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候变化及其对历史的影响是目前环境史研究的方向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讨气候变化对历史的影响成果不断出现,但研究水平大体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随着环境史的兴起,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视野扩大,区域研究呈现活跃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以自然法为跨库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共得374条文献信息,其中核心期刊登载63篇论文,优秀硕士论文21篇,博士论文7篇.经过对文献的分析,对自然法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自然法源流的全景分析,名家专题的自然法思想研究及以中西比较视域下自然法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六个方面就独龙族的学术研究状况作了综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农业旅游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旅游是以"三农"资源为依托,由国家、企业和农民参与经营与服务的旅游业形态。笔者综合国内现有的理论文献,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农业旅游研究的一些代表性观点,总结了农业旅游的概念、动因、特征及开发类型、模式、相关理论基础等,指出国内农业旅游开发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我国的农业旅游研究重点将是: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好农业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如何调整好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农业旅游产品布局;如何结合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协调发展农业旅游。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国内土家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涉及土家族族源与形成年代、哲学与宗教、政治与军事、旅游与区域经济、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社会文化与习俗、民族医药和民族体育等内容.本文试就十年国内土家族研究做一总结,以促进国内土家族研究.  相似文献   

6.
海南黎族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是黎族的主要聚居地,20世纪初至今,海南黎族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纵观国内的学者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40年代,国内黎族研究兴起,对黎族“志”和族源的探讨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以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为主的黎族研究,沿着“志”、“史”两条线索展开;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黎族研究蓬勃发展,多领域、宽视角的民族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应对法》(建议稿)初稿首次引入"法律责任"章节,初步展现通过法律责任机制设计引入国家强制力保障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及行动实现的愿景。气候变化应对的法律责任设计应当针对气候变化法的特质——软法条款与硬法条款共存,立足于已有法律的拓展与提升,兼具国内法与国际法两个相互影响的向度,利益保护与利益促进目标并重,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确认了生态市场经济的正当性,量体裁衣地构建富有规制实效的机制。明确在气候变化应对法中法律责任的设定具有必要性,法律责任的设计应整体定位于综合、协调与创新,法律责任的形象应为带着镣铐舞蹈,法律责任的价值功能应为惩罚、补偿与引导并重,法律责任的规制强度应为宽严适中。  相似文献   

8.
国内普米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米族的研究颇受学术界关注 ,成果不少。本文从历史、社会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就普米族的学术研究状况作了综述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迅猛发展,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颇受国内学者们关注.文章在梳理国内学界民主社会主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剖析了现有研究的三个新特点,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基本趋向.这既可为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也能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增强自信.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主体的研究近几年来成为国内翻译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翻译主体研究分两个阶段——传统研究阶段和现代研究阶段。传统研究阶段大致从古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其有三个特征:研究是潜意识的;研究范围是有限的;理论的阐述方式多是条目性或列举性的。现代研究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其有两个特征:理论意识明显增强;研究涉及范围更广。这一工作可望使人们对国内翻译主体研究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也有助于国内翻译主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三江源草地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三江源地区河南站﹑甘德站﹑同德站﹑玉树站﹑曲麻莱站﹑伍道梁站和玛多站等7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Tha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分析了三江源地区2002-2010年以来草地净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及其时空差异变化,并分别建立了气温、降水量与气候生产力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三江源区域的生产力变化方向及其生态经济发展策略。结果表明:近9年来,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气候总体趋于暖湿化;在该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草地生产力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增加趋势,并且三江源草地的生产力主要受气温的影响,但降水是影响生产力增加的关键因素;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以及丰富牧户的收入来源是促进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与气候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新证据显示:北方长期大规模排放温室气体所引起的全球变暖正在富国与穷国、富人与穷人之间制造生存不平等和发展不公平。在此情形下,旨在确保国家间平等分享气候惠益并公平分担相关责任的气候正义正式生成。为了促进气候系统的正义之治,有必要创建三大国别性的气候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气候正义的实践模式,以在气候变化时代促进国家间和个人间的发展公平。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经济学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们尝试以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气候变化的特征,寻求控制全球变暖的解决之道.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类: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研究、代际公平的研究以及国际公平的研究.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和评述,将为我国的相关研究和气候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在最近几年逐渐成为显学,各种学科的加入使得气候变化的研究变得异常活跃。然而在众多学科中,社会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却始终徘徊门外,特别是中国社会学更难作为研究气候变化的生力军。本文从社会学自身发展的角度解释了社会学缺席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原因。并且就气候变化自身的性质分析之后,对社会学介入气候变化研究的可能性做一个客观性的推论。接下来对气候变化之下的社会学需要考虑的一些议题进行讨论。最后,本文强调社会学介入气候变化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社会学家观念上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进行了不懈努力,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减缓气候变化”给予了高度关注,却对“适应气候变化”重视不够。直到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路线图”,才明确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减缓气候变化”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气候变化适应问题的一般分析,在探讨适应、减缓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考察了国际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及进展,以期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借鉴经验和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剧增,二氧化碳大肆的排放,导致了臭氧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世界气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全球气温升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愈演愈烈。面对全球变暖,如何运用法律机制确保低碳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探索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的完善机制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17.
WTO气候变化诉讼第一案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政策与WTO规则存在较大的冲突,加拿大可再生能源/固定电价案是WTO体制下气候变化诉讼第一案.从专家组和上诉机构针对该案所发布的裁决来看,依据WTO的相关规则特别是补贴规则来看,一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补贴措施引发诸多争议,如补贴主体的认定、财政资助的判断和利益的分析等法律问题.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补贴措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在现行的WTO规则下,气候变化补贴政策的合法性存在不确定性,WTO补贴规则亟待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气候变化现状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 ,自 2 0世纪 50年代以来 ,我国年平均气温已升高了 0 68℃ ,其中黄河以北地区平均升高了 0 8~ 1 2℃ ,黄河以南地区平均下降了 0 2~ 0 8℃ ;而北方年降水量减少 ,南方却增加 ,南涝北旱加剧。经模拟预测后认为 ,我国从 1 987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 2 0 1 5年 ,将于 2 0 1 6年转入低温期 ,2 0 39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 2 0 2 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 2 0世纪 50年代升高 1 68℃ ,西北地区平均升高 2 2 2℃ ;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 2 8mm ,北方变化不大 ;2 0 30年海平面将升高 5 3~ 1 4 2cm ,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界对于人口迁移是否属于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有正反两方面的观点。赞成者认为,迁移可以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迁移是移民的生计策略;迁移带来的收入有利于迁出地的社区和家庭适应气候变化。反对者认为,气候变化引起的迁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失败,需要采取控制措施;迁移的结果通常是不理想的;强制性违背了受影响人口的意愿;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策略。通过对我国气候移民实践的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影响人口迁移动因,具有多元性,包括个体与家庭、政府干预和外部环境因素;迁移形式具有多样性,包括自发性、激励性和强制性等;在适应气候变化措施中,迁移与工程、技术性措施同等重要;迁移效果是非线性的,取决于移民政策与规划的制定、资源的整合与互济、工程的实施与管理、政府的移民理念等。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将气候移民纳入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强化气候变化风险管理、为人口迁移与安置创造条件,逐步规范和完善迁移与安置政策与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