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日美企业制度的差异透视代理理论的几个问题杨瑞龙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反映的是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为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委托人相应向地理人支付某种报酬的经济关系。西方代理理论在我国经济学界迅速流行显然与我国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热潮有关。...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历史沿革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是生产管理权的委托与代理,企业日常生产管理由企业厂长或经理负责,而生产计划、原材料供应、企业厂长经理任免、产品销售则完全由国家控制。实践证明,这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造成了国有企业普遍缺乏活力,效率低下。1986年以来,国家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放权让利改革,普遍推行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使得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以承包合同这种行政契约维系的资产经营权和委托与代理关系,它缺乏必…  相似文献   

3.
委托代理理论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分析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备契约等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激励相客和激励不容问题的经典理论.作为国家对高等教育监督的重要形式,高等教育评估本身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评估,应设计一套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以引领高等院校参与评估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避免评估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机会主义倾向,达到激励相容.如此,有助于厘清高等教育评估中涉及的各种利益主体的关系,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角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要使国有企业在现有改革成效基础上全面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尚需加大企业制度创新力度。本文对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通过契约来实现财产运营,推进生产与资本统一经营,形成明确的资产和负债归属,政府作为出资人成为有限责任股东,实施契约化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在形成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利润最大化目标等对策,提出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改制以来,劳动关系变迁的根本在于产业工人身份及其认同的转变.市场转型导致劳动关系逐渐被商品化,具体表现为国家与产业工人之间综合性社会契约向功能分化的现代契约转变.一方面,国家与产业工人的契约表现为调控性的政策和法律;另一方面,工人和企业的契约表现为市场劳动合同.契约关系建立在产业工人的身份及其认同的基础上,而契约关系的变化则基于产业工人集体主义的单位身份向个人主义公民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代理问题在内部人控制的现代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文章首先对这一问题的防御机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然后着重运用一个规范的模型研究了代理人审场机制的作用机理。指出,完善的代理人市场对防御代理问题是最为现实、可行和有效的,因而也是在解决当务之急的代理人一经营权问题时最应当注重的。  相似文献   

7.
苏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同时受到有利可图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引诱及传统社区公有制前提约束下,苏南农民发起的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苏南模式的产权制度特征是社区公众-社区政府-社区企业领导人三者之间的双层委托代理。社区公有制的种种内在矛盾注定了这种双层委托代理中先天地缺乏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因而这种运行机制在根本上是一种内在地缺乏效率保障的制度安排。苏南模式早期之所以能创造出效率奇迹,是由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双层委托代理中三个经济主体对发展社区企业这个诱致性目标高度一致形成了对双层委托代理内在缺陷的有效抑制与弥补,从而推动了这种机制的高效运作,苏南模式后期出现的效率损失现象,则是随着特定历史条件的消失,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出现差异,双层委托代理机制内在缺陷发生作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对委托代理制度的效率评价可以遵循三条效率标准:是资源利用净收益大于零;是受约束的最大化标准;是改进标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要增进委托代理制的效率就应该使代理者的信息明晰化,防范“道德风险”。可选择的内部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使代理者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二是设计一个激励相容合约,在博弈中达到委托代理制效率的提高;三是建立代理者监督代理者机制,即采用一种激励方案来“内部化”选择和监督。增进委托代理制效率的外部路径依赖:一是竞争性市场;二是有效的经理人员竞争市场;三是充分竞争的股票市场;四是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西方委托代理理论 ,分析了委托代理风险的产生及表现 ,提出降低或抑制委托代理风险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 ,联系我国实际提出降低或抑制委托代理风险的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 ,联系我国实际 ,提出降低或抑制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风险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公立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的目的是通过委托代理的关系建构来实现国家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以增强其经营自主性,但在这一关系所形成的治理结构中存在着由自利行为与信息不对称所诱致的双向道德风险与监督失效的可能,这一代理困境源于委托代理环闭中责任次序的环节存在漏洞,这需要通过建构国家层面的民主政治、家庭医生的信息代理机制、医保参与的利益制衡机制以及公立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化解。但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需要通过政策工具引导利益关联方的参与来防止治理主体间的共谋行为。  相似文献   

11.
锦标制度是通过相对绩效评价来研究委托代理关系的一种重要激励机制。通过对个体产出从最高到最低排序的办法,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可观测变量所包含信息的充分利用,从而减少代理人共同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解决委托人或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提高绩效产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锦标制度三十余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进行文献梳理,并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加速推进相关理论创新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一个公开透明、资源共享和注重社工伦理的管理架构,有利于培育政府与社会关系,促进政府与社会关系发展成公私协力的关系。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助残服务过程,政府与民间通过契约建立新型关系。由于这种新型关系既不是一种严格上下层级管理,也不是一种严格市场竞争过程,所以无论由上而下的管制监督模式,还是基于绩效的委托代理管理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为建构政府与社会自主、对话的伙伴关系,应该引入责信机制,使委托者与受托者更重视职责归属、信息获取、响应性、服务质量与绩效评量的面向。  相似文献   

13.
一代理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在商品生产中,流通和生产本身一样必要。”在商品交换频繁发生、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专业分工愈加精细的现代经济生活中,商品流转等民商事活动更多地依赖代理人来完成。各国的代理法也随之日趋完善。商事...  相似文献   

14.
陈雪平 《学术交流》2003,(12):32-34
信托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其性质为间接代理,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行为的,因此形成了不同于直接委托代理,即一般代理的法律特征。正确认识信托的法律特征对于在适用法律中规范信托行为,引导信托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营者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的能力或意愿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的绩效。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分析,可以使用委托—代理分析的框架,但由于国有资产委托人的特殊性,又有着委托—代理理论不能解释的地方。通过激励机制的创新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进,可以更好地发挥经营者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冬 《学术交流》2006,(2):49-51
随着新《证券法》的出台,一般委托理财合同中的保底条款效力,成为证券界、法学界争论的难点。有人主张高风险高回报,保底条款有效;有人则主张委托代理关系下,保底条款无效。针对金融理财活动中委托行为与普通民事委托活动本质不同的问题,可以研究对《证券法》委托理财的禁止性规定作出狭义的司法解释,以维护理财交易中保底条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红 《探求》2004,(5):48-50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两权分离所引起的"内部人控制"是我国国有企业中相当普遍的现象.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对"内部人控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控制"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公司治理结构形式的不断完善,公司制度的发展中产生了一些治理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经理的越权、经理利用代理人地位逃避法律责任、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不明等问题。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经理的法律地位进行准确的界定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学术界部分学者主张以全新的公司治理结构取代传统公司治理理论,甚至高呼经理中心主义时代的到来。鉴于此,需要针对现代社会公司治理过程中发生的新问题,通过传统的公司法治理理论进行解决,同时对公司经理应当遵守的忠实义务、竞业禁止义务、勤勉义务进行探讨,使经理法律地位的相关问题得以明晰。  相似文献   

19.
代理权是代理人从事代理活动的合法根据 ,有些法律行为因具备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而成立代理行为 ,但由于欠缺代理权而构成无权代理。无权代理包括狭义的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狭义的无权代理是一种效力未定的法律行为 ,可能发生代理无效或代理有效的法律后果 ;表见代理虽为无权代理 ,仍发生有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20.
相位转变是事物性质上的突变、质变和代替性转变.相位转变的目的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使计划变为行动.企业在规模扩大和复杂性提高之后,都要进行相位转变,但是,因受不同指挥链驱动模式的影响,不同类型企业的相位转变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相位转变的结构、路径和实现方式上.指挥链的驱动力来自于组织外部和内部,从指挥链的不同驱动模式上来分析,导致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集团相位转变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影响:国有企业集团依赖于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家族企业集团依赖于单一的委托代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