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福华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17-219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创办凸现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时代要求。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产物。翻译馆注重军事书籍的译介出版,其军事书籍的翻译在甲午战争前后在翻译类别、原本选择、内容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军事书籍的译介出版对于推动晚清武器的制造与研究。增强海军与海防建设的能力,加快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促进国人自编军事书籍的兴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汤菊平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2):91-94
洋务派在近代科技教育方面的主张和实践,为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也为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介绍了洋务运动时期科技教育兴起的背景及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教育的指导纲领,论述了近代科技教育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时期和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科技教育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龙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6-39
洋务运动时期和明治维新时期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对洋务运动时期和明治维新时期中日两国在科技教育领域采取的措施,及为科技教育紧密联系的其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从科技教育这一侧面找出两国科技发展差距的原因,为今后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白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新武侠和言情小说热潮的出现,虽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它与下列几个方面有关:1.剿灭出版文化的“文化革命”;2.国家出版政策的改革;3.中国的市场经济大潮和出版单位的放开手脚;4.群众文化水平的相对低下。凡是现实的,总有它的合理性。从出版文化的高度看问题,中国历史上又何曾有过哪怕一本书,是白出的呢?古往今来的任何书籍,都已经以文化精神的泛化状态,溶解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 相似文献
5.
伍红香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67-69
清代以来,矿业经济在云南经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铜矿更是重中之重,在清代持续了近百年的鼎盛发展,为清代经济命脉之一: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深入,云南矿业开始从旧式向新式转型,为云南的近代工矿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耀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12(5):13-16
留学教育是我国近代洋务运动中洋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所创导和实施的留学教育,以军政、船政、制造、矿学、铁路、电讯乃至公法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为主,开创了近代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办学经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理论,培养近代科技人才的先河,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海军人才、文教人才和外交人才,从而促进了我国军工民用企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我国教育和建设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孔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6):190-194
宋代由于印刷术的进步和朝廷的“右文轻武”政策,出版业出现繁荣。宋朝对书籍和文章的出版和传播的禁令,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范围扩大,表现在:禁天文、占验、谶纬之书,禁事涉国家边防机密之书,禁妖教之书,禁对立党派的书籍,禁私史,禁科举程文及参考资料,禁私自改编雕印法律之书等等。同时,禁止出版被称作“新闻”的小报,并还初步建立了一套书籍审查制度。而禁令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经济因素作用增强;禁书的标准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权臣专权时,禁令加严;而党争的禁书大多意气用事。小报的出现及被禁更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王凯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4):133-136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开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制度之先河。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些比较粗糙的有关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学生流向、管理制度、经费制度、录用和奖励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此制度的封建属性不可避免,但它在客观上冲击了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和腐朽落后的顽固守旧势力,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学生派遣教育之先河,沟通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培养了中国近代工业大批实业和海军人才,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语教育规划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的主旨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疗病起弱”,“御敌自强”,巩固统治的目的。外语人才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关键。我国现代意义的外语教育也因此开始。文章从外语学校的建立与语种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考察洋务运动时期的外语教育规划,讨论其得失并寻求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2):142-148
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海外游记中,不同游历者在对西方的繁荣富强欣羡与赞叹之余,也在努力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寻求其繁盛的原因。与此同时,面对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他们中的不少人主张学习西方,因而传达出寻求国家独立自主、开明政治、男女平等以及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等观念。 相似文献
11.
12.
吕秀莲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67-71
洋务派培养新型人才的实践,是伴随着传统教育的不断解构而兴起的.它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的近代科技人才,促使社会风气发生了转变,近代科技知识得以传播;为当时的中国造就了一批经世致用的实用型人才,缓解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所需人才的燃眉之急,并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陆玉芹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1):103-107
洋务运动时期 ,大批的外国科技人员涌入中国 ,构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来科技人员群体。他们或培养人才 ,或参与翻译工作 ,或著书立说 ,对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华科技人员对中国文化作了有意义的贡献 ,但对他们的评价还应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姚静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8,(4)
书是铸造人类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工具。科技书籍的封面设计,普遍存在较难或不宜用具象表现的问题,而抽象艺术形式,正是表现这类设计的最佳形式。如何把个别的抽象因素进行合理的、有机的组合,从而创作出新颖独特,既能有效地揭示书籍的内涵,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京波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3-325
丁韪良(W·A·PMartin)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华最重要的新教长老会传教士之一.他在中国生活将近60年,其使命本是传播基督教,但他多年从事翻译、教育工作,却使他无意之中在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邹海英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122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西学东渐”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清王朝内部一部分开明派即“洋务派”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已认识到了自己的劣势,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的理论和实践遭到同一阵营的传统习惯势力“顽固派”的反对。两派围绕着要不要向西方学习并具体地就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的增设、派遣留学生和修铁路等问题展开“论争”。洋务运动时期的三次论争反映的是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及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貌及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王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50-156
在晚清西学东渐进程中,法国大革命史知识逐渐传入中国。洋务运动时期,官遣出洋人员、国内洋务派及早期维新人士秉持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诉求,在主动探索域外世界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对包括法国大革命史在内的西方历史的引介;来华传教士通过参与清政府所办的西学机构、在教会机构中从事文化活动等方式,也译介了诸多法国大革命史著作,成为构成引介法国大革命史的一支重要力量。洋务运动时期法国大革命史的引介是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国人对法国乃至世界认识的逐渐深化,体现了国人渐趋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持续强化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8.
包羽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国际技术转移中有关技术引进方本身的知识,可称之为本土知识。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引进中,电报技术的倡办者们对本土知识进行了充分的获得与整合。这集中体现在使用中文进行收、发报和电报线路敷设工程中长木飞线与地线的应用方面。本土知识的获得与整合是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取得较好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从历史发展的维度还是从匠人个体的维度,工匠精神都体现出工匠对技术和基本职业道德、技巧、信念的层递追求。随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产业格局的形成,工匠和工匠精神开始了近代转型。一方面,一个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需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近代工匠又将产业的发展与爱国自强的使命联系在一起。近代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自强、精益求精、求是求实、开放创新。 相似文献
20.
陈晓玲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3):104-106
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翻译成汉语始于16世纪的耶稣会士,但他们的影响到19世纪衰落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重新激起了中国人对西方军事技术以及作为其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兴趣.清政府机构于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系统地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在做着他们自己的翻译工作.科学翻译当时产生的直接影响比较小,但它对下个世纪学术界、政治界的风云变幻却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