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洋务官员,开始了军事近代化的最先尝试,1867年左宗棠、沈葆祯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创办了一系列海军、陆军学堂。八国联军隆隆的炮声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慑,它痛定思痛,决心编练新军,为此正式废止武举制度,并在各省广设各种军事学堂。20世纪初的十年是普练新军、广设学堂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以袁世凯所创的军事学堂最为突出,1902年创办保定参谋学堂、保定武备学堂、保定测绘学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03年创办北洋(保定)速成武备学堂,1905年创办军械学堂、马…  相似文献   

2.
清末湖北共开办军事学堂九所,共培养各类军事人才4500—5000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学堂从招生、录取、管理、教学上均严格要求,并且聘请许多外籍教师,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现代化教育和训练,为培养早期现代化军事人才作出了贡献。而且不少学员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以"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为代表的北洋武备生在清末军事变革中大显身手,创建训练新陆军、改编山东地方军和编练北洋六镇,勤于谋划,躬自实践。因应清末军事现代化对合格将才的需求,北洋武备生主持北洋一系列军事学堂,积极改章建制,培养了一大批学有素养的军事专才,推动了清末军事现代化的发展。伴随北洋集团的崛起,北洋武备生亦逐步形成为"武备派"势力,成为影响清末政局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开辟了晚清军事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新领域,在法规制度、教育训练等方面为各省武备学堂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成法。北洋武备学堂因应了晚清军事早期现代化变革的要求,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军事人才,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军事素质,并为袁世凯所重用,在清末新军编练和军事教育中发挥了重用作用,进而成为北洋集团的骨干班底,对清末民初历史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5.
在清末编练新军的艰难历程中,张之洞大力推进各项军事改革,成为地方督抚西法练兵的楷模。张之洞由改造山西旧军到组建广胜军,逐渐由一介清流而历练为"知兵"大员。张之洞创练自强军,在饷章制度、新军训练和军事教育等方面积极效法西方。清末新政时期,张之洞整军经武励精图治,将湖北新军编练成为规模仅次于北洋新军的一支现代化的劲旅。张之洞的军事思想及其实践,对清末军事早期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军事留学生派遣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解决军事领域人才匮乏的问题,清政府大量派遣留学生到国外特别是日本学习陆军,也有少数留学欧美者。派遣的形式分两种:1、1904年《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颁布实施之前,各省自行选送,以浙江、湖北、江苏、四川等省为代表;2、1904年以后中央练兵处拟定《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从此各省再选送留学生,必须由中央练兵机构统一考选派送。先后共有4批军事留学生分别于1904、1905、1906、1908年被派往日本,进入成城、振武及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相似文献   

7.
甲午惨败,举国震惊,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旨在强国的练兵热潮。国运衰微的清王朝迫于内忧外患的压力,被动地迈开了向西方学习的步子。督练新军,开办近代新式学校,向外国派遣大批留学生,专习武备。从而使清末军事教育的近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当时中国的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鞠北平 《理论界》2008,24(6):126-127
晚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缺陷与外敌的入侵,武举制度已经不能胜任其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它对外不能抵御外敌入侵,对内不能维持社会秩序,甚至成为社会的对立面。随着湘军淮军的编练和军事学堂的开办,替代了武举制度的功能被替代,最终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踊跃投考军事学堂,积极应征新军招募,热烈参与军事留学,掀起一股从军热潮。这一现象的发生,对晚清军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清末军队社会成分来源,使晚清军队建设呈现出新的风貌,有力地推动了军事近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对晚清社会结构、传统军事文化观念、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0.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1909年9月28日(宣统元年八月十五日)。它虽然是一所地方性的军事学堂,但亦是一所比较正规、成绩突出、影响较大的军事学堂。在辛亥前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它不仅培养了数百名懂得近代军事理论与技术,质量合格的毕业生,而且绝大多数学生毕业以后都投身到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中。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在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和各省区人民自发的反抗斗争中,除了依靠袁世凯督编的北洋新军外,还依靠了一支重新整编的反动军队——巡防队。巡防队的建立是清政府最后一次军事制度改革,是仿照西方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建立新式陆军的副产品。在以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虽然对新军有所研究,但对巡防队却很少涉及。实际上,不论从巡防队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反革命作用,还是从西方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在中国普及方面的地位来讲,都有必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刘莹 《理论界》2012,(4):112-115
新军作为晚清政府仿照西方编练的一支近代化军队,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成为推翻王朝统治的主要力量,随后在社会动荡中沦为军阀割据的工具,一步步走向衰亡。新军的兴衰演变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军事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国家体制的改革相一致;必须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掀起编练新军的热潮,地处西北一隅的新疆编练成暂编陆军第35协和伊犁混成协两支新式陆军。新疆新车编练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掣肘性因素,成军历程曲折繁杂。新疆编练新军成效显著,其内部机制展现其现代化特征,成为清末新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新疆新军编练对于辛亥新疆时局影响至深且巨。  相似文献   

14.
王永进 《兰州学刊》2005,(2):253-255
洋务运动使中国建立起一批军事工业,实行军事装备的机械化生产;翻译西方军事著作,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编制与训练方法,加速了军队职能的近代化;开办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军事人才;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王建华 《江海学刊》2004,(5):145-149
两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被迫开启了中国的军事近代化进程。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 ,清政府大量购买德国武器 ,聘用德籍教习 ,并按照德国军制编练新军。在德国的帮助下 ,清军无论在军事装备、军事训练和教育 ,以及军事体制上都有了相应的改观 ,使晚清的军事力量逐步摆脱了落后状态 ,步入现代化之路。德国对中国早期的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鸣岐主政广西时期,中国正值内忧外患时期,为有效地应对西方列强对中国西南的侵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变革措施,包括调整军队编制、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发展近代电报系统和铁路网络。这些举措顺应了世界近代军事变革潮流,大幅提升了近代广西的防卫能力,有效地维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晚清新军的军官制度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军是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以后仿照西方军制编练的近代化陆军。新军军制是与清代传统的八旗、绿营、勇营军制截然不同的具有资本主义特点的军制,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改革中变化较大,影响较深的一个方面,而军官制度又是新军军制中的主要内容。新军官制的建立,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1894年冬到1904年底是新军官制的酝酿阶段:从1904年底到辛亥革命止,是新军官制的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18.
天山南北数目众多的各级各类学堂的创立,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对文化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新疆近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颇具规模的实业教育培养了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起步和发展,为新疆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新疆省官立法政学堂、新疆省官立陆军小学堂、新疆省官立中俄学堂等的创立,在培养了大批军工、商业、翻译人才的同时,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给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为新疆后来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国际军事文化传播是我国对外军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硬实力的软发挥,是军事力量的倍增器和强化国际军事关系、促进军事互信的润滑剂。以弘扬解放军先进军事文化、维护解放军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军事文化软实力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军事文化传播不仅是提升战斗力的有效举措,也是我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此,我国的国际军事文化传播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国家核心利益为最高准则和根本底线,遵循"两个服务"的宗旨,坚持独立自主和以和为贵的原则,为中国全面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军事外交格局提供软支撑,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的实现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电报作为西方的先进技术传入了中国。同治光绪朝,西方人在福建沿海私设陆路电线,遭致民间力量的反对,清政府为平息争端把陆路电线收归官办,并在福州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虽然福州电报学堂开设一年旋即停办,却为中国的电报事业培养出第一批先进人才。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挖掘和分析,重新论述电报学堂开办的始末,在考证福州电报学堂开办地点的同时,也探析了福州电报学堂毕业生在近代电报事业上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