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傅利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有阶级社会,再从有阶级社会过渡到无阶级社会,这是经典作家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本文主要论述了母权制、父权制两大氏族公社产生的条件、内在特征及逐渐瓦解衰亡由原始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历史条件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国家起源是现代政治研究的重要命题,学界的研究分析主要集中于私有制。从经典文献来看,氏族在不同的国家起源模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氏族模式中的原始氏族制度是国家形成的基点并构建其传统形态,酋邦模式中氏族作为过渡承接国家同时塑造了国家禀赋。氏族通过私有制这一介质催生出国家胚胎,它既是私有制的载体又是国家胚胎的母体,在国家成长与建构过程中,氏族在区域建构、管理路径、选举模式、跨地交际上发挥出作用。因此,对国家起源的认识可以回归到作为本源的民族中去,面对建构困境尝试从氏族制度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的传播渠道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在复杂多元的国际传播环境下,利用大众传媒及国家政治和民间的各种外交行为来掌握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权,对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交往格局,成为传播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之一,为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充实了新的内容。文章首先论述了议会外交对构建国家形象的意义,接着对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中的媒体策略及其对外交往的状况进行了分析,随后分析了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与传播对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起到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提出需要不断加强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与对外传播,为我国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及构建"民主、开放、文明、负责任"的良好的国家形象服务。 相似文献
4.
何博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3,7(3):84-87
蛮人占领罗马帝国,从而揭开了欧洲封建时代的序幕,“征服”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我国古代的周灭殷商,实际是一次弱对强的征服;周初,新生的周政权对内对外安全都面临巨大威胁;为巩固统治,周初统治者实行了大分封……,最终封建主义在西周形成。这是“征服产生封建主义”在中国历史中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苏仁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出版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重要产业 ,从知识创新的思想资源 ,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 ,知识应用的桥梁和纽带 ,国民教育的知识载体 ,知识产业的重要领域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出版的重要性及其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乐水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综观人类的历史,在公元十五世纪末西欧诸国的“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各地的相互关系是相当松散的。有的地区(如美洲、澳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非洲,等)甚至几乎完全与外界隔绝。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认为,当时亚欧大陆上的文明是全世界人类的最高文明,而亚欧大陆上的历史发展也就基本上代表着当时的世界历史潮流。然而,我们看到,在十五世纪以前,那些游牧于中央亚欧地区的,被希腊人和罗马人分别称为barbaros和barbarus(义为不开化的人、无教养的人、野蛮的人,等等)的人,被中国人称为戎、狄的人,都对整 相似文献
7.
血缘组织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没有遭到破坏,而是作为国家建立的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古代国家的这种独特产生方式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导致了血缘伦理的政治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古代专制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使得国家时期的家庭组织具有规模可观、功能强大、结构复杂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8.
高振远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8,(4)
在民间文学领域里,流传二字是人们经常提及的,或许因为它太“一般化”了,尚没有文章过问,偶尔有人谈到,那见解也未必中肯。我以为对民间文学来讲来,流传的意义和作用无论怎样估计也是不过分的。仅以民间故事为例试之论说。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保险制度结构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保险制度的安排与其他国有金融制度一样,也是由中国特定的二重结构下的制度集合所内生的.从解放至今,我国保险业经历了巨大变化,商业保险曾在中国消失了20年.1979年以后,保险业又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年均增长率达34%,这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切都可以从制度变迁理论中得到解释和证明. 相似文献
11.
12.
邢悦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文章首先利用哲学、文化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建立了一个解释“文化”自变量与“对外政策”因变量的理论模型,总结出文化在对外政策中的定位、定向、规范和认同功能,然后将文化——对外政策分析模式运用到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中,探讨了美国对外政策在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特点。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对外政策可以理解对外政策的内涵和深层动机,但不能预测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 相似文献
13.
从推动国家统一到谋求对外扩张──英国重商主义思想嬗变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光耀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5):41-44
英国是第一个实现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国家,重商主义作为英国社会传型期的主要理论形式,其发展特点直接影响英国的社会发展。本文认为,在奉行重商主义国家中,英国之所以能率先成为工业化国家和海外殖民帝国,其重要原因在于英国的重商主义嬗变取得了成功,而其成功的秘密在于重商主义从早期向晚期的演变发展与 社会的变革及国家的政策走向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和协调。 相似文献
14.
刘爱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目前,我国已同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世界各地人民进行着友好往来和经济贸易。然而,回顾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居住在我国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曾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对外交通,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地人民的联系,作出过卓绝的贡献。本文就此作一探讨,错漏之处,请读者匡正。 相似文献
15.
林庭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特点和优点.”我国政治制度这一特点和优点,决定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认真研究和大力宣传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对于当前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团结一 相似文献
16.
从柏林大学的兴起看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艳萍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2):89-92
19世纪,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柏林大学应运而生.柏林大学的兴起与成功,不仅对德国高教和德国国力的增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把其视为国家富强的基础的观念的确立产生了无法替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55年,杨锐华出生于中国陶瓷名镇——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父亲是个工艺美术师。1972年,初中毕业的杨锐华进入当地的运输公司拉起了板车,当上了搬运工。渴望改变命运的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拜师学画。半年后,杨锐华因为会画画,被调去做木工。随后,热爱陶艺的他,师承当地几位名家学习陶塑。1975年10月,在师父们的建议下,杨锐华进入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从南京艺院结业后,他又到清华大学进修了一段时间。此后,杨锐华的陶艺设计渐入佳境。1978年,他被调到当地的工艺厂。 相似文献
18.
从田间乡野到国家舞台——民族国家视野中的原生态唱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岚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7(3):34-37
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首次新增了原生态唱法,很多少数民族选手在比赛中大放异彩,这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透过青年歌手大赛,通过追溯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民族国家的视角分析了国家如何通过主流媒体以宣传民族文化来强化民族认同,同时又以主流文化对他们进行规训以培育他们对于国家的认同,这与几十年前吴文藻先生民族与国家两分但多民族共同整合于一个国家体系的提法可谓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9.
张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2):116-124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不仅取决于经济这样的硬性因素,而且需要依靠文化的柔性展示。享誉中国文化半壁江山的民间文化,在对外构建国家良好形象的传播中具有六个方面的优势: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头活水;民间文化充满草根魅力;民间文化的东方神韵充满吸引力;民间文化会讲故事润物无声;民间文化和而不同;民间文化助推实现中国梦。即中国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之源,其特有的根源性、大众性、差异性、亲和性、调适性和融通性等特点,注定它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树立良好大国形象的文化使者。 相似文献
20.
方芳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Z1):4-6
本文首先从中原优越的地域条件来分析中原文明在周边各族中的领衔地位,从而说明中原文明对周边各族的强大的吸引力。在吸引和被接纳的过程中,中原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相互学习磨合,最终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统一体,从而从民族的历史渊源来说明民族融合在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功不可没。另外也从各王朝处理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的设立以及民族迁移来说明民族融合对各族“统一”观念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