场域的逐步消解,地方戏陷入了日益严重的传承危机。通过对地方戏在乡土场域中传承的实践逻辑及其进入现代社会后的艰难适应进行比较性解读,尝试以“现代入域”的实践策略来解决它面临的传承困境,为地方戏的传承研究补充新的视角和阐释范式。  相似文献   

19.
采茶戏作为赣南客家地区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之一,反映的是下层民间社会成员的情感意愿、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追求。然而这种看似游离于国家权力之外的民间文艺形式,却蕴藏着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国家一方面禁演采茶戏,以避免其所承载的思想意识的冲击,甚至同化其社会主流意识;另一方面,又对采茶戏本身的文化功能重新建构,使其为己所用。在禁演与改造,限制与合作的过程中,国家借助于文化的力量,逐步把自身的权力渗透到地方社会。因此禁演采茶戏的过程实质上是国家持续不断地把赣南地方社会纳入主流社会的过程。而赣南采茶戏也在与国家的斗争与合作之中为自己寻求到了一息生存之地。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被认为是晚明进步文人,但同时他又是儒家循良;"三言"是部充满情欲的小说,但同时又在宣扬伦理。它们是矛盾的,但却因为特殊的时代把它们统一在一起,这种复杂包蕴了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