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人物大都对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及幸福的生活抱有美的渴望 ,然而她们的命运却都注定具有悲剧色彩 ,面对悲剧她们失望、痛苦、迷茫、挣扎 ,最终甚至以扭曲的心态结束生命。研究、探讨这些女性悲剧人物的命运 ,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奥尼尔的悲剧美学和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2.
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人物大都对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及幸福的生活抱有美的渴望,然而她们的命运却都注定具有悲剧色彩,面对悲剧她们失望、痛苦、迷茫、挣扎,最终甚至以扭曲的心态结束生命。研究、探讨这些女性悲剧人物的命运,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奥尼尔的悲剧美学和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3.
以金钱为主题的"美国梦"在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该剧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之死则代表着"美国梦"的幻灭。威利扭曲的性格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而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则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决定了"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从现代工商文明之批判、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之解构、主题之不确定性三方面等后现代视角入手阐释了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指出艾米丽一生受到父权、家庭、传统与新兴资本主义工商势力多重压制与迫害,人性严重扭曲,丧失了自我;在充满宽容、理解的民主人道主义社会建立之前,其悲剧命运无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着苍凉、哀婉的色调。她们虽然悲剧类型不同,有人格扭曲的虐待狂、金钱树上的"攀枝花"、命运捉弄下的投降派、风月场上的牺牲品等,但其悲剧根源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世态的炎凉、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膨胀。认识其悲剧性,可使人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6.
对虎妞形象及其与祥子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驼祥子》讲述了祥子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是虎妞命运的一曲悲歌。暴虐黑暗的时代,妖魔化的都市明,使失败与堕落成为走入城市的青年农民祥子的宿命,而虎妞不但在丑恶的社会,家庭中被扭曲了心灵,更要面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歧视与抛弃,也许她乞讨生活的方式伤害了祥子,但那决不是祥子悲剧命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本细读与社会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命运范式”与古希腊悲剧文本之间的契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在悲剧题材、悲剧成因、悲剧主旨、悲剧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悲剧欣赏的思想基础等方面,“命运范式”都很难与古希腊悲剧文本完全契合。“命运范式”作为一种解释范式,既是远古人类的命运思维定势即神秘因果律的遗存,也是使不可理解现象成为可理解现象的人类主体性表现。古希腊悲剧是宿命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奇妙结合。克服“影响的焦虑”是文学研究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雷雨》在吸取并发展了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展现旧中国人物性格悲剧上对我国现代戏剧的创造性贡献,揭示了其对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借鉴、继承、吸收和融合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霍桑的《红字》在诞生一个世纪后,进入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这一视角的分析指出,以宗教为代表的父权制对人性残酷的压抑不但造成了诸多如海斯特这类女性命运的悲剧,也扭曲了男性生命状态,而回归自然、人性,于母性中汲取力量,是摆脱异化、重获生命和谐的希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三代黑人进行连贯分析后指出,他们在白人社会饱受创伤,心灵扭曲变态的共同命运反映了美国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普遍的心理历程;不健康的心理也使上代人不能给予自己后代以良好的家庭影响,这暗示了相同悲剧将会不断上演的可能性。他们共同的命运揭露了美国白人社会民主与人权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会爱一个人吗?问题有两重含义,一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重点在“爱”上;二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能真的爱上“一个人”,重点在爱的对象上;同时责问背后还在质疑这种爱的效果能否为其正当性辩护。值得追问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爱究竟与一个具体的人有何关系,爱的对象有哪些,进而追问哲学对个人的教育如何可能,哲人如何在个体与普遍的困境中得以自适。  相似文献   

12.
要维特在爱的无望中遭遇到了爱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或者对爱过于期待,把它奉为绝对神圣的价值却导致了发疯和杀人、自杀;或者对爱过于漠视,视之为社会和家庭的附庸,从而使爱扭曲、异化以至消解。两者都是爱的受难。维特自觉选择了死亡。死亡在他的意向中不断被赋予意义;死亡战胜了虚无,从而成为一种“向死而在”的救赎。  相似文献   

13.
美国伟大的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在其作品《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通过独具匠心的意象表现手法渲染了一种浪漫哀伤的气氛,衬托出家庭成员之间被扭曲的关系。该剧本引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动物、水、火等。从分析其意象着手,以新批评理论的细读法为基础,阐释剧本所蕴涵的寓意:家庭不再是一个温暖的地方,爱正在被其他形形色色的东西所代替,从而暗示了现代人对爱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然而,在我国“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时代,爱情从未获得过应有的地位,反映爱情的诗歌也因此受压抑被扭曲。“男弱女强”的爱情模式,“男子作闺音”的主体错位,“好梦难圆”的悲剧情结,这些独有的特征为我国古代爱情诗带来一种特有的缺憾美。  相似文献   

15.
“爱”与“公正”是人类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起始范畴”。培养儿童具有一颗公正的、爱人爱己之心 ,不但是社会的需要 ,更是儿童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施“爱”与“公正”教育的有效途径是 :转变教育观念 ,引导儿童学会做人 ;端正教育者行为 ,重视身教。  相似文献   

16.
丑恶的环境扭曲了人性,是春梅施虐性格形成的基础,使其美好的天赋和正当的追求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春梅嫁给周守备后由情爱的失落,进而发展为对人生的幻灭,剩下的只是对情欲的病态追求与对弱者的疯狂施虐.她对吴月娘以礼相待主要是出于一种炫耀心理,即以自身的优越来从心理上折磨对手,使对手深感内疚或自愧弗如,说到底是一种精神施虐.  相似文献   

17.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而其中的主人公曹七巧也被作者认为是最彻底的人物。张爱玲以她的深邃、透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因情爱及金钱而心灵扭曲的女人。灵魂严重扭曲的七巧是顺着被动的“自食”与外张性“食人”两个方向发展,并且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悲剧。文章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透视这种悲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考琳·麦卡洛是一位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家。作为女性作家,她尤其对女性的情感及心理活动有着深刻的感悟。文章试图通过文学症候式分析方法,对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隐藏的种种症候进行分析推理,并深入探究其创作心路历程。小说中描写的每一桩婚姻都不是十分幸福完美,人们的情感生活也很不同于常人。尤其是克利里家的七个小伙子无一例外地都不喜欢女人,并认为结婚成家没有什么意思,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奇怪。书中的母女关系也很特别,梅吉和妈妈以及梅吉和女儿朱丝婷的关系淡漠客气多于亲密无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实中的爱情都不尽如人意,而神父拉尔夫和梅吉之间没有结果的爱情却无比完美,令人神往,但这样完美的爱情最终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完美爱情的结晶—戴恩在希腊执行神圣的使命时,因救几住溺水的女人而献出了自己性命,回到了他热爱的上帝的怀抱中。如果深入了解考琳.麦卡洛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之后,对考琳.麦卡洛为何这样处理《荆棘鸟》里的人物情感,为何这样安排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就会十分理解了。同时也知道了如何更好地解读这本书,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人性善的杰作”,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也被看作是善的悲剧。但《边城》的悲剧不仅仅是由于“不凑巧”这一表层原因造成的,其内涵要丰富、复杂的多,既有人物主体意识的缺失,也有孤独寂寞基因的羁绊,还有碾房阴影的挤压。因此,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实质是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它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正在悄然形成。在全新的网络时空里,网络社交成为大学生日益喜爱的新型社交方式。网络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因此,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成为新世纪教育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目前,网络社交常见的安全问题有:网络聊天引发的欺诈勒索、沉迷上网导致的网络成瘾综合症、交友轻率误入了网恋陷阱。可见,网络社交安全问题严重地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及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对此,本文提出了自律性和防范性相结合的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