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志婷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45-48
普特南的科学哲学思想由早期的科学实在论转向内在实在论到最后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自然实在论,其哲学立场虽有两次重大的思想转变,但是一脉相承,即由绝对主义走向相对主义再超越两者的对立,最后回归生活实践,进入一种新的哲学视野.其思想的每一次转变都是对原有理论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74
普特南在近十几年的研究中特别关注价值问题、伦理问题的分析,根据哲学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将其概括为一种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转向并非突然发生,有明确的思想来源和时代背景,既受到实用主义传统的影响,也受到新兴哲学思潮的冲击。这主要表现为:回归实用主义传统、关注政治哲学兴起、批判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融合分析哲学和实践哲学。普特南个人研究兴趣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哲学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相似文献
3.
黄少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认为,普特南内在实在论的真理观念的根本特征,在于凸出了真理的属人本性。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学说,分析评价了这种内部主义真理观。 相似文献
4.
张高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4):8-11
基于普特南的意义理论在当代语言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引发的广泛争论,有必要进一步对其给予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以澄清各种误读与错解。论文试图依据普特南的原典,阐明其意义理论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作用机理,说明其之所以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杨诚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32(2):101-104
通过对普特南关于实在论的两个著名论证的分析,表明这两个论证实际上都是有问题的.“孪生地球”论证不构成对“心理状态决定外延”的反驳;“榆树和山毛榉”论证虽然能够得出“心理状态有时可能不决定外延”的结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对我而言A和B唯一的不同是:它们是不同的),外延的区别对意义是无关紧要的.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以来的不可译理论强调不同语言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形式的差异而产生了翻译障碍,从而否定不同语言之间完备翻译的可能性.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历史>中以生活实践为立足点,阐明了其语义外在论观点,从中可窥见其对不同语言间在形式和内容上同时做出完备翻译的不可能性的部分认同,但其出发点却与传统不可译理论大相径庭,结论则是翻译的开放性而非翻译的不可能性.文章试图超越纯粹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语义外在论的视角来讨论不同语言之间翻译的可能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李东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5-108
从普特南哲学对事实与价值、理论和诠释相互依赖的整体论认识观出发,根据普特南合理的可接受性、概念的相对性和观念的可错性三大实用主义哲学原理,深入审视中国传统翻译史、翻译理论和译作文本分析研究。合理的可接受性强调了翻译史研究中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概念的相对性强调了译论研究是事实与理论的不可分;而观念的可错性则强调了译作文本分析研究中事实与诠释的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伯纳德·威廉斯与希拉里·普特南围绕"世界的绝对观念"的论辩是晚近重要的哲学争论。普特南对"绝对观念"的批判试图在保留和重述威廉斯的基本洞见和区分的同时拒斥其有害的理论和实践后果,其实质是要在一个已然世俗化却又复魅的世界,提出一种不承诺任何前现代认知或规范性的模式,提供一种既反对客观主义又避免相对主义的思考范式,从而重新审视我们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9.
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普特南哲学的终极命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亚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50-57
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对立是普特南哲学的内在追求。普特南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转变 ,即由科学实在论向内在实在论转变 ,再由内在实在论向自然实在论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向生活实践的进一步皈依。内在实在论由于尚未真正摆脱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思维方式 ,故显出自身学理上的不融贯。而自然实在论在生活实践的层面上纠正了传统二元式的思维方式 ,坚持了实在论的追求而又抛弃了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的包袱 ,在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之间寻得了一条中间道路 相似文献
10.
黄少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本文认为,塞尔的心身观,对于科学地解决心身关系这一哲学史上的老大难问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提出,要真正解决心身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联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哲学综合地研究心身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孙墨池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4)
机器功能主义是功能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对心灵的本体论问题和其它心理属性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的,克服了逻辑行为主义和类型同一论部分困难的哲学理论。但机器功能主义虽然作为一种主流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在解释感受性质等问题上具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陈思良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2)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对灵魂问题有所关注,古希腊哲学家在阐述自己哲学见解的同时也无法回避灵魂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关于灵魂问题的学说后,提出了特色鲜明、更有说服力的灵魂学说。他将灵魂看作是具有诸官能的自然物体的原始实现,为灵魂提供了一种功能主义的解释,从而避免了前人在灵魂问题上陷入的困境,有效地解决了灵魂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朱道卫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8,191
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斯普特尼克恋人》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小说因象征性特色而显得玄妙、丰富。最为常见的象征性事件是现代科技、现代媒体和现代消费;具有象征色彩的人物是菲尔迪纳德和矗立于罗得岛广场正中、被穿刺而死的英雄铜像;梦意象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外国音乐是小说人物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欧美文学作品成为小说人物孤独、自由的象征;动植物意象、带有隐喻特征的魔幻元素也常常被植入小说中。 相似文献
14.
韩玉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22-123
语调是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调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一个层次 ,在话语分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功能主义理论分析语调 ,较其他方法分析语调更有说服力。在语调教学中 ,应当注意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让学生在一个有意义的语境中学习 ,同时在初期的英语教学中不应当把语调当作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李章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6):19-25
克里普克和普特南都是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创建者。长期以来,他们的理论被许多哲学家不加区别地看做是同一理论的两个版本。但事实上,他们的理论在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理论预设、理论侧重点,以及对本质、必然性、可能状态的看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区别,而这主要源于他们的研究旨趣和构建名称理论时的哲学立场不同:作为逻辑学家的克里普克试图通过本质主义去建构一个柏拉图式的理念世界,而作为科学哲学家的普特南更倾向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希冀像亚里士多德一样从理念世界走向实际世界。 相似文献
16.
张踩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2)
随着会计学不断地从经济学中借鉴相关理论并移植一些诸如资本、资产、收益等这些可以货币量化的概念,资产负债观已上升为一种能较为科学地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会计理念.这种会计理念不仅能够使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还使得在其理念指导下的产出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决策有效性.资产负债观在实践中不得不经常面临两方面的难题:一是面对因资产负债观的经济后果而带来的各种冲击;二是应对资产负债观具体应用所带来的若干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7.
18.
突现论是事物形成发展的一种普遍模式,达尔文的解释范式是其思维范式的基础,生物突变论是其产生的现实根源。突现论的心身理论一方面坚持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的同一性,属于同一的物质世界;男一方面又强调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性,有不同于后者的特殊本质。这一理论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意识活动的本质,但有欠缺,只有从系统论、唯物史观以及发生学的角度才能更好地阐明意识活动的本质;这一理论提出了意识的反作用问题,但未能对之作真正的解决。为此,本文从功能对结构发生反作用的机制的角度来探讨意识的反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朱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5)
心身问题演化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课题,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和斯宾诺莎的"身心两面论"不满,一是以科学主义审视传统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整体突现论是其代表,它既肯定身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又对二者的关系作一元论的辩护.这是行不通的.科学主义并不是解决身 心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选择.解决身心问题可能的出路是:宽容地看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刘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73-75
内在实在论是美国哲学家普特南所提出的一种很重要的学说。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反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力图在内部解决实在论问题。由于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误认为是一种相对主义,这是普特南不愿看到的。所以,普特南着重强调了内在论与相对主义的区分。但是,二者的差别如此模糊,他的辩护并不十分成功,而且普特南对相对主义的理解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