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所提出符号学的证据观,认为证据学的研究任务不是证据背后的事实本身,而是考察证据的符号性问题,即证据与事实之间复杂的不对应关系。通过对语言学"言据性"研究成果的分析,肯定了该研究对证据符号学的理论价值。借助于阐发"言据性"所体现的证据符号学内涵,本文进一步指出:证据仅仅是一种真实关联度,即:证据不是事实,而是形成事实的符号化方式和逼进事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追溯川菜饮食资源的起源与发展,提炼川菜饮食资源具有调味精妙、清鲜醇浓、善用麻辣、艺术精巧、技法多样等文化特色。运用符号学理论探讨川菜饮食资源符号化的可行性,指出川菜饮食资源的符号化是保持其文化特色完整性的有效途径,利于提升川菜饮食资源及其文化特色的传播效度。  相似文献   

3.
网络是符号化的虚拟世界,用符号学的观点去分析网络的时候,会发现其中的符号与现实世界中的符号存在很大的区别。文章通过分析网络符号系统,探讨了网络设计符号的"外延"与"内涵"的意义,进而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网络设计符号的特性以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证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的理论基础与思维方式,是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研究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多种理论的组合,包括文化民族主义、文化革命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中国文化中的"人民观"、文化符号学理论、开放文化思想、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等。基于此,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研究的思维特征可归纳为文化民族主义视角、文化革命思想视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视角、中国文化中的"人民观"视角、文化符号学理论视角、开放文化思想视角和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视角。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民族文化中的歌舞艺术因正好契合旅游者的符号消费需求而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文章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分析了《高原红》舞台表演的符号化生产逻辑及其特征,指出为迎合旅游者的"符号化"消费欲望而生产出的民族文化表演,其原生性的符号所指已经完全被消解,经过取舍、改装之后的再生性符号能指则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生产及消费的共同指向。  相似文献   

6.
艺术符号学认为,借助一种客观事物的描绘对情感进行象征性的表现,给情感形式找到一种客观同构物??意象,这意象载体就是艺术符号。艺术的情感外形化就是情感的客观化过程,也就是艺术符号化的过程,艺术符号化是指运用语言媒介进行艺术造型,以造型来表现情感。本文以艺术符号学的理论解析了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庭》中文学意象潜隐的意蕴,并运用原型批评方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中主要艺术符号形式的形成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突飞猛进,留传技术发达,音像出版物逐渐侵占以印刷符号为主要媒介的传统读物阵地,阅读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阅读文本是文化文本,是信息,是信息的生产、传递和储存,是符号活动。文章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探讨了阅读文本的符号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如果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未尝不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尝试。而皮尔士"三位一体"的符号学理论,相对于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更具有生命力,其适用性更广,解释力和分析力更强。根据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文字分类问题可以从"代表项"、"对象"、"解释项"这三个角度出发,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我们认为中国茶道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它最为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漫长历史发展的自然选择。中国茶道的内在元素本身又包含了丰富的、有机联系的符号系统。各种文化符号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茶道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化定在。   相似文献   

10.
既有的网络游戏研究中主要考察成瘾机制、人机交互、用户使用动机等方面,甚少使用符号学理论来分析网络游戏的人物设计、文化要素、符号化机制等生产端内容.《王者荣耀》在青年群体中接受度极高,尤其适合作为符号学的分析对象,探究该游戏如何利用中国历史文化符号资源来构建自身文化属性与设计游戏人物,并在符号传播中生成了何种话语形式.《王者荣耀》在宏观层面生产"劝服性话语"和"神话"以吸引用户,同时亦在不自觉中表现了意识形态的误区;而在微观层面,《王者荣耀》从造型、皮肤、叙事等方面入手,依照符号学的"编码原则",对既有人物进行符号再造,希冀深化游戏内涵,规避对游戏本身的批评.《王者荣耀》中解析出的主流网络游戏符号输出机制,对于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是人类最富代表性的特征。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符号的过程。我国艺术市场源远流长。艺术品的消费和艺术市场的繁荣是否消解了艺术行为的价值呢?文章运用符号学原理以及精神分析方法理论等对艺术市场繁荣现象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言语交际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符号传递一定的信息,信息是符号化了的东西。交际过程中对语言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功能的体现。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出发,讨论如下问题:1、现代符号学理论对语言运用的指导作用;2、符号的传播功能的体现;3、运用符号的功能来达到特殊的交际作用。  相似文献   

13.
虽然任何意义表达和解释必须使用符号,符号学是人文社会学科的公分母,但是符号学的主要用武之地是文化研究.尤其在今日,在全球文化正经历重大转型的时刻,符号学为研究人类文化提供了最有力的武器.具体研究文化现象的"门类符号学",为当今符号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现象学一存在主义的结合,则使符号学的视野更加宽阔.迄今为止,文化符号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这就需要符号学者们踏踏实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小说叙事中的身体书写,是对身体这一社会符号的再符号化.其不仅指向身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的意义,而且指向作者对这一社会文化符号进行再符号化时赋予的意义.在这一再符号化过程中,身体在小说叙事的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意义:在故事-素材层面,身体作为人物的物质存在,具有模仿-主题功能,打着一定时代的文化与权力烙印,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在叙事-文本层面,身体具有结构功能,一方面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展现小说叙事对于人物以及人性的理解的“指号”,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符号;在叙述-修辞层面,身体则具有美学功能,是一个重要的修辞对象,与小说叙事的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密切相关.小说叙事正是通过对身体的符号化,完成对人类经验的记述,以及对民族文化以及人自身的无意识的发现,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史”.小说叙事的身体符号学的提出与建构,为小说文本解读与小说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迈克尔.赫兹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在其政治人类学专著《文化亲近性——民族国家的社会诗学》中提出了"文化亲近性"和"社会诗学"等重要概念,把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普通人日常社会生活的修辞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捍卫了人类学实践的价值。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用符号学视角解读民族国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网络杜甫"事件为我们观察当代文化提供了一个有益窗口。涂鸦的作者不同,反映出来的动机和利益也不同。商家和媒体利用此次事件实现了自身利益,但公众在其中除去"娱乐"自身之外,一无所获。此次事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杜甫本人,而仅仅是一次当代的文化消费。公众娱乐和商家利益构成了整个事件的核心,因此在这种文化消费中,我们根本无法建立起精神、道德等要素。  相似文献   

17.
结构主义-符号学主要是基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和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等人的基础理论贡献。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分析走出了作者个人意图的狭小天地,而从复杂的文化网络中去把握文本的意义,并与其他理论有着极好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8.
结构主义-符号学主要是基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和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等人的基础理论贡献.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分析走出了作者个人意图的狭小天地,而从复杂的文化网络中去把握文本的意义,并与其他理论有着极好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9.
现行《中国文学史》教材和学界研究成果多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与青年叛逆形象相对立,进行否定性的批判。这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实际,不仅不公允,也不符合健康的生活常识。事实上,对这些家长冠之"封建"标签的简单处理,将生活、人性、人物性格等均简单化了,所以有必要重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家长形象。只有将这些形象不做符号化处理,并放置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才能得出公允的评介。这关涉到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文学史的撰写等问题,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中的社会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秩序具有优先于一切的政治价值"。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巨大,其中尤以"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为最烈。"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不仅具有利益、制度、体制、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的成因,更重要的是盲目从众、借机发泄、冷眼旁观、被迫依附、安全焦虑等不良社会心态是事件发生和演变的"温床"。本文在调研和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力图解剖各种不良社会心态在"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发生、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