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在近15年的演进过程中,存在农业增长缓慢,基础不稳;工业化程度较高但工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不明显等问题。为了实现产业结构演进的合理化、高级化,黑龙江省应该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工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保证农业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指出:“根据国情,我国对国民经济按三次产业作如下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此以外的其他各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如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发展第三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从世界经济发展好的国家情况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都迅速崛起。其具体表现: 一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超过本国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部门的不断开发,农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逐渐下降,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所反复证明了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农业劳动不仅对于农业领域本身的剩余劳动来说是自然基础,……而且对于其他一切劳动部门之变为独立劳动部门,从而对于这些部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自然基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适合于一切社会的普遍规律,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个规律也依然存在并继续发生作用。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工业的蓬勃兴起,商品流通的迅速扩大,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的现象。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其实质是什么?通过什么措施来协调农业和非农业的关系,使整个地区的农村经济得到突破性的发展?本文将结合温州市的情况就上述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一农业萎缩,是指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由于农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务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的收入与务农收入之间的差别拉大,农民经营农业的兴趣下降,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思想上的轻视,农业投资的减少,农村青壮劳力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生产经营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市场既是交换关系,又是交换场所。市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作用是: 第一,市场价格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指示器。这里讲的产业结构,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或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及它  相似文献   

5.
一、多功能中心城市一般都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作为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创造有形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制约着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而第三产业又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各种服务,为发展商品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化生产迅速提高,客观要求第三产业提供更多、更好、更全面的服务。这必然导致资金、资源、设备和劳动力迅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三次产…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出发点的再思考 以往经济理论界关于第三产业的讨论,存在着这样两种主要倾向:一是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提出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要求着眼,通过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统计数字的对比,来论证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迫切性。我认为这种论证方法只能得出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一般性要求,而在实践中很容易导致不顾国情、不分主次的第三产业全方位铺开的局面,显然这本利于正确的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第二种倾向是根据第三产业在外延上包括饮食服务业等一些为生活服务部门这一…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的成长阶段与我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讨论工业化的成长阶段及在不同阶段上农业发展政策的取向,并在此理论背景下讨论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问题。一、工业化成长的三个阶段在经济学文献中,工业化在理论家们的笔下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就其实质而言,工业化是生产资源在农业和工业之间或更广泛讲是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一个动态再配置过程,这一过程以工业生产的资本化扩张以及其在经济总体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取得支配地位为主导。生产资源不断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资源就业结构不断走向高度化,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是这一过程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张,总体经济增长来源于工业的份额不断增大,来源于农业的份额不断缩小,是这  相似文献   

8.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当前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我省林区如何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总部署和总方针,确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上述目的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本文仅就我省林区产业结构调整若干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情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的内容,抽象地说是由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构成的。具体地说主要是由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构成的。而且,每一生产部门内部还存在分部门结构,分部门内部还可以细分为行业结构。由此可见,行业结构,分部门结构的合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结合是产业结构合理的关键,将对整个社会再生产顺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种要素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包括各种经济成分、各种经济组织、各个经济部门、各个经济地区以及社会生产各个方面的一个整体。本文试图对浙江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改善途径,作初步探讨。浙江经济结构属于农、轻、重式的轻型结构经济结构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建国三十年来,我省生产有很大发展。1979年与1949年相比较,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5倍,轻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重工业从无到有建立了钢铁冶炼、重型机械、基本化工、电子仪表等一系列现代工业部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条件有很大改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产业结构来看,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以农业、轻工业为主体,轻工业主要以农产品为原料,是属于轻型结构。它的表现形式,是以农业为基础、轻工业具有一定水平的轻型结构,或者说是农、轻、重式的轻型结构,而不同于其它形式的(如轻化工发达的)轻型结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剩余劳力转移问题从时间而言不仅具有一定的长期性、艰巨性,而且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通过对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失衡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全方位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才是解决我们农业剩余劳力问题的根本途径的观点,特别是应该把第三产业的发展重视起来,形成吸收农业剩余劳力的拉力。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潜力和作用,不但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而且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采取了"城市倾斜、工业偏向"的政策取向,导致城乡产业发展差距日益明显、城乡产业关联效应不强、城乡产业结构高度同构.根据城乡各自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以及产业的空间指向偏好,构想了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的圈层图.提出了通过产业合作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通过城乡第一、二、三产业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第二产业合作,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城乡第三产业合作,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单靠现有状况下的农村工业作为载体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找新的载体一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及必要条件是农业分工。农业始终禾形成明显的分工,是中国农村第三产业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是,在农业内部尚未形成三个产业及其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分工分业机制。实现农业分工一要改革旧有的土地制度,二要输入企业家精神,包括输入现代商品意识与价值观,通过创办教育、引进人才来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3.
上海到本世纪末,要建成为开放型的和多功能的现代化经济中心,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新战略目标,就必须相应地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本文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新战略目标的要求,就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途径以及调整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一)在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方面,要求提高电子等新兴工业的比重。调整方案提出新兴工业的比重要从1980年的4.6%上升到2000年的13.3%;并要大规模地改造传统工业,使上海的传统工业逐步转移到现代化技术基础之上。(二)在全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上海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而且成为全国最繁荣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信息中心,使上海经济向多功能的方向转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应由目前的22%上升到2000午的35%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一、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及其演变规律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从发达国家发展状况及其规律看,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呈以下特点: 1.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而不断上升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农业时期或第一产业时期、工业化时期或第二产业时期、服务时期或第三产业时期,实际上是一个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从中可以看到,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日益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看,尽管情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经济发展几乎都经过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演变过程,伴随这一演变而出现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  相似文献   

15.
贵港市具有局域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条件。贵港市的劣势是地缘大环境、第二产业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纳入国家战略,贵港市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依赖交通优势,做大做强以物流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做好第二产业布局的调整,做深做精现有支柱产业;充分利用自身的局域地缘优势,努力搞好项目和投资的东引西联。  相似文献   

16.
一、城市经济结构的新概念及其特征城市经济结构是指生产要素(量和质)在城市产业结构、基础结构、空间结构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配置比例关系、运行的机制和效率。产业结构、基础结构、空间结构构成了城市经济的“三元结构”。产业结构是城市结构的主体,决定城市经济的性质、类型、功能、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基础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根基,是城市经济有效运行的先决条件,对城市产业的成长以至整个经济发展有直接制约作用;空间结构是城市  相似文献   

17.
“第三产业”的幽灵在中国大地上游荡了数十年,批评者大有人在,赞扬者亦不乏其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时代,再拒绝承认第三产业,似乎已甚困难。本文是为第三产业唱赞歌,认为它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并依据这一基本观点,探讨中国发展第三产业的若干对策。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探讨第三产业的由来和发展,要同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也可以说两者  相似文献   

18.
一(一) “第二产业”的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二产业为基础的。解放前,哈尔滨仅有油、米、面加工、制酒和少数机械修理工业。建国后,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城市,逐步成为一个以机电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纺织和日用小商品生产的重要工业基地。工业职工由11万人发展到70余万人。哈尔滨电机、锅炉、汽轮机三大动力厂,自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厂至1983年底,累计生产电站设备2566万千瓦,相当于全国装机总容量的三分之一。1987年末统计,生产发电设备14台/15258万千瓦。这种多部门多产业的构成不仅是促使经济稳定和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条件。是全国大城市或区域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担负着从各方面支援全国或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它们不应  相似文献   

19.
乡镇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自我封闭的系统。它不仅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有上下序的纵向联系和相互交叉的横向联系,而且其内部的各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比较稳定的相互联接方式,就是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我国的乡镇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孕育和发展,已从一些简单的农村传统手工业、农机具修造业发展到行业众多的产业体系,形成独特的产业结构。(一)第—、二、三次产业并蓄,以第二次产业,特别是工业为主导,第三次产业开始形成并迅猛成长。我国乡镇企业已从过去的“四坊”、“五匠”发展成为目前拥有除少数尖  相似文献   

20.
鉴于经济体制过渡的长期性导致经济体制转轨必然要有阶段性,根据新旧体制的 消长情况,双重体制运行推动宏观控制模式转换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 阶段不是处于静态衔接过程中,而是处于动态组合过程中,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宏 大的动态系统,从动态的纵向看,宏观和微观之间始终处于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动态 过程;从动态的横向看,产业结构和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始终处于不平衡趋向平衡的调 整中。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受三种力量制约:一是稳定的力量, 它产生于各个企业和部门内部的自组织功能;二是经济波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