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上承汉魏遗风,下启盛唐边塞的诗人,鲍照乐府诗中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并不是单纯地描写边塞风光,而是具有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自身情感抱负的双重功能。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表现下层社会问题,突出不合理的制度,对当朝统治者予以讽谏,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又将自身的情感经验、雄心抱负熔铸在诗歌当中。这使其乐府诗中以边塞为题材的一类诗歌在南朝诗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它强调"审美性",但是"审美性"的历史内涵在很大程度上被抽空,没有很好地做到历史与审美的结合。而且由于过度强调"审美性",导致对于《子夜》这样政治化较为浓厚的作品就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偏见。总之,"重写文学史"以"审美性"为标准,但是依然没有摆脱政治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它强调"审美性",但是"审美性"的历史内涵在很大程度上被抽空,没有很好地做到历史与审美的结合。而且由于过度强调"审美性",导致对于《子夜》这样政治化较为浓厚的作品就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偏见。总之,"重写文学史"以"审美性"为标准,但是依然没有摆脱政治的束缚。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对“青”(清)的图腾化,对“青童”的神格化,使得对“青”(清)的崇拜具有一种超越时间的象征。因此,“青年”的概念很可能原创于道教的经典。“青年”概念不仅符合“长生不老”和“还年”这样一种永续性思想.而且也具备了“积清成青”的道德文化;而“方诸”(镜像)与青童并列,虚像与实像、现实与真实并存的现象,使青年从一开始就有了相互主体性的特征。道教对超越性和道德性的终极关怀,以及其自然史观的历史哲学,使得中国的“青年”概念自原创以来一直是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对作为人的本质的青年现象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5.
刘江 《现代交际》2006,(9):16-17
初入职场的你是不是常常抱怨?“怨”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情绪,当心里怨气堆成小山,不怨反而会憋得慌,怨完心里才会舒服些。从这个角度说,抱怨是一帖心理镇痛剂。但你可以抱怨一时,却不能抱怨一世。如若看啥都不顺眼,看啥都不顺心,抱怨过了头,就会让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所以,与其整天排放污染物超标的怨气,不如修整自己,给自己一帖止怨帖……  相似文献   

6.
“点子”,其为主意、计策、办法之俗称由来已久。而今这个古老的词汇被赋予新的涵义,成为形形色色咨询服务的代名词,而且它本身也逐渐地商品化,卖“点子”、买“点子”、“点子公司”等物事颇有方兴未艾之势。这不奇怪,因为“点子”能带来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点子”行业即咨询业前景如何?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同这一行业将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公司如何才能从中获取  相似文献   

7.
一、“中产阶级”的概念特征 什么是中产阶级?所谓中产阶级,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按一定分层模式划分的、处于中间等级状态的社会群体。然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这一概念的界定不仅因为学者自身所建立的理论框架和所使用的操作标准的差异而存在分歧和争议,就其本身的构成来说,“……职业结构的动态性质和上下运动的社会流动的可能性使得精确地界定中产阶级变得十分困难”。吉登斯指出,“中产阶级这种松散的、非同质性的结合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是自19世纪初以来中产阶级的一贯特征”。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复合性、变迁性和区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女性天地》2008,(4):55-55
好“性”致。不仅是他的需要.同时也是她的需要。下面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所介绍的合适的“助性菜单”——想不到这些平日常见的蔬菜瓜果。就是令你风情万种的法宝。 洋溢青春活力的她 二十出头的女孩子,青春逼人,告别了丑小鸭,跨进了白天鹅的行列,身边不乏众多的追求者。女孩自己呢,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巴不得能牢牢地吸引住白马王子的目光。这时,均衡营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邓晓成 《现代妇女》2014,(10):18-18
新媒体语境给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及文学的审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之一便是“泛文体”现象的出现,如此起彼伏的“咆哮体”、“淘宝体”、“元芳体”、“甄嬛体”等等。潮起潮落的种种文体,一般都体现出“发生的民间性”、“形式的颠覆性”、“话语的搞怪性”、“交流的亲和性”、“叙事的微小性”等特征。其所以盛行,是技术、媒质、文化、心理、文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泛文体”潮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和文体现象,其价值与意义不应作一时的盖棺定论,但必要的自省、自律与他律,也不可缺位。  相似文献   

10.
从目前来看,英语词汇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深受困扰的问题,原本英语词汇从教授到学习应该是具有关联性的,但实际上两者已经出现了脱节的现象。事实上,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对于英语教学本身也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对英语词汇的"板块性"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将其更熟练地应用到英语的日常教学当中,从而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本文对于英语词汇以及英语词汇的"板块性"进行相应的分析,继而对英语词汇"板块性"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文能够为英语教学中英语词汇"板块性"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回贮娇 《职业》2015,(3):125-126
性别差异是学生差异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性施教”是“因材施教”必不可少的维度之一。作为女子学校的英语教师,从贯彻女性教育思想入手,探讨在英语课堂中如何贯彻“因性施教”,希望唤起广大教师对“因性施教”的重视,并将其广泛应用在课堂教育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12.
刘悦笛 《国学学刊》2022,(2):92-98+140
本文聚焦朱熹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行荀学”的问题,反对将荀子与朱熹思想定位为“他律道德”论,也不赞同将荀子之“性”与朱熹之“情”等同起来。朱熹与荀子的接近并不仅是就“客观建构和实践功能”而言,从荀子的“心治情性”到朱熹的“心统性情”更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在心对性和情的治统意义上,朱学才是内在切近于荀学的。朱熹的思想矛盾在于情的定位:未发为性,视理与性为同一,已发为情,情乃性之用,这就既割裂了性与情,又割裂了理与情。如果情直接归于形而上之理,那么情与性几乎也就无差了,如果情被拉向形而下之气,那么情就恐怕无法被性所规约了。荀子也只是处理了消极情感的一面,但是未能处理好积极情感的另一面,但从荀子的“心情性”到朱熹的“心性情”的确有内在衔通的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声唱法的音乐表达方式日益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其自身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人们在其独特新颖的音乐表达方式中享受其中的“美”。在美声唱法中,“美”的体现不仅要求演唱人员具有出色的演唱技巧,而且还要实现演唱者与听众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因此,“美”的体现是外在与内在的互相结合。本文就对“美声唱法”中的“美”的理解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由于“80后”“特别”的行为与心理一直以来都是“大人社会”所关注与议论的话题.自2004年的“韩白之争”后“大人社会”起初更多地从生理的角度对“80后”的“特别”进行评价,且多为负面评价,而后逐渐改变。2008年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制度变迁、传播手段改变等等角度对“80后”的行为进行解读。但是有不少学者在进行“80后”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以下几个问题:1、“80后”是否“特别”,而其“特别”是否具有研究价值。2、怎样解释自1949年以来的不同代际都经历了各自的社会巨变,却只有“80后”保留了其“特别”的群体特点。3、“80后”的“特别”究竟是外部原因导致亦或者是其内部理性思维的产生。4、“80后”作为社会行动者具有怎样“特别”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5.
舞蹈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其本身具有一种优美性和技术性。舞蹈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递舞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价值的传递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舞蹈教学中的审美价值,分析舞蹈教学中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因素,从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希望教育者在舞蹈教学中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舞蹈教学育人价值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6.
明代于慎行在其著作《古城山馆诗集》卷一中有对古乐府有知名论断,他极力反对"后七子"拟写乐府古辞时剽窃临摹的作风,认为他们没有学到乐府诗创作的精髓.于慎行在编纂《古城山馆诗集》时把古乐府放在了首卷,把古体诗和唐体乐府排在卷二至卷五,足以见得他对乐府诗题材源流的重视.于慎行在创作乐府时讲究有继承有创新,他对于乐府的题材、形...  相似文献   

17.
在审美时尚与社会阶级关系研究史上,社会地位衍生审美时尚是最为悠久的模式——财富赢得了荣耀,个人受尊敬的程度与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有关。为了让别人对自己的财富留下印象,财富就必须以金钱力量的形式显赫地展示出来,它要求个体参与夸示性的(浪费的)消费。时尚不是社会地位的来源而只是社会地位的表现。人类文化思想史所表明的相反方向却是:“文化”必先已含有超越特定阶级的全社会公共价值,而后才可能成为阶级争夺的对象。在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18.
拉康的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两性间不具有一种可以通过互补而达成整体的可能;在男女两性于俄狄浦斯情结时期所实现的性别分化与认同中,二者完全遵循着异质性的逻辑框架;男性性欲和以男性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要形成一个"有限整体"而获得其"普遍性",就必须依赖于一个构成性的"例外"作为前提;而女性不能构成具有"普遍性"的"有限整体",因为女性自身及其同男性和社会共同体的关系是"非全"的。伴随着由"例外"及其权威所维系的父权制的衰落,作为这种制度的男性基础之男子气及其在公共领域中的德性品质,也随之衰弱并逐渐淡出共同体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哈姆雷特》塑造出了大量立体、真实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征服了无数读者,特别是主人公哈姆雷特复杂矛盾的性格特点以及与其他人物共同体现出的“痴”性,更是让人深思,不但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物本身的悲剧性,还使得作品整体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基于此,重点围绕哈姆雷特、格特鲁德、奥菲莉娅等人物对其身上的“痴”性进行研究,并以此分析了“痴人”最终的归宿。  相似文献   

20.
今年9月,央视联合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呼吁消除社会歧视,为“老年痴呆”正名。卫生部也表示,老年痴呆症规范名称是“阿尔茨海默病”,但由于这个名字相对专业,普及推广还需要一个过渡。国内已为“老年痴呆”正名,表面上看只是几字之差,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却是巨大的。为“老年痴呆”正名,表面上看只是几字之差,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却是巨大的。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张杰所言:“语言本身就具有潜在的判断性在里面,它是一种标签,会传达给别人一些信息,会影响被称呼的社会群体的自我评价。”让阿尔茨海默病人远离“痴呆”这两个宇,无疑会对他们形成很大的心理安慰,体现社会对这一群体应有的尊重与关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