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捷 《人文杂志》2022,(6):22-27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一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著作。今天看来,斯大林的这部著作一方面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一种为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最大功绩,是将生产关系界定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联系生产力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然而,斯大林的失误也存于此。《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虽然试图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却回避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成与生产关系(所有关系)变革无关的,单纯表达手段(生产力)与目的(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间联系的抽象规律。毛泽东等人对斯大林的批判性反思,一方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超越,另一方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我认为理论界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文想作一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乃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否定了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应,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也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一个最一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最不容易弄清楚的现实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由这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过渡,就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合乎这一规律的发展过程。为要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就需要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为着叙述的方便,我先就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谈起。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在一九三八年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论断。这个论断问世之后,苏联有些学者把“完全适合”解释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有的还从中引伸出否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的荒谬结论。对此,斯大林尖锐地指出:“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斯大林以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从本本出发,认为社会主义在道义上和政治上一致,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无矛盾论。毛泽东从现实和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于什么是社会生产关系,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坚持斯大林的三分法;一是否定三分法,主张四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论。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四环节论,对社会生产关系究竟怎样才适合生产力发展,怎样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如何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始终适合生产力发展等问题,都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一。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个论述既是对以往有关生产关系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精辟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但是,自决定发表以来,对这一论述中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如模式问题,阶段的划分问题,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问题等,还缺少深一步的研究,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二。从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发表,人们普遍使用了大量的同生产关系有关的经济范畴,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模式,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等等。其含义有的一直比较模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是模糊不清,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三。我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分层次的;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内容、特点与功能;各个层次之间是紧密联系与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7.
七、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矛盾及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1.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有三种看法:①有二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②只有一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是更为根本的。③是三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由这三要素彼此组合所构成的。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什么?也有三种看法:①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基本的。②在于其矛盾的特有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特有的形式。即是非对抗性的;不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③它比较多地反映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上。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积极而有步骤地进行改革。邓小平同志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邓小平文选》第281—282页。以下引该书仅注页码)又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第140页)邓小平同志这些远见卓识,科学地论述了实行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 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生产力始终处在变化和发展中,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这就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为它开辟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基本特点作了规定.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及其矛盾.也决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论.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生产关系”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而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因此,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无论经济学界还是哲学界都十分注意对它的研究。最近几年来,理论界的一些同志对斯大林的生产关系理论,提出了种种置疑和批评。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对斯大林的生产关系理论的批评达到了全盘否定的程度。有的批评者甚至提出:批判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分法”,“这是我们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一个主要内容。”(见《红旗》1979年第12期《经济理论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一文)那么,斯大林的生产关系理论真的错了吗?它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理论真的“有矛盾”吗?斯大林虽然去世了,无法回答人们的批评了,但是他的著作俱在,有案可查。我们可以来看看斯大林生产关系理论的批评者究竟是否有根据。这里,就几个重要的批评之点作一些评论,就教于批评者,共同探讨一下生产关系范畴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基本经济规律这个经济范畴的名称,探索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逻辑体系,应该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寻找出它的基本经济范畴。一九八二年我在《经济学周报》第四期的一篇短文中,提出净产品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基本经济范畴的问题。我不同意斯大林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下的定义。斯大林的定义不是一个经济范畴,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容的描述或论述。因为从斯大林所下的定义中,难以理解它是属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或某个方面的生产关系,难以理解它是人们生产关系的凝结  相似文献   

12.
<正> 当前,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在世界范围内又兴起了广泛的社会主义改革浪潮。这是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革命。一、改革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一场革命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革命的根源。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表现为对抗性的矛盾时,就要彻底推翻现存的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表现为非对抗性的矛盾时,则要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而不能采用彻底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的方法。无论是推翻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是最基本的矛盾。毛泽东说:基本矛盾即是规定事物本质的。①分析一个社会的本质,必须分析该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作过专门的集中的论述,更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下过定义。但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领导者,对这个问题当然有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本文拟历史地考察一下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重点是对他建国以后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作一初步探讨。历…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对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既区别于过去那种僵化的模式,又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社会是个经常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更加生气勃勃。 社会主义的改革之所以是必然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是富裕的社会主义 ,是与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斯大林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然而 ,由于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错误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我们应该把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与他在实践中的错误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6.
<正>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这条道路的基本点,作了扼要而又深刻的论述。其中在论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时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个论断的提出,使长期以来存在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人们头脑中的形而上学观点为之一扫,为亿万人民通过生动的实践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开辟了广阔道路。本文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新情况,特别是群众创造的各种形式的经济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谈点肤浅的认识。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木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从而科学地阐明、充分地肯定了发展生产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力是最活跃革最命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新的科学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这个新概括,需要用实践和发展的观点来把握。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和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个思想是邓小平新概括的突出特点。我们知道,社会形态的性质是由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的。由于不同时期这两对矛盾的不同内容,从而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或本质。又由于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层次中,生产力是最终起决定作  相似文献   

19.
浅谈经济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说明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前途,以提高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动员更多的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去,将是很有意义的。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但在某些方面、环节和因素上还存在着矛盾。这种基本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它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变动性,是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虽然《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由于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特殊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如果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那么,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般理论,就远远超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界限。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曾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看,斯大林的这一评论也是十分正确的。这里,我就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协调发展问题,谈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