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文化经历了一个从自觉到自信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包含了美国文化内外扩张与渗透两方面内容。美国化是美国历史上文化扩张与渗透的重要路径。某种程度上,它为美国对外文化扩张奠定了民族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终于宣布了继续延长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的决定。美为何要对华续惠呢?原来,它也有苦衷。如取消对华景惠国待遇,受害的将不仅是中国,美国的利益也将受到巨大的损害。 如美取消对华最惠国待遇,中国产品进入美市场的关税将平均上涨50%,中国对美出口每年会损失150亿美元左右。但是,美国所受损害不会比中国小。首先,出口工业将会受到影响。美国传统基金会今年5月发表  相似文献   

3.
到20世纪初,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方列强和日本经济竞争的一个重点。列强不仅在贸易方面加紧对华商品输出,强占中国市场,而且加快了对华投资的竞争速度。本文从研究近代美国对华投资着手,论述中美投资关系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5.
一些中国现代作家先后在教会学校中接受了教育,英语学习给予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语言工具,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对他们的人生态度与人格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教会学校的学习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具有文化双重性的特点,大多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博爱、宽恕等精神,以批判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伦理思想;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自由等思想,以摆脱传统封建等第思想的束缚;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民主等思想,以追求现代文明中的社会理想。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素养、思想意识、文学创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显示出教会学校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美国1997年后对华新政策。文章综述90年代起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华的检讨,到1997年克林顿政府采取对华新政策,主要是稳定亚洲、中国大陆、台湾,以确保美国在亚洲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7.
18 4 0年鸦片战争后 ,帝国主义以宗教作为侵略的工具 ,兴办各类教会学校 ,广州作为当时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是传教士居多 ,教会学校办得较早、较多的地区。教会学校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产物 ,它的创办对广东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造成中国民族心理的创伤 ,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广州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苏辉 《社会科学论坛》2008,(10):151-154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侧重词汇与语法知识的分析,忽略了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渗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决定和制约着语言,两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侧重词汇与语法知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渗透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苏辉 《社会科学论坛》2008,(20):151-154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侧重词汇与语法知识的分析,忽略了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渗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决定和制约着语言,两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侧重词汇与语法知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渗透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梓明 《文史哲》2001,10(6):93-98
义和团运动之前,教会学校在中国已有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办学计划,教会学校之间的合作存在很大的困难,以及因受清政府的排斥而居边缘化地位。义和团运动以后,清政府的教育变革改善了教会学校的外部环境,教会学校则借助各种条件拓展自己的空间,充实教学内容,并加快了各校联合的步伐,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从"李提摩太与山西大学堂"、"雅礼学会的成立"及"中国教会大学的联合运动"三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与教会学校的发展虽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确有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贸易配额在世界范围内取消。我国纺织品出口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欧美频繁利用《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中第242段(以下简称“第242段”)的规定,相继对我国多种纺织品进行调查、设限。本文以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为例,比照保障措施条款从实施原则、实施要件和程序要件三个方面对美国对华纺织品特殊保障措施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其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力报告》的主要内容,继而剖析了报告中的两个新关键词:“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和“两面下注”,并对“两面下注”的美国对华新战略进行政策解读,最后提出对未来美国对华战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国家利益决定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但国家利益的界定受到国际与国内政治变化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曾陷入对华关系的“认知困境”,由此导致美国在选择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政策时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貌似矛盾的政策,其实是由美国在不同阶段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界定所决定的。厘清美国国家利益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及实质,是把握中美关系发展规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伙计》是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代表作,其主人公的痛苦和困惑表现了美国犹太人在美国实利主义文化的冲击下在坚持信仰、保持传统的同时又对其怀疑困惑的双重矛盾心理,反映了美国强势主流文化对犹太弱势文化的侵蚀。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在重视和加强硬实力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用软硬兼施的方式推进其霸权主义战略.长期以来,美国综合运用非政府组织、现代传媒、宗教、外交以及经济等途径,不断地对华实施意识形态输出,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目标,试图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结构中去,以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同时为其向全球推广民主奠定基础,为在全球建立一种美国所极力崇尚的单一表现形式的民主价值观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6.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和EG检验法对中美贸易与直接投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和中美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互补关系,FDI和中国对美出口贸易尤其是制成品出口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唐方亮 《阴山学刊》2009,22(3):89-92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对华采取了“均势”战略,以遏制和抗衡的手段平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力量。美国扶植日本充当亚太均势格局下的马前卒,实际上是冷战后期全球“均势”战略的回炉,目的就是要防止美国所谓与之利益相关的地缘带出现一个强国。形成绝对优势进而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同时,美国炮制安全困境理论,挑唆亚太地区国家之间以及与中国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疑惧,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均势”,稳保美国的霸权。  相似文献   

18.
胡绳同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说:“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输入中国的鸦片总额四千五百箱中,美国占一千九百箱。”(1981年版,页26)刘大年同志的《美国侵华史》也说:“据一八一七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估计,这一年各国运来中国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语与美国“毒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毒品消费国,这其中有着深层和复杂的原因。美国英语词库中为数众多的与毒品相关的词语如吸毒、制毒、贩毒、售毒、肃毒、戒毒等反映出美国这一最大的毒品消费国所特有的“毒品文化”。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出于其对外战略的需要,一直实施严格的对华军事出口管制措施。美国不仅严禁向中国输出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而且屡屡阻挠和破坏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正常的军事贸易合作。美国对华军事出口管制的涉及范围广泛,控制措施严格,实施时间持久,不仅阻碍了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也损害了美国的自身利益,对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