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改变传统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一、改变传统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林海燕 《生存》2020,(7):0183-0184
德育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教育活动。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德育的实施才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继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助力。作为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著称的我国而言,道德与思想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德育为先是整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要求。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融入德育教育也是教学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7):84-86
农村移居城市青少年的"价值观自信"的养成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素质教育成果的时代特征,把"价值观自信"融入农村移居城市青少年"国民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素养教育"全过程,转化为其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则是确保农村移居城市青少年健康成长、优化我国当前素质教育成效的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至今已有五十年的历史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是我国对教育改革的又一战略举措。在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的同时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更是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作为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 ,我意为体育教育工作的好坏 ,关系着一切发展的基础。目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时尚”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体育工作者都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怎样在未来体育教学中实…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基本范畴,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八荣八耻”的精辟概括廓清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应试型"人才转变为"素质型"人才的现代教育观,已普遍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具体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究竟要发展学生的哪些素质,有的教师认为生物学科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或者是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上渗透一点德育内容.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我认为高中生物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之际,秉持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思维态度,有必要运用其"意向反思"方法对高校德育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现象学反思.反思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德育存在三方面的"倾向性",即德育理念的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德育实践的认知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德育话语的权威主义和思辨主义倾向.为此,必须要着力推进高校德育"回到生命本身""回归生活本身""落到教育情境中去".唯有如此,高校德育才能找回"初心",更好地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这既是教育现象学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基本启示,更是遵照"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基本精神,促进高校德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民族强盛,源于教育,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未来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一代抓起,进行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0.
陈向华 《社科纵横》2012,(4):164-165
"乐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美育促进德育,进而养成理想人格。先哲的理论与实践对今天提倡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素质型人才,都是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传统乐教在文质、成德、成人、合同四个方面的理论尤其精要,可以对当前素质教育予以启示。  相似文献   

11.
盖春梅 《生存》2020,(14):0223-0223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渗透非常重要。本文以新课改教学为背景,立足于国内小学德育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文章的主要写作目的在于为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质量的提高做出一定的贡献,并为相应的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12.
浅谈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娟 《社科纵横》2005,20(1):155-156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才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这就对整个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素质教育正是适应时代发展 ,对传统观念中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等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研究基础上提出的 ,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最主要的场所 ,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劲松 《社科纵横》2007,24(4):163-164
近几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同时,中国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民族地区建设和西部人开发提供智力支持。随着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和个人素质偏低的现象,研究生德育现状令人堪忧。本文就当前民族院校研究生德育现状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对策,以有助于提高新时期民族院校研究生德育状况,培养更多的合格社会主义人才。  相似文献   

14.
崔双玲 《生存》2020,(3):0087-0088
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十八大以后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断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优秀,让他们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素质教育理念下,我们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书籍,尤其是课外书籍。  相似文献   

15.
向前 《社科纵横》2006,21(5):136-137
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素质教育的教育宗旨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注重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平衡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挥。在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而所谓信息教育,就是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核心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改革的转折期,这一时期就决定着我们加快发展教育,并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这一正确的轨道上来,提高全民族素质,乃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必有之路.  相似文献   

17.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培育是我国推进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主要方式。广州市越秀区是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越秀区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幸福越秀"为主题,整合街道社区教育资源,发掘、培育一批具有越秀本土特色的社区学共体为载体,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我教育,以社区学习共同体吸引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和品牌影响力,推进基层治理不断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是现代管理艺术的精髓,成人高校的教师应该熟练地掌握运用这一艺术,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合格人才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是新时代教育的应有之义。加强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能确保研究生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研究生教育高质量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重在聚焦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使研究生不断受到党史精神的洗礼;聚焦党史学习教育的制度化实施,使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得到制度的保障;聚焦党史学习教育的多形式推进,不断增强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刍论新形势下如何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正 《学术交流》2005,(1):190-192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作为高等学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意见》精神,坚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从而,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