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感于中国学界的“世风日下”,从2006年春天起.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决定。为所有博士生开设“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虽说是只有一个学分的“专题课”.但要求各专业的博士生都选,那等于就是“必修课”了。所谓“念博士”,历来以自学为主,只需选修很少的专业课程;现在,在教育部规定的外语和政治外,再加一门必修课,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2.
从2006年初开始,我奉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的指令,为研究生开设“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专题课。到2011年春季学期,这课程已讲了六轮。总题目不变,各讲则合纵连横,每回调换三分之一。尽管用心讲学,我还是担心浪费同学们的宝贵时间。八个二级学科,诸多专业方向,将近一百名学术趣味迥异的研究生,这课可不好讲呀!因是必修课(北大中文系规定,研究生须在此课程与“蔡孑民学术讲座”中二选一),即便讲得不好,也还是听众满堂;每念及此,惴惴不安。  相似文献   

3.
小引     
2010年春,我五次在北京大学讲授"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因中文系规定,此乃各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很怕众口难调,耽误了大家的好时光,每回讲课,都努力变出一点新花样。总的思路是,软中有硬,寓劝诫于故事讲述与知识传授中。这回八讲的题目分别是:"学者生涯与学术道德"、"何为‘大学’——阅读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学术委员会邀我为研讨会作学术总结.我参加过许多研讨会,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始终认为,学术研讨会只不过是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问题的平台,或者是构搭一座彼此对话的"桥梁",通过讨论、对话,彼此交流了看法,获得新的信息和经验,从而诱发出种种新的思维,拓展了自身的学术视野,如能做到这样,就让人满意了.  相似文献   

5.
邹赞(以下简称邹):乐先生您好,<社会科学家>杂志近年来开设了"名家访谈"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编辑部委托我对您进行一次学术访谈.同时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学理问题.您曾经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长期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也是中国比较文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可以说,您的学术生涯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紧紧牵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选读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提高课,也是经济学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和学好这门课颇为重要.为此,主要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和理解经济运动的规律及其联系、在教学中坚持和发展<资本论>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读李伯重先生的<论学术与学术标准>①,对于文中浸润的纯正学术精神以及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忧患意识,我深为感佩.惟作者所说"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探索工作",我觉此问题比较复杂.如此界定"学术",可能体现了"学术"的主要精神,但终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晚期,伴随人类知识生产由"专业主义"向"后专业主义"演化这一总体变迁趋向,为克服僵化的学科专业体制给当代知识生产带来的种种桎梏和弊端,学界精英掀起了"后专业主义"主导下的学科变革浪潮。其具体举措包括学科"教学域"和"研究域"的分途;超越简单的跨学科,在学科"界限"间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建构社会科学学科的"公共性",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学术共同体",以摆脱传统的僵化的学科体制的束缚,探索新的知识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指人的"谁",从语法功能上看,主要有四种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 上古疑问代词"谁"作宾语时一般放在动词,助动词,介词的前面.这种"谁"充当宾语时的前置现象,是先秦典籍中突出的特殊语序."谁"字指物的用法与指人的情况基本相同. 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一般只用于指人,而不用于指物.古代"谁"字指人的四种常见用法,在不同程度上被继承下来了.通过比较"谁"字古今用法的异同,可以揭示汉语句法发展的一些特点有些用法消失了,有些用法得到了继承,有些用法又有了发展,有些还生成了新的用法.正是由于汉语词的用法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才永葆了其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由于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课已逐渐成为当代学生的必修课。关于上好计算机课的经验,可以总结为"致用、激趣、参与、互动、创新"。"学以致用",就是要让教学内容的制定、练习的设计与"用"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激趣",让学生乐学。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求新"的观点。并以全方位互动为手段,鼓励学生与计算机、教师、同学相互交流,追求多层面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文艺学批评"非学术化"批判——学术批评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质上属于学术批评的文艺学批评领域,现今却存在着"非学术化"盛行的现象.其中的原因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文艺学学术批评本身的难度;二是文艺学学术批评环境的不良.文艺学界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是"一个永远开放的战场",应"拒绝以任何的形式压制批评者以及他们的看法",视文艺学学术批评为文艺科学良性发展之必需;学术期刊界应充分认识到"掩盖错误是最大的理智的罪恶",广开学术批评言路;学术行政管理机构和部门应通过制度性的建设来鼓励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12.
对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体操普修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大多数学生倍感吃力的一门课.本文结合现实情况,具体分析了学生对体操普修课兴趣不足的诸方面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学生专项素质训练、提高教师多方面素养、克服学生畏惧心理等培养学生体操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锺兴永 《云梦学刊》2012,33(4):27-28
所谓"计划学术",就是通过行政力量(亦称非学术力量)对学术进行生产和管理的体制.这是将学术视同意识形态进行生产与管理的科研文化现象."计划学术"的积极作用在于:第一,说明政府对学术人才和学术发展非常重视;第二,可视国家对学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第三,可通过行政力量加强对重点学术人才的培养,促进重点学科的发展.然而,其消极作用亦显而易见.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应当逐步淡化"计划",将学术与意识形态区分开来,使"学"与"官"分工清晰,由主要通过行政力量管理学术转移到主要通过学术力量管理学术.  相似文献   

14.
"学术为本,为教学科研服务".这是"复印报刊资料"一直坚持的办刊宗旨.这个宗旨说明了我们编辑工作的立足点和服务对象."学术为本",要求我们坚守学术独立,学术质量至上;"为教学科研服务",则要求我们在编辑内容、编辑方法、出版形式上要紧跟教学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慕课、微课教学实际中存在着"效应的天花板"难题、而翻转课堂1.0的实践中也存在"认知的天花板"的现象,这两种效应共同产生了认知的"缝隙",阻碍了"知识"向"智慧"的跨越。翻转课堂2.0的提出为这种"缝隙"的跨越打开了新思路。基于翻转课堂2.0的框架,积极引入直播模块作为沟通线上线下各学习要素的通道,可以用专业教师群体代替翻转课堂1.0的教师个体,打破网络学习资源相对静止的现状,通过翻转课堂2.0"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智慧生成路径积极促成学习者知识的"两次飞跃",完成智慧学习中"缝隙"的跨越,到达智慧教育发展区、促进学习者智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 2006年4月7日,本刊主编余三定教授在上海邀请复旦大学部分人文社科博士生座谈"当代学术史研究".座谈会上,余三定首先介绍了2005年9月在北京大学召开同一专题博士生座谈会的情况(见<云梦学刊>2005年第6期),并说,首都的北京大学和上海的复旦大学都是人们心中的学术圣地,所以非常荣幸能与复旦大学博士生座谈.  相似文献   

17.
许耀桐,福建福州人。198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91—1992年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政府系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部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专业博士生导师。担  相似文献   

18.
学术规范与博士生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目前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六大突出问题,立足于学术规范的立场,提供了八大应对举措.作者认为,博士生培养若能从综合治理入手,全面整顿,则广大师生不仅是学术规范的受制者,而且还将是它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19.
包水梅 《学术论坛》2015,(1):160-165
目前,我国学术型博士生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不但社会正在经历快速的变革和转型,学术型博士生教育自身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学术型博士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就业市场多元化等,我国学术型博士生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事实上,学术型博士生教育中各类挑战和问题的实质,是旧有的培养体制、模式与变化了的社会需求和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基于此,我们需要对传统的学术型博士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明确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素质,并据此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以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坚实的建构需要深刻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对于中国来说,有数千年的历史.学术史研究.前人大体沿循两条路径:一是"因书求学",侧重于从文献的传衍揭示学术的脉络,如章学诚<校雠通义>;二是"因人求学",重视个案研究,强调学术在学人之间的传承,如黄宗羲<明儒学案>.黄宗羲首创"学案体",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给予了很高评价,说"中国之有'学术史'自此始也."黄宗羲之后,学术史作为显学在清末民初勃兴,出现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王国维、罗振玉、夏曾佑、廖平、皮锡瑞等一批学术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