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要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但通过构建VAR模型分析发现,在1981~2010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反而降低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并没有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因此,必须集中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2.
"加快城镇化进程"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阶段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切实完成新型工业化模式多重任务,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中国式道路。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业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农业发展对城镇化具有食物贡献、原料贡献、劳力贡献、土地贡献和资金贡献;城镇化对农业发展有市场贡献、结构贡献、就业贡献、规模贡献和资金贡献.发展经验表明,城镇化和农业发展的关系存在着两种实践模式城镇化与农业协调发展的美国模式;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不协调的英国模式.协调我国城镇化推进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要遵循农业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基本规律,借鉴成功的发展经验,在战略选择上坚持五个原则,在具体政策上要突出六个重点. 相似文献
4.
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于广西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现阶段,广西的城镇化主要体现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镇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发展配套改革有序推进,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则体现为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新成效。然而,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仍然受经济总量小,发展动力不足;体制机制缺陷;政府规划引导之后,管理与服务能力跟不上;农民进城成本高,生存条件艰难;地形地貌复杂,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限制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广西应提升"两化"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解决"两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发展规划引领"两化"协调发展的作用,理清政府扶持"两化"协调发展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6.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这对县域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域经济作为涵盖农村、乡镇的区域经济,它的健康发展可以改造、升级传统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延缓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抑制农村的发展。而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在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农业结构、基础设施、经营制度以及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等方面的现代化,它能够巩固县域产业基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县域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从优化调整农业、城乡与工业结构,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以及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等路径着手,可以推动我国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8.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当前常态化的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并揭示其内部形成机理,可以为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内生Probit模型、T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促进了土地流转,且结果稳健。对家庭生命周期不同的农户,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促进土地流转这一现象在抚养期、赡养期和稳定期的农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留守农户相比,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历有助于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非农就业在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促进土地流转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回流的农业转移劳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吸引外出务工群体回乡发展的同时,促进他们在本地非农就业是加速土地流转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雇佣小农发展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尚未引起重视.基于豫东典型村庄的调查发现,当地农业已由主要依赖家庭劳动力转变为依赖雇佣工人和机械进行生产,并出现了完全雇佣式的小农生产,为农民提供了土地流转的收益参照.在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和确保流转质量的前提下,雇佣小农的成本低于流转临界成本,这一成本差决定了当地土地流转的“遇冷”.结合全国性数据,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的成本差及区域差异,论证得出粮食安全与流转质量之间的张力导致土地流转后的非粮化和农民利益的损害两种倾向,认为应积极发展入股、合作等农民受益主体型流转,谨慎对待租赁、转让等非农民受益主体型流转. 相似文献
10.
11.
不同类型的土地流转对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有着根本不同的影响.在农户间自发的土地流转模式下,土地流转基于村庄中的互惠关系展开,得益于此,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耕地规模得以扩大,并实现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家计生活的改善;在以资本为主导的大规模土地流转模式下,土地向资本集中,土地流转的互惠机制瓦解,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不仅退出了村庄中的土地流转市场,也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劳动,从而在整体上处于“半失业”状态,家计生活陷入贫困.因此,土地流转的制度设计必须考虑到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利益,选择真正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土地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时期城镇化战略在我国已不合时宜”这一论点的质疑入手 ,文章着重强调了城镇化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可行性。并提出 ,如能以借鉴和反思以往城镇化的利弊得失为契入点 ,则城镇化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现代化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与政府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安排所需要的制度。农业现代化需要政府通过外在制度来加以规范。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市场失灵和收入差距过大时应有所作为。关税、配额、出口补贴和汇率政策等政府行为都会对农业现代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不应当就农村和农业而论农民收入的增加,相反,应从动态的发展过程来看问题,即应从工业化、城镇化与增加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城乡一体化、城市文明向乡村渗透的角度来看待和研究问题。如果说城镇化是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非常有效的途径的话,那么,中国应在扩大现有城镇规模、提升现有城镇功能的基础上,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7,(5):76-83
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加速阶段,但由于人多地少,土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具有成熟的城镇化经验。在土地利用方面,我国与日本具有高度相似的客观实际。鉴于此,文章对日本的城镇化进程进行阶段划分,选取1950—1970年作为考察窗口,从人口密度及人均耕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和土地生产率三个方面剖析了该时期日本的土地利用情况,发现日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利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土地规划和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最后基于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恢复与整合--法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考察(1944-196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时法国政府面临着恢复农业生产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在1944至1965年期间政府推行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法国农业中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进行重新整合和安排.这些措施包括推进机械化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整合土地资源,改革生产和流通体制等.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介组织介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践在各地已经不为鲜见.本文考察了中介组织的衍生和介入交易的机理问题,分析了中介组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影响;以浙江省海盐县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的调查为典型案例,分析了中介组织介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机制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化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或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验看,农业必然要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农业作为基础生产部门必须要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物质条件现代化;二是劳动者智能化.其中劳动者智能化的过程就是农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农民的实现途径主要通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农民进行现代化教育;通过对农民身份和职业的转换逐步"消灭"农民阶层.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研究——日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个重大战略,二者又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文章简要阐述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历程,分析了新农村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并以日本为例.对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