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苏兰 《今日南国》2010,(9):43-43
世博会注定是这个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开幕以来,无论是参展客流量还是世界舆论报道都证明了世博会对于世界的强大吸引力。众所周知,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人类创意的最大盛会。近150年来,世界上不少最新的科技、理念、文化都始于世博会,汽车、电视、电灯、电梯等重大发明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的。  相似文献   

2.
世界博览会与博物馆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两者都以实物展示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展示的都是人类创造物的精华,两者共同关注科学与文化,都是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艺术理念传播的课堂。这些共性的存在,使世博会与博物馆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世博会不断创新的展示理念与技术对博物馆展示技术的发展一直发生着影响,而博物馆界人士参与世博会筹办,博物馆展览融入世博会之中,是世博会与博物馆两者互为补充、互动发展的体现。历史上,不少举办世博会的城市都曾将博物馆作为整个世博会的一个展示内容来建设,或在世博会后将部分展馆转变为博物馆,部分世博会展品为博物馆所收藏,这不仅仅是世博会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推动,同时也通过博物馆传播了世博会精神,延续了世博会使命。正是由于世博会与博物馆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充分体现世博会与博物馆互动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参与世博会的历史可追溯到首届世博会。在继后的海关代办中国参博期间,世博会场亦不乏中国士宦的身影,为世博史增添了华文的光彩。随着中国士人有关世博会理念的进步,世博强国梦开始升腾,晚清、民国人士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在清理这段历史的同时,不忘述及参与世博会的中国普通民众,藉以提炼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衡量一届世博会的成败与否,有很多标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世博会的建筑,但是往往有很多世博会建筑在展会结束以后没有被好好地加以利用,而是被人们遗忘掉了,这是极大的浪费。那么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世博会建筑,使其能够长期发挥作用是在现今社会发展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往届的一些世博会建筑可持续发展案例的研究探讨,分析世博会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世博会举世瞩目,热闹的世博会里也有经济学现象,有效地利用好微观经济学这个利柄,可以使世博会在获得世界声誉和国家及城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从老百姓角度也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实惠。本文从供求关系、价格歧视、外部性和垄断与盗版几个方面详细地对世博会门票及特许商品定价进行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世博会共包括展览、论坛和活动三大部分,三者都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会核心主题展开.其中论坛是与世博会主题理念、思想成果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个板块,它直接演绎世博会主题,既是世博会精神遗产的集中体现.也是展望世博会未来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7.
温华 《山西老年》2010,(5):11-11
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以及各国先进的工业展品。此后,西方各国对世博会在展示国力和促进技术、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1853年美国纽约世博会,艾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世博     
在世博会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正一步步努力登上世博大舞台。从1851年中国人的身影首次出现在世博会上,到1904年中国正式登上世博会舞台;从1982年新中国正式受邀参加世博会并以国家名义参加了其后12届世博会,到1993年中国加入国际博览局;从2002年中国成功获得世博会的主办权,到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预计有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中国正融入世界大家庭。让我们重温中国的世博之旅——  相似文献   

9.
走进世博会     
世博会从何而来?为什么世博会被称为将人类平凡的生活点石成金的世界盛会?举办世博会有何意义和作用呢?这些疑问在这个板块将一一得到解答。往届世博会精彩回顾将与读者一起穿越时空,回顾以往具有历  相似文献   

10.
隐性市场是伴随着大型体育赛事的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其大多针对商业性较强的竞技体育活动而产生的市场营销活动而言。但随着非商业性大型活动也逐步采用商业开发和品牌赞助策略,隐性市场行为也逐渐将触角伸入到这些活动中。2010年上海举办了非商业性质的世界博览会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其对隐性市场的监管和控制思路值得我们借鉴。由于其非商业性质,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和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一起宣传本届世博会,提升社会公众对世博会的认识,并激发他们参观世博会的兴趣和热情。本届世博会虽然引入了大规模的商业开发计划和品牌赞助体系,解决了一部分的资金来源,但同时隐性市场也相应诞生。世博会组织者需要在保护世博会赞助商的权益、维护世博会的品牌价值与借助社会力量宣传世博会、扩大世博会的影响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既能够保证世博会的理念和内涵能传递到公众,又要限制和防范隐性市场的产生和蔓延,维护世博会的整体形象。虽然在商业化环境中隐性市场暂时无法完全杜绝,但在不能够完全有效地控制隐形市场而导致诸多问题出现的情况下,对隐性市场行为进行疏堵结合、借助法律和行政措施进行监管和治理,效果反而会更实际,并有着客观实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从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及社会效益等角度系统阐述我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及世博会的必要性,并从奥组委与世界展览局规定的相关申办规则、先例等方面分析我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可行性。同时,从我国已经成功举办过奥运会与世博会积累的经验与成熟的风险规避措施等方面,分析我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及世博会的比较优势。最后简要提出再次申办奥运会与世博会的地点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2.
尽管国内对于旅游形象方面的研究不少,但缺乏对世博会旅游形象的探讨.文章以重庆市民为例从旅游形象三个连续链的角度探讨世博会的完整旅游形象.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民对世博会旅游形象的评价都是正面;在世博会的三个连续链整体形象方面,重庆市民认为"美食小吃"、"商机/贸易"、"嘈杂/人多""特色展品/各国珍宝"和"冷漠"也是世博会的形象,而这些在封闭式题项中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13.
木子 《今日南国》2010,(10):60-63
自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举办以来,因世博会而产生了诸多重要的人物。他们中既有国家元首,也有场馆设计者,还有借世博会而推广其发明的科学家……他们丰富了世博会的历史,他们将在世博史上光芒永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上海世博会的横向影响力和纵向影响力,评估世博会带给上海乃至中国的实际经济效应,根据GDP综合效应分析得出世博会经济影响力的一般规律,并提出借鉴国外世博会场馆、园区后续利用的成功经验,延长世博会后续效应,增强"后世博"经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如莉 《华人时刊》2010,(5):16-18
<正>世博会被称为人类科技的阶梯,甚至有"一切源于世博会"的说法。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共作出2000多项发明,其中白炽灯、留声机等都是在世博会上最早亮相,为世人广泛知晓,早在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人们为了聆听留声机表演得排上3个小时的队。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旅游设施配置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10上海世博会超常规模的旅游人流,对上海交通、住宿等接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细分世博会旅游市场的基础上,就上海旅游交通、饭店床位、餐位、旅游公益设施及旅游吸引物的配置作出合乎科学的建议,这对世博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对世博会的成功举行都将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雯雯 《老友》2010,(8):65-65
历史上许多世博会的成功案例为上海筹办世博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尤其提醒我们,世博会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居住环境改善等带来的长远影响需要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前期规划中就应考虑到场馆的后续利用,以及它对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纵览世博会     
《老友》2010,(3):49-49
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现代意义的世博会发源于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萌芽之际。至今,世博会已经先后举办过40多届,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展示工业革命成就  相似文献   

19.
以沈阳世博会的召开为背景,结合昆明世博会后续发展的经验,分析了世博会对沈阳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功能定位、经营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世博会的后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当中国人把热切的目光投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我们发现,中国人自世博会诞生之时就与之交缘。是谁第一个看到世博会?是谁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世博会?又是谁在积极开拓中国的世博事业?往事悠悠,百年追梦,多少仁人志士正是通过世博会这个窗口了解了世界,并感悟到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