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许波 《社科纵横》2014,(12):126-129
苏舜钦一生以经邦济世为志,故其为文主张归于道义,而道与义的惠泽又应及于民物,反对空言,主张为文切事致用。诗文皆主复古,于文提倡韩柳古文,论诗则继承《诗经》传统。风格上提倡豪迈雄放,又不废平淡,行文重自然,反对雕琢。他的诗文创作很好地实践了这些文学主张,促进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他所创作的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豪放词,为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谩志》)长期以来,这首豪放词中的杰作不仅被选入大学和中学的课本,而且一直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对象。在论述该词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一些研究者对该词的词句  相似文献   

3.
对于李清照的创作道路,一般皆以“靖康之难”为划分前后两期的界限。但是对她的词为“婉约”和“豪放”,学术界并非众口一词。我们考察了李清照流传至今的诗词,认为她的创作道路应是出于“婉约”而入手“豪放”,先“婉约”而后“豪放”,走的是一条由关心个人身边事物,侧重自我感情的抒发,到关心家国安危和民族命运,侧重忧国伤时的感情倾吐的道路。她的《词论》是宋代词坛上第一篇重要的词学专论,对后代词的发展,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是文学批评史和词学史的重要文献。《词论》以词“别是一家”为立论准…  相似文献   

4.
云间词派乃清初词学复苏之始,这一词派的词学理论主体便是复古主义,而最完整地建立了云间词派理论体系的则是陈子龙.事实上云间词学复古理论与诗文复古主旨一致,以树活色生香之南唐北宋词为正统,并有一套言情极致的古典审美标准和创作观.后期宋徵璧有所开拓,但此时云间主体门径渐窄,甚至独取五代,摒弃北宋,致使云间词派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5.
论稼轩词的风格──格式塔的启示蔡起福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风豪放沉郁,苍劲悲凉,历来被人赞颂。对于他的豪放词风人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或称之为“词论”,或评之为“以文为词”,或贬之为“别调”、“变格,”或责之为用事过多,等等。我认为要正确认...  相似文献   

6.
据“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并及《月小山房遗稿》、《兰墅砚香词》、《兰墅制艺》的相继刊行,高鹗除去补续《红楼梦》后四十回外,并有诗文传世,也是为人们所知的。尽管高鹗的会试同年对其续书有那么一点一鳞半爪的叙忆,只因多用模糊语言表述,不是过于简略,便是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概括婉约、豪放之别和对词发展史进行宏观考察的基础上,指出:词初本具“豪放”之一体;流为“艳科”是词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在“艳科”成为词坛主流的情况下,“豪放”一脉也未尝中断;豪放词的“再生”是“复归”表象下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江西临川人,北宋后期有名的婉约派词人,有《小山、词》传世。 (一)“古之伤心人也” 晏几道生活在北宋王朝逐步走向衰亡的悲伤时代。他的《小山词》以秀婉凄艳为其特色,与他同时代的苏轼、秦观、贺铸等人的作品也都难脱凄清悲凉的格调,这与时代特征有着密  相似文献   

9.
在名家辈出的北宋词坛,周邦彦本是成就杰出的一位。但在一段时间里,由于许多论者胸中横亘着“豪放”“婉约”、前者进步后者落后的成见,这位一生与歌儿舞女多所交往、词风婉约细腻的词人,便受到了不公允的对待。给人们的印象仿佛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反派角色似的。正是针对这一状况,刘扬忠作《周邦彦传论》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对种种有关周邦彦的不实之词和非议之论加以辩驳澄清,力图还一个真正的周邦彦给广大读者。我将此书细读一过,觉得作者的目的是达到了的。《周邦彦传论》一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述周氏之生平及文学活动,根据现在能搜集到的资料,从其出生与家族说起,叙及学历、仕宦、交游,特  相似文献   

10.
无可奈何花落去──以文本为基点论王国维《人间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专作情语”的开拓而使一系列作品体现出一缕不同寻常的异质,求异出新而使词的出路与诗接轨出现词的诗化,“力争第一义”最终使词成为演绎哲理的符码。在取径唐五代、北宋小词的基础上希望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以实现作词的宏大理想,然而他在回归途中似乎愈走愈远,一小部分最能体现《人间词》西洋哲理特色的作品,在艺术上经不起推敲。《人间词》向五代、北宋的回归是失败的,王国维最终未能实现他恁高的创作祈愿。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游黄冈赤壁时,以磅礴的才气,奔放的豪情,生花的笔触,写下震撼北宋词坛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脍炙人口,久负盛名,连“念奴娇”这一词牌名也为人称作“大江东去”、“酹江月”。诚如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所说:“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以这首词为代表的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正由于苏词别开生面,不同凡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创造出豪  相似文献   

12.
王小舒 《求是学刊》2001,28(4):80-87
过去学术界将北宋诗文改革的对象一般视为形式主义文学 ,这是不正确且不客观的。宋初文学自有其不可抹煞的审美价值。然而并不能因此否定诗文革新运动本身的意义 ,这场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确立一种支撑士大夫生存信念的文学精神 ,该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危机的产物 ,带有明确的功利倾向 ,但本质却是指向人的内心的 ,是一种审美化的生存观念的体现。宋代文学的主流正是这种精神的派生物  相似文献   

13.
张仲谋 《阅江学刊》2013,(3):106-115
明季词人卓人月和徐士俊共同选编的《古今词统》与陈耀文《花草粹编》、沈际飞《草堂诗馀四集》等共同代表着明代词选的水平与特色。该选本努力超越流行数百年的《草堂诗馀》的范围与手眼,并试图建立一种大一统的词史统序,即合古、今为一体,而着意强调今词即明词的地位;合婉约、豪放为一体,意在打破嘉靖以后贬抑豪放独尊婉约的倾向;合词史百汇于一体,既开拓了选源也丰富了词史。这是对《草堂诗馀》系列选本长期垄断词坛的反拔与重构,对清初词坛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 李清照的作品散佚严重。前人在辑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六十年代初,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的《李清照集》除诗文外,共得词七十九首(其中三十五首词因被人怀疑不是李清照的作品而列为附录),搜罗可称丰富。不过,《李清照集》附录中几首词的辨伪性质的案语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词后的案语说:“词意肤浅,不类易安他作。王鹏运已疑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词后的案语说:“词意浅显,疑非易安作。”只以“词意肤浅”或“浅显”为据,便疑非李清照所作,显然是不能使人信服的。 所谓词意肤浅,无非从词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一位“多才”而又“全能”的文学艺术家,他对我国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的发展,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论诗文,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词,他和辛弃疾并称为我国杰出的词人;论书法,他是“颜、柳、殴、苏”唐宋四大家之一(也是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绘画,他是“文湖州竹派”的中坚分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晚年曾知杭州,在《咸淳临安志》中有着明确的记载。然而,范仲淹早年还曾两次短期到过杭州,并写下了不少诗文。这些事实,则是鲜为人知的。笔者在撰写《范仲淹诗文编年校证》时,涉及到这些史实,现考证如下,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以下简称《文通》)问世近九十年了。在此期间,人们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共同的认识,但也始终存在一些分歧意见。仅以近年来有关论著而言,对《文通》的字类问题就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文通》中“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互见,二者是矛盾的,有人认为《文通》中“字无定类”不是“词无定类”,因而《文通》不存在“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的矛盾。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感到:对《文通》中“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的来龙去脉作一具体分析,进而讨论二者的关系,对于正确了解《文通》乃至从事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8.
李利军 《社科纵横》2004,19(5):148-149
徐渭作为晚明文学解放运动的先驱 ,以坚决的姿态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他倡导的真情、本色、独创的诗文创作观推动了晚明文学革新运动。研究这一诗文创作理论 ,对于了解晚明文学思潮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星 《社科纵横》2001,(3):69-70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诗人 ,也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共创作诗歌大约二千七百多首 ,其中《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部分诗 ,是作者在其文学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他本人也非常重视 ,亲自把《和陶诗》编纂成集 ,并让其弟苏辙为之作序 ,“以遗后之君子”。 (《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苏轼与陶渊明相去六百年。但陶诗经过这么长时期的流传 ,却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特殊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苏轼《和陶诗》的成因作初步的探讨。苏轼创作《和陶诗》 ,受到北宋时代…  相似文献   

20.
敦煌遗书保存的唐人抄卷《云谣集》及其数量相当可观的曲子词,原卷所题很不一致,或称“杂曲子”(如云谣集杂曲子);或题“曲子”(如曲子望远行、伤蛇曲子);或称“词”(如剑气词、斗百草词)。早在本世纪初,当人们从敦煌遗书内发现这部分词作并进行整理校录的时候,其名目又有“佛曲”、“俗曲”、“曲子词”、“曲”“小曲”“词”之别,其后任二北统称之为“歌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