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开创性的作家.她的小说艺术特色极为鲜明,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其现代性特质,从对小人物"不飞扬"命运的传奇书写到对情节意象性的表达,从对"不彻底"的平民精神的解读到对国人心理特征的刻画等,貌似规避宏大社会主题,实际上表达了对平凡人性的恢弘考量.  相似文献   

2.
许培春 《社科纵横》2004,(4):113-114
文章从文学写作的角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即古今结合、中西杂揉 ,融古典于现代之中 ,由此呈现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艺术作品的永恒性--马克思、海德格尔和当代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永恒性的解释,认为应当立足于人类历史和人性的立场来看待艺术作品的永恒意义.凡是不朽的艺术作品都深刻地表现和反映了人性的普遍本质并使各种不同的人类都对之怀抱向往或理解的作品.而这正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半个世纪以来罕有世界级作品出现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4.
温静  卢苓霞 《学术交流》2005,(5):165-16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女性书写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张爱玲的小说以婚恋题材为切入点,对“女性神话”进行颠覆,对生命本真进行思索,展示了人类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达到了对现代人种终极意义上的关怀。  相似文献   

5.
王文霞 《社科纵横》2005,20(2):164-165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与经典之作,而张爱玲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悲剧感很强的小说,二者有没有相通之处呢?本文试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效果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潜意识学说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部分。张爱玲十分重视潜意识在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作用。她从潜意识出发打开人物隐秘的心扉,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潜在结构:一方面在对潜意识的分析中寻找人物行为的潜在动因;另一方面通过种种感觉和细节描写折射出人物无意识心理——性心理。  相似文献   

7.
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的张爱玲,以参差的对照的手法,通过对普通人的琐屑生活的描写,透视了脆弱而复杂的人性,从而形成了启示周围的现实和安稳的人生的小说精神,她因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小说作家。  相似文献   

8.
于溟跃 《学术交流》2012,(5):182-184
作为旷世不衰的文学经典,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富有丰赡的思想意蕴。其主要魅力在于:作者以女性天才般的睿智而悲悯之心,俯视浮华仓促而危机深重的乱离人世,为我们描绘了传统与现代碰撞交汇中的沪港两地旷男怨女苍凉的生存图景,在洞穿文明底蕴的书写中,将对人性的局限与无奈、人世的艰辛与荒谬的挖掘和剖析达到了极致,形成了充满独特体验和风格的文学世界。《传奇》的深刻意蕴再一次证明了它的传奇性是名副其实的,张爱玲在文坛上也是不可重复的。  相似文献   

9.
彭维芳 《探求》2005,(3):68-71
鲁迅"荒野的呐喊"与张爱玲"苍凉的手势"的美学风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悲壮美"与"苍凉美"--悲剧心理的意象背景,"黑白分明"的强烈震撼与"葱绿配桃红"的参差启迪;"含泪的笑"与"无声的哭"--"大团圆"收梢的反讽.  相似文献   

10.
宋剑华  杨姿 《求是学刊》2006,33(5):101-106
庐隐、萧红、张爱玲三位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每一个人都以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视角,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道路上的真实感受与理想破灭;她们不仅用细腻入微的故事叙事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女性主人公的现实困惑,同时也深刻地阐释了女性对于男权话语的抵触与拒绝。  相似文献   

11.
王卫英 《社科纵横》2005,20(2):162-163
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视角,发现她将“第一人称”视角和“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巧妙结合,使小说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正是张爱玲小说风格化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2.
萧红始终把关注和表现的目光放到处在民族苦难下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上,文章从孤寂的人生苦旅,独特的女性视角,秉承师门的文学特质等方面梳理,了解作家极其悲惨和凄凉的一生,以此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马小丰 《求是学刊》2004,31(3):105-109
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创作中的两大主题———孤独和死亡,再现了伍尔夫在描写现代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并分析了伍尔夫在其生理状况和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孤独及死亡感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旁观者心态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求是学刊》2006,33(1):118-121
中国文学史对张爱玲一直有某些误解,其中之一就是张爱玲的“冷眼旁观”。她这种貌似清高的创作姿态,给很多读者留下了冷漠薄情的印象。事实上,张爱玲是个“外冷内热”的人,这也正是她的旁观者心态的本质。了解她的旁观者心态的表现与动因对于她的叙事策略研究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她的创作在人性、历史、哲学等方面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黄锦 《社科纵横》2006,21(5):103-104
音乐的悲剧美是重要的音乐美的范畴,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与作为戏剧类型的悲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举例说明了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在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且与崇高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净化人的灵魂,给人以激励启示,引发人们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魏颖超 《社科纵横》2002,17(6):55-56
文章对二战后英国小说中“人性”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路遥小说爱情描写的悲剧情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晓军 《唐都学刊》2004,20(1):13-15
路遥小说的爱情描写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爱情悲剧结局可归纳为三种表现形式。形成路遥悲剧情结的思想、创作与心理因素是复杂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8.
张竹赢 《学术交流》2007,(3):149-152
张爱玲的生活经历、童年记忆与缺失性体验是其作品切入变态心理的内在动因。其小说对于变态心理的刻画,是以时代和社会的视角加以关照,对人物精神及生存状态给予揭示,以人物变态的情欲、扭曲的心灵来诠释产生悲剧的人性因素。张爱玲将小说人物变态心理描写与创作技巧紧密结合,运用现代创作技巧,来剖析变态人性,这促进了人们精神的反思,为借助心理分析来解释变态心理如何支配作品主人公的意识和行为提供了范例,为她以后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角。作者借助变态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深化和丰富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廖晓军 《唐都学刊》2005,21(2):25-29
路遥小说的崇高美体现着作者自觉的美学追求。路遥塑造了众多的具有崇高美和悲剧美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具有崇高特征的自然景物和环境构成的崇高美的意境。形成路遥喜爱和追求崇高美的社会与心理因素是复杂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湘西小说人性理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对湘西自然山水景物的精心描绘,对弥漫着浓郁牧歌谐趣的边地自然生活氛围的着意渲染,以及对蕴含着平和处世精神的边地自然人生观的深入揭示,构成了他讴歌健全人性、张扬人性理想的表现基础;而对原始生命强力的显现,构成了沈从文表现湘江西完美人性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