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红 《北方论丛》2015,(3):38-43
南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人数最多、 活动时间最长、 活动范围最广泛的文学社团. 南社由中国同盟会会员发起, 自成立之初便高举文学与革命的大旗, 为辛亥革命呐喊, 为推翻旧制度、 建立新制度助威. 南社虽然规模大、 成绩丰, 但它实为一个民间性质的组织, 有着民间社团的特性. 然而, 南社的功绩和意义却远远超过任何时代的民间组织. 南社文学也因其特定内涵, 其所承载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其社团所彰显出的时代精神与历史价值, 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独领风骚. 南社虽已远去, 但精神犹存. 今天重新探讨南社现象与南社精神, 对于更好地研究南社、 研究文学与革命的关系、 思索未来文学之路, 大有禆益.  相似文献   

2.
诗歌二十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诗歌上是有一定成就的。他们以此作为宣传革命的利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主要表现在南社诗人和秋瑾、章炳麟的诗歌活动上。1909年11月13日,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发起,在苏州虎丘“张公祠”秘密集会,正式成立了一个革命的文学团体——“南社”。“张公祠”是为纪念明末起兵抗清的民族英雄张东阳(国维)而修建的。南社选在这里开成立会,其用意是很明显的。南社是“应和同盟会而起的文学研究机关”,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参加南社成立会的十七人中,同盟会员就有十四位。柳亚子说“我们发起的南社,是想和中国同盟会做犄角  相似文献   

3.
晚清革命文士于右任,是南社孕育、诞生、兴起阶段的有力襄助者、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于右任主政的早期《神州日报》是滋生神交社和南社的温床,《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成为汇集四方革命英杰、揭载南社开社文献、扩大同人社会影响的报刊重镇,《民立报》则是南社成立初期同人汇聚之所与传媒阵地,其附刊成为与《南社丛刻》声气相求的同人文学园地。南社初期的于右任报章诗歌诗话,高奏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和忧患主义、铁血主义、爱国主义主旋律,体现出对中国诗学传统的创新性发展思路,以及对“诗界革命”诗学精神的承继与发扬。虽然于右任并非南社的直接发起人,但他对南社的卓越历史贡献及其作为诗人在南社的重要地位,需要重新揭橥、认识与肯定。  相似文献   

4.
“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诗界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诗歌迈向近代化的开端。早在“诗界革命”这一口号未正式提出前,近代诗坛已呈现出变革的趋势。“诗界革命’的起点是“新学诗”,中间经过了“新派诗”、“潮音集”和“新体诗”几个阶段。“诗界革命”作为近代诗坛上的一次革新思潮,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范围内,也应包括“南社”中的部分诗人和资产阶级革命诗人秋瑾等。  相似文献   

5.
孙之梅 《文史哲》2002,(3):159-164
南社成员在我国近代新闻报刊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05年以前,南社人崭露头角。在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国内以中国教育会为纽带,创办了一批有革命倾向的报刊,这些报刊大部分由南社人主办和编辑。1905年到1911年的革命高潮中,南社人成为革命派在新闻报刊界的主力军。革命派在日本创办24种报刊,其中南社人创办、编辑的9种;革命派在上海出版报刊15种,其中由南社编辑撰稿的11种。民国成立以后,南社成员汇聚于上海的新闻报刊业,一些报纸清一色由南社人编撰。南社成员在保卫革命果实、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提高新闻报刊业水平诸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南社是一个地域特征十分明显的文学社团,其社员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四省。湘籍作家在人数上虽不占绝对优势,但在南社的成立、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南社内部发生派系争端时,湘籍作家顾全大局,坚决支持南社主任柳亚子,维护了南社的统一。湘籍作家和吴籍作家分别选择了“言志”和“缘情”的诗学思想,并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揭橥了南社的诗歌宗旨。在文化思想上,湘籍作家率先拉开了批孔的帷幕,从文化层面上追索国贫民弱的根源。湘籍作家的创作实绩在南社中也占有很重的份全,这从集中表现南社文学成就的二十二集《南社丛刻》中便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南社在成立之初,以"作海内文学之导师"为文学宗旨之一。南社激进派为实现这一理想,向领导光宣诗坛并具清室遗老身份的同光体诗人发动攻讦,指斥承继宋诗余韵的同光体诗人为"旧",自诩思振唐音而为"新",并在社团内部引发了激烈的宗唐宗宋之争。论争因同光体诗人的沉默和宗唐宗宋派在文学传统上的同源性而陷入南社成员之间的内讧与分裂,并最终导致这一近现代文学史上最庞大文学社团的瓦解,其文学理想也以落空而告终。  相似文献   

8.
南社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辛亥革命前后 ,在南社的旗帜下 ,聚集了大批文学家 ,他们以文学为武器 ,积极配合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陈去病作为著名文学团体南社的领袖、辛亥风云人物,以文字为利器,配合同盟会掀起反清浪潮,民国建立之后,他追随孙中山担任政治职务,发动武装斗争,身体力行地宣传革命.由于政见的一致、信仰般的追随、工作中的全力以赴,陈去病也与孙中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0.
一杜国庠同志生平很少写诗,现在所见的仅有《南社诗集》中所载七题十四首。从这些诗中,可知他曾经参加过南社,更可窥见他青年时期的思想感情。对于研究杜老生平,是颇为珍贵的资料。南社成立于一九○九年冬天,正当辛亥革命前夕。是以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为首的一群具有民族革命意识的知识分子的组织。“它底宗旨是反抗满清,它底名字叫南社,就是反抗北庭的标帜了。”①那时候,孙中山先生已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南社的成立,“是想和中国同盟会做犄角的。”②它不是行动的组织,而是宣传的团体,但社友中很多是同盟会会员,参加了实际反清活动,有一些还在活动中牺牲了。南社从成立至一  相似文献   

11.
南社是由革命者发起组织的文学团体,他们在近代方志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上海通志馆利用社会各界的南社网络,组建志馆人事班子,从馆长到馆员都是清一色的南社成员。同时,利用南社在其他社会团体和新式媒体的影响力,为方志编纂工作提供便利,从资料收集到成果展示,广泛宣传志馆工作,将修志事业与公共空间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2.
廖仲恺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对于他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情况,人们是熟知的。但对其诗词文学造诣,读者知者较少。至于他参加过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与柳亚子有过交谊,柳对他深为敬重,曾赞誉他为“新南社的代表”,这些就鲜为人知了。本文拟对此作一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文社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草 《中州学刊》2001,(4):138-144
文社是组织松散的文学社团.从宣南诗会到后期南社,近代绝大多数文社都属于消闲性质,其成员以传统的文学样式抒发旧式文人的闲情逸致.日据时期的台湾诗社一度畸形繁荣,但也逐渐走向消闲.近代文社所体现的,不仅是文人与文学的惰性,而且是传统文化的惰性,这就使旧式文社逐渐沦为与历史发展相悖的文化形态,与旧文学一起走向终结,以致在五四大潮中迅速被洋溢着青春朝气的新式文社所取代,中国文社史也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是在诗、文、小说(当时文人将戏曲归之于小说范畴)等领域全方位进行的。梁启超称之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在这场文学革新运动中,就成绩和影响而言,“小说界革命”最为突出,它改变了中国小说的走向,扭转了中国小说从乾隆以后走向低谷的不景气而走向繁荣,走向近代化,也为“五四”新小说的…  相似文献   

15.
汪梦川 《江汉论坛》2006,16(4):114-116
汪精卫的诗歌在民国时期颇有影响,因而他曾经被柳亚子称为“南社的代表人物”。事实上南社文学有其多方面成就和多样化特征,可以说不是任何一位社友所能代表的;但是从汪精卫与南社的思想渊源和政治影响,以及汪氏诗歌的内涵特质来看,汪精卫确实足以为南社“革命文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革命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旋律,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理想为己任,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以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为创作方法,以革命英雄主义为美学特征,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形态。纵观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革命文学是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贴近现实、反映生活、表现信仰、追求理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是一种国际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海珠 《学术研究》2006,(8):125-131
中国“左联”的成立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是在国际大背景下发生的。1930年,“左联”成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中国支部。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而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组织,中国共产党受命于第三国际的领导。由第三国际倡导并成立国际性的作家团体,促使在中国也成立相应的组织,这是非常重要的组织指导系统。而中国本身也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星星之火,鲁迅和茅盾在这个组织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4年以后,“左联”和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联系已经中断,交流和指导非常困难,但有文献材料证明,这时“左联”和国际的联系改为由“文总”出面。总之,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是一种国际现象。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第一个二十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西学东渐,女权运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女子教育、女性报刊茁壮成长,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女性文学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出现了四大作家群体:即女性小说家群、女性翻译文学家群、女性政论文学家群和南社女性作家群,并具有新的特点:一是创造主体由闺秀嬗变为第一代知识女性;二是文体选择主体意识的强化;三是审美范围的扩大、思想意蕴的深化和艺术上对西方小说的模拟。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教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思想由古典到现代的转折点。它包括了这样一些内容 :以再现论、认识说取代表现论、主情说 ;以发展的、进步的文学观取代停滞的、复古的文学观 ;以人的文学取代非人的文学 ;以平民文学反对贵族文学和士大夫文学 ;以现实主义反对古典主义 ;以文学独立反对“文以载道”;以世界文学反对民族文化本位主义等。但是 ,五四文学革命理论上的片面和思想上的偏颇导致自我否定 ,其科学主义、进化论、国家主义、平民化倾向以及反对古典主义的不彻底性、文学启蒙的功利主义和极端反传统等 ,造成了五四文学革命失败 ,最后转向苏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10,(5)
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外源性成因是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准确地说,左翼文学在历史文化意识、艺术创作理念、主题话语诉求和审美精神气质上更多地受益于马雅可夫斯基及其创作。在作家的创作价值立场或身份认同、角色认定上,左翼作家群体与马雅可夫斯基具有明显的精神契合性;马雅可夫斯基诗作的主题话语是"革命",左翼文学所倡导的"革命文学"亦可视为马雅可夫斯基式"革命"文学的创造性重构;马雅可夫斯基作品的大众化取向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现代性信念"的审美转述,从文学大众化中寻求"现代性"精神也是左翼文学的基本创作诉求;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除了雄壮豪迈的主旋律之外,还存在着柔弱感伤的音调",左翼文学在为暴风骤雨的时代倾情歌唱的同时,也留下了知识分子自我"柔弱感伤的音调"的心灵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