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的来源     
研究《周易》,自古称难。这部书从书名到内容,历来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又于“术数略”载:“周易三十八卷”。许多人认为《周易》的“周”是指周人,然而,郑康成早即以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研究《易经》的著作,《系辞传》可称为早,其亦谈到《易》之为书也“难知”。求象者,易无达象;论德者,附会儒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传说,是古人难于《易》的绝顶之论。“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古代研究者如此叹难。除了《周易》本身之难解和文献资料不足以外,主要是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易》的主旨为交易,乃古今易学家、哲学家的共识。本文意在立足前贤讨论这一问题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深入与前进。 一、八卦、六十四卦之变易 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周易正义·序》)孔氏之说明确地揭示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变易也称“变化”,大致相当现今哲学中说的“运动”“变化”两范畴。《周易》的卦形体现了变易思想,是天道、人道和地道交易的摹拟和复现。 先从卦爻的产生说起。《系辞上》有一节论述,值得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重视。即: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珍贵文献,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历代阐释《周易》的著作不下三千种,而黎子耀教授的《周易秘义》不落窠臼,自创新说,认为《周易》是一部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殷周奴隶起义史,在易学研究中别开生面。该书分类注经,以经、传俱用隐语,故名《周易秘义》。《序卦》、《杂卦》两篇注是全书的精华,揭示《周易》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周易》是伪书,你的看法……。我是在1994年发现《周易》是伪书的,为了慎重起见,我不得不耐心地钻到古书堆里去查找自关证据。在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材料的基础上,我把研究的结论献给读者。为了理直气壮地说“《目易》是伪书”这五个字,我准备了远远超过五万字的证据材料。请问《周易》的作者是谁?据《史记》的记载,《周易》的经文(即卦辞、爻辞)是周文王所作,《周易》的《彖传》、《象传》、《系辞传》、《说卦传》、《文雪》是孔子所作。绝大多数的后人,相信《史记》的记载。那么《周易》的真正作者是谁?我认为:《周易》…  相似文献   

5.
“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在《易经》的卦象符号,而先秦诸子哲学美学对易象符号意义重新阐释和精神超越,则形成有关中国美学的重要思路和线索,这就是由老庄“道”的哲学对“象”的阐释和重象外虚空、非言味象的思想所引发的意境说;以《易传》阴阳二元结构思想和“立象以尽意”、“现物取象”、“现象制器”等命题为基础的意象说;以孔荀、《乐记》为代表的象通礼乐、重政治教化但又不违艺术审美特征的“比德”和“言志”说。文章本着上述基本看法,还描述了“意境”、“意象”、“言志”说在后世美学中演进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6.
关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献疑的一点佐证刘泽根《周易·系辞》中有一段著名的“制器十三卦”的文字,颇为清晰地述及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系辞”的作者看来,在远古时期经历了包牺——神农——黄帝以至尧舜时期,其经济方式由渔猎而农耕,进而出现了商品...  相似文献   

7.
在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的1992年9月,辽宁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由刘德有、马兴国主编的大型词书《中日文化交流事典》。该事典的问世,为中日文化交流史册,增添了光彩的一页。我国关于文化的探讨,最初见于《周易》。《周易·贽卦》,曰:“贽,享。柔来而文刚,故享。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来往。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此“文”与“化”尚未缀合成为一个概念,但它  相似文献   

8.
周易算卦不可信,古人早说过。辅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姜子牙就是一个代表。“周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着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王充《论衡》)瞧!说得何等坚决。科学昌明的今天,周易算卦又风行九州。易学大师纷纷出世──不知从何而来,登台传道,令人看不懂。有的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有的说,《周易》是宇宙代数学,是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是神奇的未来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有的宣扬,利用周易、六十四卦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自然、社会、人生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保平  赵继宁 《社科纵横》2007,22(12):113-115
本文主要对易、卦、爻、辞、《易经》、《易传》、《连山》、《归藏》、《周易》等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进行了评述,并对《易经》六十四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周易》用八卦作为符号,是古人认识和管理世界特有的智能现象。其中坤、坎、离三卦是古代人对地、水、火等自然力的管理与控制。作者指出《周易》各篇有的是说怎样控制与管理,才能使地生产万物以养人;有的是说要深入理解水性,才能使水流于人有利,不然水会为害;有的是说水火是相克的,要做到水火合而相济,易害为益,古人以陶器与铜器为调济物,并能熟食,调和与扭转了对立的矛盾,是人类控制与管理自然力及生产力的一个大跃进。  相似文献   

11.
正溯中国绘画之源理,并不旨在追摹外物,亦非是凭空蹈虚,而更倾向于通过对形象的提炼概括使之成为主客交融的审美形象,以描绘自然万象之生机来参赞化育,推及对生命精神的探讨和对万物规律的揭示,从而追求天、地、人的和谐之美。《周易·系辞上》中有"立象尽意"之理:"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  相似文献   

12.
八卦起源说综述张晓林关于八卦起源的最早记载,见于《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朱子注:“此数言者,实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丝毫智力而成者。画卦揲蓍,其序皆然”。意谓圣人画卦揲蓍均按太极—两仪...  相似文献   

13.
翟奎凤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2,(1):71-79+171-181
“持满”或“持盈”是先秦诸子普遍关注的人生修养问题。战国、秦汉的多种文献均载有孔子由观周庙(或鲁庙)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而兴叹“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进而阐发出谦卑恭谨、自损而益的人生持满之道。西汉时期多种文献也载有孔子对《周易》的《损》《益》二卦的感叹,其阐发的也是一种自损而益、虚以受人的持满之道。《老子》强调“不欲盈”,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主张“功成身退”,反对骄奢淫逸,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持满之道。《管子》既继承了《老子》“功成身退”的人生之道,也主张“持满者与天”,认为明主要效法天道“满而不溢”,做到“贵而不骄”“富而不奢”,进而可以“长守富贵”“久有天下”。《国语》通过对范蠡的叙述,进一步演绎了《管子》中的这种“持盈者与天”的思想。先秦的持满思想对两汉士人与权贵的为人处世之道产生了深刻影响,之后的中国人也都或多或少受到这种人生观的影响,这既是一种美德修养,也是重要的政德修养。儒道两家所强调的“谦受益,满招损”“功成身退”“光而不耀”的持满修身之道共同塑造了中国人优秀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4.
<正> 自刘鹗(1857--1909) 的《老残游记》问世以来,有人以“谴责小说”目之,有人以“反动小说”批之。《老残游记》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小说,人们似乎都忽视了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对《老残游记》所作的自我说明。他在《自叙》中认为,“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哭泣分两类:一为“无力类”;一为“有力类”。“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他说,他的《老残游记》则是后一种“有力类”哭泣:“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这一说明,应该说是符合《老残游记》的实际的。那么,刘鹗又是为着什么而“哭泣”呢?  相似文献   

15.
《周易》中的“贞”字,最初学者依据《易传》和《尔雅》把其释为“正”或“定”。近代以来,随着对殷墟甲骨的考证研究,有学者认为《周易》和殷墟卜辞一样,都是卜筮的产物,并根据《说文》把“贞”训为“卜问”。但通过对殷墟卜辞命辞语气的考察发现,“贞”训为“卜问”解释不通,而释为“正”或“定”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渤海史识微     
一、“许国公”和“震国公”《旧唐书·渤海传》谓大祚荣“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振”,《新唐书》作“震”)。溯言“万岁通天年,契丹李尽忠反叛,祚荣与靺鞨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保阻以自固”,事不及乞乞仲象。如此,大祚荣何以自称振国王之缘由不清,读者亦无从推知。而《新唐书·渤海传》记营州起事时,则首述乞乞仲象。谓“有舍利乞乞仲象者,与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其罪”。述及祚荣,则阐明其为乞乞仲象之子,后“祚荣即并  相似文献   

17.
从《易经》到《红楼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易经》到《红楼梦》周汝昌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中,包涵着一个“三才”思想观念。它反映在《易·说卦二》,其文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18.
一 关于生产力的内容,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二因素论”,即生产力只是由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构成的,所概括和反映的只是一种潜在的或可能的生产力。“三因素论。比“二因素论”前进了一大步,它反映现实的生产力。但由于、三因素论,同“二因素论”一样,也否定交换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因而它所反映的也只能是抽象的或可能的现实生产力。“三因素论”虽然表明人们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力,具有其作用的对象和被吸收的载体,可能形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但否定交换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就意味着劳动者与生产工具和劳动…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有多少美满的家庭赖良好的家教以建立,又有多少英雄儿女在理想的家教土壤中成才!家教是人生成长的最初步、最切实的教育,又是人们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中华家教源远流长。《周易》中的《家人》、《渐》、《蛊》、《节》等卦,便是最早讲家庭问题的。如以《周易》之作在殷、周之际,则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家教历史,便已有三千多年了。之后,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现的家训、家规、家仪,以及近人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自然都属家教的范畴。此外,尚有散见于经、史、子、集之中的大量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佳事,懿行,有的虽不以“家训“名,但无疑也应属于中华家教宝库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家庭教育的长河象长江、黄河一样源源不绝;家庭教育的长廊更是明珠璀璨,辉耀今古!家教实在是中华民族的一份极其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①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备的语法学著作,它的开创之功永不可磨灭。书中创立了一系列语法学术语,但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这些术语也不易,有时仅仅依据马氏对这些术语的解释还不够,必须联系其举例全面考察,甚至还有举例与术语的解释相抵摇的地方。起词,就象大多数研究《马氏文通》的著作和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即生语,语词即谓语,大体上不错,但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简单。一、什么是《文通》的起词《文通》正名章给起词所下的定义是:“凡以言所为语之事物者,日起词。”又以“子说”句为例分析道:“‘说’者谁?‘子’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