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当代公民意识中带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印记,通过厘清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当代公民意识的传统脉络,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公民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辩证分析中为我国创造性地借鉴、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培育公民意识提供理论依据与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问题在建设公民社会的进程中尤为重要,考察公民意识问题至少应该从公民意识的含义、形成、内容、特点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公民意识的形成应该从经济形态、国家性质、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等几个方面探索,公民意识的内涵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公民意识的特点表现为个体性、社会性、时代性、历史性等,公民意识对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公民自身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诘难青年农民工及其培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农民工由于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和教育的缺乏及权益屡遭侵害而得不到有效维护等,使得其遭遇公民意识的诘难,即存在着与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要求不尽一致的诸多公民意识问题,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不足,权益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高.青年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青年农民工公民意识的形成,就难有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顺利实现.为此,探讨影响青年农民工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及不良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培养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批判性分析及其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远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存在整体主义、等级制和人治主义的历史积弊。为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适应现代政治生活,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关系,培育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政治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5.
公民文化是维持和发展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作为缺少公民意识的中国面临着建设公民文化的重任。虽然当前的公民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却存在公民教育形式化、市民意识的缺失、无法回避的村民意识等问题。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兴起为公民文化建设带来了曙光,为当下公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变量,经济发展为推进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两者关系十分复杂。从现代政治系统运行机制来看,直接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政治制度主要有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监督制度。推进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是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需要实现五个根本转变。公民素质对政治参与有着重要影响,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必然要求根除臣民意识,培育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必须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必须对他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前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清、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偏弱等诸多问题。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准确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全方位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准,有助于带动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提高。鉴于公民意识不可能简单引进移入,传统文化缺乏公民教育资源,我国大学公民意识教育的长期空白,转型期中外新旧观念的强烈撞击;我们应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性品格、全球化意识与权利责任教育。就现状而言,公民意识教育应紧抓责任感教育的重点,垒实法制教育的基础,建设公民教育体系,让公民意识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9.
政治价值观制约和影响着公民的政治行为,政治文明建设需要从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政治价值观入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文化转型,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价值观虽长期受到世界先进政治思潮的影响,但传统的封建遗毒却一时难以消除,具有观念不成熟、理论和实践脱节、正处在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过渡期等特点,心态上不顾国情而急于求成,对公民意识层次的估计过于乐观,政治参与上表现出盲目和缺乏理性。为了走出现实的误区,提高我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层次和水平,一是在对待传统思想和外来的政治理念上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二是要逐步培育成熟的各种政治意识,三是增强公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齐心协力,逐步提高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水平。完成当前政治启蒙的任务,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有所觉醒,但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公民责任感有待提高,权力义务意识的缺乏和不平衡等,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公民意识的传统、制度基础、实践环节和缺乏公民意识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大学生公民身份意识、国家民族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六项内容,发现目前大学生公民意识较为薄弱.学界应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理论研究,同时我们应从教育、文化舆论建设和增进大学生政治民主参与度等方面着手,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生中加强“三个意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国民意识、国家意识、国际意识的基本内涵,指出"三个意识"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对大学生进行"三个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要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切实加强国民意识教育;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切实加强国家意识教育;以推进教育创新为抓手,切实加强国际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培育,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家庭早期教育中公民价值观培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家长要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坚持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4.
开展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环节。构建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导向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的步调相协调、与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相融合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养成机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国家、构建公民具有国家归属感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应试教育、趋缓的体制改革步伐和旧有的历史认识误区是当前公民意识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可操作性强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养成方案,找出与社会生活相接轨、与普世伦理相衔接、与青少年教育规律相符合的教育方法,是当前德育工作者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公民概念在西方由来已久 ,它直接与国家相连并被认为是政治民主的一个关键因素。西方公民教育的核心 ,就是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公民意识。我国传统上只有臣民而无公民和公民教育 ,民国建立后所实施的公民教育也不成体系。真正将公民教育单独提出并加以强调 ,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立足于公民的塑造 ,培养公民的意识、观念与精神 ,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与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契合,将之嵌入乡村治理,是谋求乡村善治的可行路径。推进协商民主所内在的对公民素养和能力的要求与我国农村公民意识缺失和能力欠缺的矛盾,是当前协商民主嵌入乡村治理所面临的主体困境。公民教育是培育理想公民的最佳途径,协商民主视阈下的农村公民教育应将农民培育成具有主体性及权、责意识,具有参与意识、公民能力和公民美德的现代化公民。  相似文献   

17.
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人才的主要渠道,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工程人才的客观要求,工程人才的公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人才的公民教育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专业教育与公民教育的有机融合;发展继续工程教育,保持工程人才公民教育的可持续性;注重社会实践,强化公民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8.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费孝通教授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在他的早期著作《乡土中国》中把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归纳为“差序格局”,并与西方社会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这一理论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进一步分析传统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之间在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讨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与宗教基础,结合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来分析传统中国的观念在今天是否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行为。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现代的公民国家和法治社会,必须对中国的思想传统进行深刻地剖析和反思。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很值得国人重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乡风文明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乡风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在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需要处理好乡风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多元的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关系,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关系,德育教育与法制约束的关系。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四位一体出发,才能全面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民”的可能性前提是农民能够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培育“新型农民”首先必须激发和提升农民的公民意识,才能使农民与市场和政府的平等对话以及农村公民文化的传承成为可能,进而真正成为“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