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多元教育主体教育交往活动的持存必须和共识相伴随这个意义上,在教育秩序这个意义上,教育制度如同命运一般,是不可选择的。但教育秩序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教育调控机制只有一种方式,并不意味着教育共同体构成形式、教育组织方式的一元化。教育调控机制必然有教育习俗、教育习惯、教育传统或道德规范、教育制度(包括教育法律)等制度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教育制度形态不断走向丰富与完善的过程,但这并不等于所有教育共同体之间的教育习惯、教育习俗、教育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制度等制度的内容与形式都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教育制度存在的必然性不等于教育制度形式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2.
跨入 21世纪,人类将迎来具有更先进和高级特性的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教育发展模式正应运而生。处于探索之中的现代教育发展模式由一体化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社区教育、智能教育、技能教育、通才教育和学习型教育等类型构成,并已呈现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制度灵活性、教育对象全民化、教育空间开放化、教育时限终身性、教育内容大学科化、素质教育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产业化等基本特征和走向。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当代教育理念有着某种内在关联性,依然具有当代价值。透过孔子关于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过程、教育态度、教育作用等方面的论述,不难发掘出举一反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诲不倦、富民后教的教育理念蕴含启发教育、隐性教育、双向教育、兴趣教育、国民教育的现代意蕴,为当代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支援意识。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校人文教育存在教育理念的误读、教育内容的误导、教育主体的误置、教育方法的误用、教育评价的误设等误区。加强高校人文教育,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人文教育新理念;重设课程体系,构建人文教育新体系;扩展教育主体,建设人文教育新队伍;改进教学方法,探索人文教育新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建立人文评价新标准。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教育理念仍具有当代价值。透过孔子关于教育本质、教育对象、教育效果、教育内容等论述,不难发掘出性近习远、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文行忠信的教育理念,与当代终身教育、全员教育、有效教育、素质教育的家族类似性,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教育创新与德育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建国 《齐鲁学刊》2000,(1):101-103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发展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创新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德育创新。其中德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首要问题,创新的德育教育应包括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的教育、奋斗精神的教育、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心理素质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7.
《颜氏家训》为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晚年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其后人立身处世的著作。在书中颜之推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其中闪烁着不少的精彩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包括对早期教育、成年后的教育、教育方法、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性、教育的务实性、教育的环境和品德教育等七个方面的探讨,涉及到了教育的持续性、教育的公正性、教育的实用性、教育的时效性,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其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城市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其特点主要是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性。针对上述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应围绕基本路线教育、理想教育、道德建设、法制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展开。由于城市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广泛性决定了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目的观各异。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会有自己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观指导不同的教育行为,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它们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当今呈互竞态势,对其深入理解和把握,对指导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红  蒙景村  杨秀伦 《理论界》2007,(10):133-134
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教育立法成果显著,促进了我国民族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民族教育与内地特别是东部沿海相比,差距仍很大。本文从分析研究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及民族教育立法现状入手。提出民族地区环境恶劣、办学艰难、经费短缺、民族教育性质特殊、民族教育立法体系不健全等是民族教育不能与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为保障少数民族公平受教育的权利,需要比较借鉴中外立法成果,加强民族教育立法,健全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与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循序渐进、激励和系统性等原则 ,着力与增强教育方法的超前性、新颖性、现代性、综合性、感染性和艺术性 ,做到教育方法与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相互协调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分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情境六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厘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探索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有利于把握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开放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预见性四个方面优化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共同推进的综合教育实践,在中国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充分运用电影独特的认知、教育、审美功能,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能够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升华爱国主义情怀、引导道德观教育、提升法治教育感染力、调适心理健康,从而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其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制度依据。同时,教育理念更加务实、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育方法不断创新、教育队伍也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5.
当前,影响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的因素,除了学者们公认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生命教育的实践环节不够等原因外,还与教育方法陈旧、教育环境较差、教育力量没有很好地整合相关。所以,在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途径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有效整合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西对罪犯思想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文 《兰州学刊》2004,(3):265-268
对罪犯进行教育已日益上升为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中西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共同性 ,但在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式、从事罪犯教育的师资方面各有不同。中国的罪犯教育以思想教育为核心 ,注重世界观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 ,应当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为我所用 ,要正确处理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教育与心理矫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学后非学历继续教育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后非学历继续教育是指对已获得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大学后成人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进行的旨在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大学后非学历继续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除了具备一般教育的特点外,它还具有其自身特点,即教育时限的终身性、教育目的的发展性、教育实践的时代性和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大学后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四种常见类型,即非学历研究生教育、职业资质培训教育、业务培训教育、业余培训教育。发展大学后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当代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完善社区教育的内部系统,可以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社区教育内容与形式、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三个视角展开。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前提,丰富社区教育内容与形式是增强社区教育吸引力的基础,优化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是推动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社会变迁日新月异,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向是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最高层次教育则是眼界教育,即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教育方式上,应由塑造教育向成长教育和服务教育转变;在教育内容上,要加强生涯教育、眼界教育、心态教育和动力教育;在教育途径上,要大力拓展校园文化活动,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弱势群体教育等弱势教育现象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弱势教育现象具有外赋性、后致性与相对性等特征。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与分而治之的治理结构、教育发展中的增长极战略、转型期的阶层形成与分化等是弱势教育现象形成的深层理论逻辑。弱势教育现象的本质是教育公平缺失,而政府又是弱势教育现象治理的公平责任主体。新世纪以来,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弱势儿童教育权益保障等政策与法律的关注,透析出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政府治理弱势教育现象的重要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