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的"在偏正结构"N1+N2"中的使用规律是N1与N2之间为领属关系时,需要用"的";为非领属关系时,一般不用"的".虽然插入"的"后的"N1+的+N2"会有歧义,但是这并不违背"的"的使用规律作为领属关系,"的"不可少;作为非领属关系,"的"以不出现为常.作后一种理解,出现"的"是出于语用上的考虑对作为属性的N1的强调.N1对N2的领有包括两种情况既可以对表示具体的人或事物的N2的领有,又可以对表示某一抽象属性的N2的领有.  相似文献   

2.
“有 N属性”不是表示一般的领有关系,而是表示“N属性 A”,即表示具有该属性的某种特征,这类结构是形容词性的,它们可以受程度副词“很”、“最”等修饰。“有 N属性”这一语义语法特点可以作为判断属性名词的形式标准。有些由属性名词跟“很”组合而成的“很 N属性”结构其实就是省略了“有”造成的,如“很个性”就是“很有个性”的省略形式。  相似文献   

3.
“没有N的N”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还可以独自成句、做文章的(小)标题,N大多为双音节的抽象名词。“没有N的N”中的“N”是不同层次的,前一个“N”是一个原型范畴,是指典型的“N”。后一个“N”是一个非原型范畴,是边缘成员,表示不是典型的“N”。本结构多用于口语,具有较强的陈述性。与“没有N的N”类似的结构还有“不是N的N”、“不X的X”、“毫无N的N”等。  相似文献   

4.
"N1的N2"比喻结构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N1的N2”比喻结构的审美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结构形式的创新美;(2)个 性化比喻的新奇独特美;(3)具象性比喻的错综变化美;(4)抽象性比喻的含蓄美。独特的审美价值使该类比喻独 树一帜,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系统功能句法的角度分析英语中“N+to+V”结构中的动词与名词的关系。本文主要区分了四类“N+to+V”结构,并就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从形式入手分析,但研究的重点在于语义和功能,同时也探讨了名词词组以及小句复合体小句间关系等问题,并再次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指导语言学习与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探讨“准 X”结构的特点入手,着重区分了“准”的两个语义类似义和逼近义。认为逼近义的大量运用是类前缀“准”活跃的原因,词典中应收录此义项。最后把两个构成连贯语义表达形式的“准_2 N”和“N 了”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形式对应上的异同,找到能进入“准_2 N”的“N”语义、认知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V双+N单”的性质及表示偏正关系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V N”的组合可以表示动宾关系,也可以表示偏正关系,但前者是一种优势选择。可是当“V”和“N”进入“2 1”的韵律模式中后,就具备了表示偏正关系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8.
“V+N+的+O”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N+的+O结构有甲、乙、丙三种格式,其句法来源是V+(N+的+O)、N+(V+O)和(V+O)+N.甲式为V+O的自然扩展式,N是领属定语;乙式和丙式为N强制性地裂割V+O并插入其中而造成的离散式,N是准定语.为了满足语用需要,N从主语位移至定语位,N+(V+O)变换成乙式; N从宾语位移入定语位,丙式成为被抑制格式(V+O)+N的一种自由的补偿形式.对同一语义结构的不同句法形式进行选择,是语用平面的核心内容;同义句式维持着语义平面动核与题元关系的大同,体现着语用平面不同交际需求的小异.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的“N N”结构是指“君君”、“臣臣”一类的主语和谓语均由同一个名词构成的句法结构。先秦汉语“N N”结构中的“N”只能是单音节,“N N”结构具有很强的粘合性,具体表现在“N”的前后均无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的成分。“N N”结构一般成对出现,前后对举出现的“N N”结构中的两个“N”意义相对。“N N”结构不能独立成句,或者充当主语,或者作复句的前分句。汉代以后,“N N”结构的粘合性减弱,并且出现了一些新语法功能,比如作谓语、定语、补语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能够进入“N N”结构框架的“N”全部是具有强社会性语义特征的名词,其社会文化附加义是“N N”结构之所以成立的最根本的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以往研究中可以发现,“N1是AV的N2”结构有些时候会存在歧义现象。以配价理论为基础,论证这类句子歧义的生成大多是由两种原因造成:一种是由于中心动词和与其共现的配价名词之间出现了复杂的语义关系;另一种是由于中心动词和隐省的配价名词之间出现了复杂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法学界对"NP1的NP2"结构的内部语义关系已有比较全面的分析,除表领有、属性两大类之外,部分NP1与NP2之间虽然在结构形式上表示领有关系,但并不能真正表示领有关系,造成该结构形义对应的失称,如"王刚的主席",这类结构的内部语义关系可称之为"伪领属关系"。但在根据结构主义语法"向心结构理论"认定"NP1的NP2"结构的中心语时,却遇到这样的矛盾:可以用NP2指代前两类"NP1的NP2"结构,但不能指代表"伪领属关系"的"NP1的NP2"结构。问题的症结在于认定中心语时采用了句法、语义双重标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将句法和语义剥离开来。根据生成语法的短语结构理论,在"NP1的NP2"结构中,NP2是它的语义中心语,"的"是它的句法中心语,这一结构是一个标句词短语,整个结构具有的[+N]语类特征是由句法中心语"的"的语类特征所决定的,而并非NP2。  相似文献   

12.
"N1+N2+V+的+N3"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它因充当句子核心成分的词类不同而结构有别.其语义特征是强调突出话题N1的行为或性质的程度超过N3的程度,句义大都带有贬义色彩.该句型的运用受到语用特征的制约,其语用特征有两点一是用于评价或议论某人的缺点,二是用于评价或议论某人的嗜好.  相似文献   

13.
比喻性"N1的N2"定中结构的甄别与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性"N1的N2"定中结构在现代诗歌、散文中大量涌现,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但以往的研究对其关注不够,并在认定该结构时有不够准确的情况.本文通过语料调查增补了大量新鲜例句;对非比喻性"N1的N2"定中结构进行了排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谓词隐含理论,通过还原该结构的谓词,提出了认定该类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表述功能和表情功能。当“N所V”结构表示判断、陈述一个客观事实的时候,就体现了语言的表述功能;当“N所V”结构表示被动、表达一定的情感,即表达不如意或如意的主观感觉时,就体现了语言的表情功能。表示判断的用法最先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字的功能发生变化,叙事视角发生改变,导致说话人的情感发生转移(移情),从而使“N所V”结构可以表达不如意或如意的主观感情,这是“移情”这一主观化的产物。这种用法较多见于汉译佛典,与梵文原典有直接的关系,佛经翻译对于“N所V”结构表示被动的用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评析了20世纪汉语语法学界关于“N的V”短语研究的主要成果,由“N的V”的结构研究、“N的V”的功能研究、中心语“V”的语法性质研究、几点启示等四部分组成。一百年来,语法学方法的嬗变推动了“N的V”研究的不断深化。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存有较多的分歧,如“N的V”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类型、“N的V”及其中心语“V”的语法性质等。“N的V”的分歧从本质上讲是如何认识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性词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的性质和特点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汉语动词、名词转类的问题。目前,汉语动词的分类存在缺陷,应该根据能否充当谓语把汉语的动词分为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两大类。如果把“N的V”放在非谓语动词这一范畴中进行研究,分歧会逐步减少的。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中的“V1 N V1”式述宾结构 ,乃是久已沉淀于近代汉语中的一种罕见而鲜活的句型。至今尚未有人揭示过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对现代汉语“V2 N”、“V1 N”等述宾结构的形成所起的重大影响。本文从汉语语法发展史的角度 ,探索这种句型的内部组合特征及其转换生成“V2 N”、“V1 N”等结构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比N还N"的结构特点和修辞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N还N"是一种变异格式,经常出现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有其特有的结构特点和修辞功能.本文通过考察格式中前N与后N在句法功能、语义表达方面的差异和能进入本格式的语义条件揭示其结构特点;通过与常规格式"比N还A"的比较揭示其特别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汉语中的"N的V"结构成立的情况,并列举了N与V的语义关系以及"N的V"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歧的办法,指出该结构从整体上看是名词性的,其中V脱落了一些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上古“属”为“连接”义的“Y+属(+于)+X”结构具有向领属结构发展的天然优势,随着其中的Y发展为定指的具体名词、X为控制Y的指人名词,语法化为Be型领属结构,其来源属于目标图式。历时来看,该结构是谓词领属表达中的次要结构,其中可以出现的谓词有多个;在典型的两大领属关系中,主要表达占有领属,不表达领有者为无生命体的整体—部分领属。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视角看"整(个)+N"和"全+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区分“全”和“整”的词义,详细分析“全”和“整(个)”各自所修饰的名词类别及其离散性、完形性特征,以及“整(个) N”和“全 N”的表意侧重点及不同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